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榮科 李文明
摘 要 賀蘭山東麓地區位于半干旱區向干旱區的過渡地帶,是典型荒漠與半荒漠地類,生態環境惡劣。為做好國土綠化可持續發展工作,應從規劃設計、施工和養護管理等多方面著手,重點解決好“錢”和“事”的關系,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使國土綠化整體工作更加經濟、高效、適用,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基于此,提出了減小惡劣自然環境對國土綠化工作的影響;合理開展規劃設計;積極爭取建設資金,抓好項目管理工作;創新養護工作,完善基礎設施等對策。
關鍵詞 國土綠化;可持續發展;賀蘭山東麓
中圖分類號:S73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20
國土綠化大體可分為園林綠化和造林綠化兩部分,綠化植物以喬木、灌木和草相結合最為合理。其中城鎮居民集中居住區主要以園林綠化的模式進行建設,要凸顯植物景觀效果;其他人類活動較少的山地等野外地區則以植樹造林和種草的模式進行建設,凸顯生態效益。雖有建設模式上的差別,但都屬于人工植綠過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要求更加趨向于恬靜、舒適和安逸,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土綠化的意義愈加凸顯。1)綠化植物景觀能給市民提供放松和享受生態田園的可貴空間;2)由于樹冠具有吸收熱量的作用,樹木能夠緩解城市熱島效應;3)植物還能吸收空氣粉塵和有害氣體,起到凈化空氣和固碳的作用,是大自然的凈化器。
1 賀蘭山東麓國土綠化現狀
賀蘭山東麓的國土綠化成果基本是人工林,多年來當地政府為改善人居環境,每年都以極大投入來開展國土綠化工作,其目的是提高環境質量,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目前,當地的綠化呈現城市綠化覆蓋率高,但景觀效果單一;鄉村綠化以道路附屬林帶和田間林網為主,成片林地較少,總體綠化率不高等特點。建設經費以爭取國家專項資金為主,地區財政僅有少部分資金用于國土綠化建設,國土建設工作多處于“等待”狀態。各級政府從公共綠地的公益性出發,盡全力抓好日常管理維護工作,工作經費全部依靠財政支出,綠化養護管理支出已經成為各級財政的“負擔”。
2 存在的問題
2.1 氣候惡劣,立地條件差
賀蘭山位于半干旱區向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周邊地區皆是荒漠與半荒漠地類,氣候和立地條件惡劣。由于降水量小、蒸發量大的氣候特點,基本上所有樹木必須由人工澆灌才能保證存活,灌溉所需水量大、費用高。另外水土流失嚴重,山區土層薄,川區土壤鹽漬化程度高,綠化植物種類選擇受限。
2.2 項目設計缺乏科學性
設計思維和模式守舊,普遍重數量、重規模,沒有做到適地適綠和適地適樹,不但景觀效果一般,甚至連“綠”都難以實現,后期維護成本高。
1)區域差別不明顯,鄉村過度造景。國土綠化要以人為本,便于居民休閑和觀賞。部分城市出現居住區較為集中的區域園林綠地無觀賞性,在居住區偏遠地區過度造景的現象。
2)不分地類差別,適地適綠和適地適樹的原則把握不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苗木種類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忽略了缺水的現實因素,過度追求苗木檔次,致使后期管護費用增加。②苗木規格設計不合理。基本以大規格、見效快的苗木為主,沒有從綠化苗木的生長周期考慮,造成建設資金浪費。③防護綠地建設時過度追求觀賞性,忽略了綠地的生產型作用,沒有將苗木生產和林下經濟開發融入其中,致使后期養護管理過程有投入、無產出。
2.3 建設經費緊缺,倉促謀劃項目,必要工作不實
1)地方政府迫切改善地區生態環境愿望與財政支出不足的矛盾較為突出,建設費用需要多方籌措,多是等待資金信息再開始謀劃項目,由于計劃不周全,項目實施目標難以實現。2)項目在論證階段工作不實,沒有將專家請到項目實施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多是在會議室對項目設計方案進行討論,致使專家倉促評審,沒有發現實質性問題。3)項目管理工作基本是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兼職,缺少必要的技術把關。4)施工圖的技術性把關程序缺失,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參建人員專業性不強,對施工圖存在的明顯問題不能及時發現,不能有效實現設計意圖。
2.4 養護管理問題突出
