袁東超,陳彥君,楊茗茜,倪 菲,崔家鵬,李可大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847)
醫學院校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醫療衛生人才的主陣地,關乎“健康中國”戰略建設,牽系民生工程,承載著服務人類健康的大任,其使命就必然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醫療衛生人才[1]。在此時代背景下,中醫學專業課程具有哪些獨特優勢,應樹立怎樣的課程思政理念,又蘊含著哪些思政元素,可以通過哪些途徑開展課程思政?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討、重點解決的問題。醫學英語是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專業的必修課,對培養跨文化交流的中醫藥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醫學英語課程為例,試論中醫學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理念及其實現途徑和方法。
中醫學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重點應是使學生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和樹立良好的醫德觀。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的根基與靈魂,是中醫藥學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關鍵。中醫藥文化自信是中醫藥道路、理論、臨床自信的基礎[2]。學生只有堅定了中醫藥文化自信,才能發自內心熱愛中醫,進而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掌握臨床技能。醫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醫精誠”,指明偉大的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有高尚的品德。醫德教育是醫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更明確提出了醫學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重點是加強醫德醫風教育。通過對《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深入學習,結合中醫學專業自身特點以及3輪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如下課程思政理念:以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樹立良好醫德觀為核心,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密切結合課程內容和“兩性一度”的“金課”建設標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簽到、課程導入、微課、課堂宣講、學生演講、主題討論、小組討論、小組辯論、角色扮演、口語打卡、聽力打卡、課外閱讀、拓展視頻、作業等多環節,在提升學生知識儲備和應用能力的同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于課前、課中、課后全程融入課程思政,著力提升課程德育水平;增強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認同,對中醫藥文化價值的堅定信念,對中醫藥文化發展前途的堅定信心,做自尊、自強、自信的中醫人;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見圖1)。

圖1 醫學英語課程的課程思政理念Figure 1 The idea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course in medical English
2018年,教育部出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4]。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圍繞中醫學專業課程思政理念開展課程思政呢?在2020年2月—2021年6月,在我院開展的3輪醫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踐中,筆者以“兩性一度”為課程建設目標,利用超星泛雅教學平臺,探索了3條途徑、14種方法開展課程思政,極大地提升了課程德育水平(見圖2)。來自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針灸推拿學專業的326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99.08%的學生樹立了良好的醫德觀,96.63%的學生堅定了中醫藥文化自信。

圖2 課程思政14種實現方法與“兩性一度”的對應Figure 2 The 14 ways to realize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course correspond to the "Two Xing One Du"(high quality in thinking,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教師以專業知識講解為主線,在課前、課中、課后借助語言、文字、圖片、視頻等載體,融入中醫藥國內外發展和醫德醫風相關內容。學生通過聆聽教師講授、觀看視頻、閱讀文獻、記憶知識等,獨立思考,感悟中醫藥文化和醫德醫風的內涵。
2.1.1 課程導入 在課前的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音頻等方式在導入課程的同時開展課程思政。講解第一課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istory and Development(中醫學的歷史和發展)時,筆者在課前播放了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英文視頻,凸顯了中醫藥的國際地位,使學生通過觀看英文視頻,獨立思考中醫藥為國際醫學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
2.1.2 微課 當講到“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辨證論治)”內容時,讓學生觀看筆者錄制的微課,其中介紹了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副主任趙克明,以及“逆行英雄”、國際友誼貢獻獎獲得者于睿教授等杰出醫生代表。通過引用趙主任在接受采訪時的談話,突出辨證論治在臨床應用的顯著成效,也使學生感受到,正是因為以趙克明為代表的眾多中醫藥工作者以中醫學辨證論治為指導,才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顯著成效。
2.1.3 課堂宣講 課堂宣講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當講到“the heart is the monarch organ(心為君主之官)”內容時,筆者從心為主宰,臟腑協調,人體才能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拓展到團隊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團隊成員齊心協力,才能出色完成團隊任務,再拓展到中國速度之所以令世界矚目,就是因為我國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是因為我國14億同胞的共同努力。泱泱中華,萬眾一心,為世界防疫樹立了典范,每一位中華兒女都為之驕傲。由此,使學生更加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筆者還在課堂開展了英文讀報活動。在講授臟象一課時,筆者帶領學生閱讀了China Daily(《中國日報》英文版)的文章節選。文章報道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突出貢獻、無私忘我的精神及其帶領的醫療隊運用中醫療法治療新冠肺炎取得的顯著療效。英文讀報有助于提升學生英文閱讀能力,同時還使學生進一步堅定了中醫藥文化自信。