1)綠化管護經費不足已成為制約綠化養護管理工作的核心因素。近幾年,許多地方的綠化養護經費得不到較好的解決,綠化養護措施不到位,難以保持綠地的生態效果和景觀效果。2)綠化灌溉過度取用地下水,地表水和再生水利用率不高,黃河水用水權新增困難。3)管護隊伍總體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技術培訓,應對城鄉外圍的林地養護工作還勉強可以,但對于城鎮內園林綠地養護工作就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4)“精細化”和“粗放式”管護區域區分不夠明顯,導致粗放式管護區域浪費人力物力,精細化管護區管護措施跟不上。5)綠地的生產型功能發揮不夠,基本的苗木供給功能尚且難以有效發揮,更不用說發展壯大林下經濟。
3 可持續發展措施
2023年,召開的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及國家林草局關于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安排,將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1]。尤其對于賀蘭山東麓等生態較為脆弱的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必須要有效落實,這就要求從業人員提高可持續發展意識,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既要有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工作的決心,更要面對經濟欠發達和財政支出能力不足的現實,從少花錢、多干事的角度進行科學謀劃,解決好“錢”和“事”的關系,堅定踏實地走好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之路。
3.1 減小惡劣自然環境對國土綠化工作的影響
1)要有效解決蒸發量大、降水量小的現實問題。目前賀蘭山東麓的綠地灌溉方式仍為大水漫灌,水源浪費較為嚴重,必須全面推廣節水灌溉,景觀綠地灌溉以“噴灌+滴灌”的方式為主,喬木林地則大力推廣滴灌。2)做好平田整地工作。景觀綠地在保證整體排水效果的同時,硬化區域高于綠化區域10 cm左右,便于自然降水向綠化區域集中;其他林地等綠化植物種植穴(溝)應低于周邊15 cm左右,在保證澆灌水源不損失的同時,更便于收集雨水。3)把握好適地適樹的原則。對于鹽堿土種植區要以檉柳、紫穗槐等耐鹽堿的植物為主,山區和沙漠種植區要種植側柏、蒙古扁桃和檸條等耐干旱、耐瘠薄植物,便于提升栽植成活率。
3.2 合理開展規劃設計
國土綠化要遵循生態、自然、經濟的原則,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綠與適地適樹有效結合,創建生態型、節約型、舒適型綠化成果。
1)國土綠化應以綠化成果能夠實現最佳生態和觀賞效果為目標,構建“城鎮見景觀,市郊見生態”的總體格局。在設計階段一定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按照合理的綠化方式,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2)植物選擇時以大自然為參照,優先選擇自然生長最為旺盛的植物品種,做到適地適樹,在提升成活率的同時,更便于后期養護管理。例如,山區的側柏、火炬、蒙古扁桃,川區的紫穗槐、檉柳、河北楊,沙漠地區的花棒、楊柴、檸條等,不但易于成活,后期管護更為便捷。3)在設計中要遵循植物生長規律,合理選擇苗木規格。落葉喬木基本以胸徑4~5 cm為宜,常青喬木以樹高1.2~1.5 m旱地苗為宜,灌木則以2年生壯苗為宜,在節省建設投資的同時,實現樹木的良好長勢。4)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要結合生態防護綠地和苗木生產的雙重功能進行考慮,賦予防護林生產型功能,為綠地養護管理和建設提供苗木的同時,更為林下經濟發展打好基礎[2]。
3.3 積極爭取建設資金,抓好項目管理工作
1)行業主管部門要采取“計劃+等待”的措施做好充分準備。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做好國土綠化項目儲備,前期組織專家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有效論證,確定好建設區域和內容,以備國家專項資金落實后立即開展建設工作。2)與主管部門加強專項資金使用范圍溝通,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等問題,全面實施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加強全過程監管,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3)項目管理工作專業化。抽調或聘請專業人員參與項目管理,把好項目謀劃和建設過程技術關口,有效開展項目設計方案論證工作,將項目現場實際情況反饋至參與論證的專家,高效完善設計方案。4)嚴格要求監理和施工企業資質,要求總監理工程師、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等均為園林或林學專業,必要時職稱等級也應做相應要求,保證“專業人干
專業事”。
3.4 創新養護工作,完善基礎設施
綠化養護是綠化成果保持和提升的核心,應該處于合理、均衡、逐年提升的狀態,不應該受制于社會或經濟等因素的制約,這樣才能實現良性發展。建議行業部門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結合國家天然林保護、退化林分改造和封山育林等工作,拓展綠化養護經費來源,做好必要開支計劃。2)實施水源替代改造工程,綠化植物灌溉盡可能使用再生水和黃河水,合理優化灌溉水源結構和灌溉方式,提升綠化灌溉系統的自動化率,以滴灌和噴灌為主,讓有限的水源發揮更大的生態作用,實現節水的同時減少人工投入[3]。3)建立專業型高效管護隊伍。加大對園林綠化事業相關人才的投入,重點突出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基層實用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園林綠化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升管護工作的機械化率,對于帶狀綠籬等便于機械作業的區域,使用機械代替人工,在減少人工數量的同時,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作業造成人員受傷的安全問題。4)注重營林效率的提升,科學劃分“粗放式”和“精細式”管護區域。建議粗放式管護區域實行社會化管護服務,前期采取“大管理、小承包”的模式,由管理方負責管護工作的考核、管護方案的制訂、管護物資配備等,承包方負責具體管護工作的實施。根據管護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逐步向“小管理、大承包”的模式轉變,由管理方負責管護工作的考核,承包方在管理方的監督下做好管護工作的方案制訂、物資采購和管護工作的實施。全過程必須以綠化成果的保護為原則,切忌“跨大步、栽跟頭”。5)注重生產型綠地的作用。將生態防護綠地和苗木生產功能相結合,使綠化成果真正成為國土綠化豐厚的“材料補給站”,讓苗圃在提升景觀效果和拓展綠地覆蓋率等方面發揮特殊作用;注重林下經濟的發展,結合林木養護工作,大力發展種養產業,開發綠地的經濟價值;要本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導理念,提前謀劃碳匯交易工作,摸清林地面積,算清固碳總量,明確便于交易的主體,為碳匯交易做好充分準備,吸收社會資本參與綠化養護管理工作[4-5]。
4 結語
國土綠化可以有效促進地區環境優化,改善空氣質量,有利于居民的生活健康。然而國土綠化工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模板,而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的過程,無論是從設計角度、施工角度還是管護角度,都應正視現狀,結合地區具體情況,從長遠出發,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制訂切實可行的綠化方案,盡量做到降低投入、提升產值,發揮綠化成果長遠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于美麗.習近平新時代邊疆治理方略[J].沂蒙干部學院學報,2023(3):28-36.
[2] 吳偉光,許恒,王鳳婷,等.“兩山”理念的有效載體與實踐:林下經濟的經濟效應、環境效應及其協同邏輯[J].中國農村經濟,2023(10):158-174.
[3] 冼煒軒,商國琲,劉玉,等.基于POI數據的鄉村休閑旅游地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以北京市密云區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8):15-22.
[4] 高一飛,湯楨.習近平的生態安全觀[J].廣西經濟,2023,41(4):81-87.
[5] 王秋燕,周春梅,彭殿寧.城市園林綠化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園藝,2015(4):136.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