2.1.4 拓展視頻 課后,可通過在線上教學平臺上傳相關知識點的拓展視頻,使學生了解學術前沿。在視頻選擇上,可選擇一些與課程思政理念一致的視頻。筆者在第一課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istory and Development(中醫學的歷史和發展)課后,上傳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遼寧中醫藥大學主持起草的《ISO18662-2:2020中醫藥—術語—第二部分中藥炮制》國際標準的宣傳片,學生通過完成視頻任務,了解了中醫藥國際標準,堅定了中醫藥文化自信。
2.1.5 課外閱讀 課后,可在教學平臺上傳既具有知識性又融入思政教育的相關文獻和圖片等教學資源。例如,筆者上傳了《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等涵蓋中醫藥診療方案的英文文獻、中醫藥術語英譯標準的研究現狀等中醫藥翻譯國內外研究進展文獻、新時期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的工作思路與任務等中醫藥國際發展類文獻等,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醫德醫風文獻和圖片,供學生閱讀、學習。
教師可發布與課程思政相關的特色互動任務,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完成拍照、書寫、口語、討論等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切身參與,知道自己所思和他人所想,在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同時,堅定了中醫藥文化自信,樹立了良好的醫德觀。
2.2.1 主題簽到 利用超星泛雅平臺的手機端,即超星學習通,可實現手勢簽到、位置簽到和二維碼簽到,還可上傳實時照片進行簽到。筆者充分利用了其可上傳照片簽到的功能,開展了課程思政相關的主題簽到。2019年年底,武漢發生了新冠肺炎疫情,筆者開展了讓學生親手書寫“武漢加油”并與之合影的主題簽到,來自3個專業的278名學生參與了這一書寫拍照活動,激發了學生對國家、人民和集體的熱愛。
2.2.2 口語打卡 口語能力提升是醫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在3輪教學實踐中,筆者借助超星泛雅平臺,面向635名學生開展了口語提升計劃,其中包含一項每日口語打卡任務。由學生助教每日發布一句自己朗讀的與課程內容相關或其他正能量的英語,班級學生每日跟讀,之后由學生助教和教師點評大家的口語。助教發布的口語打卡內容包括一些課內知識點,如“中醫學具有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大醫精誠”等英文語句以及課外名句“醫生之本,柔心濟事”“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等的英文翻譯。學生在“說”英語提升口語能力的同時,中醫藥文化和醫德醫風也漸入其心。
2.2.3 聽力打卡 在課上或課后,教師可通過播放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英文音頻,讓學生參與聽寫或回答問題,使其在提升英語聽力、書寫能力的同時,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借助超星泛雅平臺,上傳了“中醫藥發展”“中醫辨證論治療效”等相關內容的英文音頻作為課后聽力打卡的內容。
2.2.4 主題討論 主題討論依據教學目的的不同,可在課前、課中、課后任意時間段進行。筆者借助超星泛雅平臺,面向635人開展了“英譯大醫精誠”的主題討論,討論參與人數達578人,累計發帖量達786人次。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師生廣泛互動,掌握英譯技巧的同時,更深入理解了何為“大醫精誠”,樹立了良好的醫德觀。
2.2.5 主題作業 教師可擬定作業主題,布置英文寫作、音視頻制作等作業,如“我的中醫夢”英文寫作主題作業。學生在自己查閱相關工具書、在線詞典,完成英文寫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堅定了中醫藥文化自信。
教師可在線上或線下發布融入思政內容的團隊協作任務,學生組成團隊,研討、完成作品,并進行匯報展示。在此過程中,學生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發散了思維,創作了融入中醫藥文化和醫德醫風的作品。
2.3.1 學生演講 在教學實踐中,醫學英語課程圍繞“中醫藥國內發展現狀”“中醫藥國際化”“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中醫思維 ”“中醫診斷 ”“中醫 治 療”“ 中 藥 ”“ 方 劑 ”“ 針 灸 ”“ 推 拿 ”“ 中 醫養生”“中醫康復”“中西醫結合”13個演講主題,發布了團隊協作主題演講任務。學生3~5人一組,根據演講主題自擬匯報題目,制作PPT,撰寫英文演講稿,并上臺演講。學生講演題目包括“杏林筑夢”“中國‘戰疫’中醫藥勇擔當”“中醫藥國際化”“中醫思維———中醫學傳承發展的靈魂”等。學生在講演中紛紛表達了堅信我們定能取得抗疫的勝利,中醫藥未來可期的愿望和信心。
2.3.2 小組討論 在講授五臟六腑時,筆者向學生講述張伯禮院士在馳援武漢的過程中,將“膽”留在武漢,與武漢人民“肝膽相照”的事跡,并組織學生開展了“英譯‘肝膽相照’”的小組討論。學生5~6人一組,圍繞“‘肝膽相照’的中文內涵”“‘肝膽相照’在中醫學中如何理解”“‘肝膽相照’的英文翻譯”等話題展開小組討論。達成組內共識后,闡述最終觀點,教師和其他小組進行打分。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了翻譯技巧,同時對中醫藥文化核心內涵有了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增強了中醫藥文化自信。
2.3.3 小組辯論 在辯論活動中,積極思維是貫穿語言表達的隱性支架[5]。開展小組辯論,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如果在此過程中,將辯論主題與思政教育相聯系,可提升課程德育水平。醫學英語課程圍繞“中醫與中西醫結合”開展了小組辯論,兩組辯論選手均提到了中醫藥的優勢特色,使學生進一步堅定了中醫藥文化自信。
2.3.4 角色扮演 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合格的中醫臨床診療人才。因此,中醫學專業的各門課程都應圍繞這一目標開展符合自身課程特點的教學活動。在醫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開展了臨床診療角色扮演的特色活動,并通過此活動使學生樹立了良好的醫德觀。學生3人一組,自擬主題,有的扮演醫生,有的扮演患者,有的扮演導診或患者的陪伴者,團結協作,在講臺上呈現中醫臨床診療的英文短劇。短劇中扮演醫生的學生傾聽“患者”訴求,展現醫者情懷,使良好的醫德觀在學生心中扎根。
我國高等院校中醫學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應圍繞使學生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和樹立良好的醫德觀有序開展。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將課程思政融入簽到、課程導入、課堂宣講、學生演講、主題討論、小組討論、小組辯論、角色扮演、課外閱讀、作業等環節,在學生聽、看、讀、記和拍、說、寫、論以及團隊協作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參與、互動提升,在提升學生知識儲備和應用能力的同時,顯著提升課程德育水平,從而將“立德樹人”與專業課程教學融為一體,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中醫藥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