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梅 申佳艷 李萍
[摘 要]本研究通過分析24名大學生的訪談材料,對大學生“躺平”心態進行探究。發現大學生“躺平”主要表現為“三無度”:無心向學的學習態度、怠惰因循的做事態度、無欲無求的人生態度。此外,研究還發現無竭力而搏之志、無合理應對焦慮的方法、心理調控能力差等共同作用促使大學生“躺平”。基于此,提出能引導“躺平”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躺平”心態;現實表征;形成機理;引導策略
青年是新時代的發展主流、社會進步的中流砥柱,但隨著“躺平”思潮的傳播,大學生中不少人受到“躺平”文化的不良影響。當前的“躺平”現象引起不少學者的熱議,現有的研究證明,“躺平”是一種與主流文化相對的喪文化,這種喪文化會使大學生貪圖安逸、產生頹廢心態等消極心理,甚至會造成大學生價值觀的扭曲[1]。然而,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對社會“躺平”現象的研究,對大學生“躺平”心態的研究相對較少。據此,準確解讀大學生“躺平”現象、深入探析大學生“躺平”的原因,并對其不良影響提出有效解決方法,對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大學生“躺平”表征與形成機理的理論分析
對于大學生“躺平”心態的形成機理,我們主要從內驅力理論、自我差異理論、認知失調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的角度闡述。戴維·保羅·奧蘇貝爾(David Pawl Ausubel)的內驅力理論認為,認知內驅力是一種需要,或是出于了解和理解周圍事物的需要,或是出于掌握知識的需要,或是出于系統地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2]。因此人的認知內驅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需要,是主體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學習。當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水平較低時,學生不會主動學習,從而形成“躺平”心理。希金斯·E.托里(Higgins,E.Tory)提出了自我差異理論,他認為,現實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的差異意味著消極結果的出現,它聯系著焦慮相關的情緒[3]。因此學生無法調節焦慮的情緒時會形成“躺平”心態。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對認知失調理論提出:個體的行為與態度不相符時會出現認知失調感[4]。而學生出現認知失調感也是“躺平”心態產生的原因之一。阿爾伯特·班杜拉(Al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人的行為受到個體和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影響,并且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學習模范來改變[5]。該理論強調了榜樣與強化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內驅力理論、自我差異理論、認知失調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能為本研究揭示大學生“躺平”表征及形成機理提供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本研究基于24名大學生的訪談分析,并以心理學的視角為邏輯分析框架,對大學生“躺平”的現實表征及形成機理進行理論闡釋,并切實提出引導大學生走出“躺平”心態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了獲得客觀的數據,我們采用面試招募的辦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A高校進行選樣。最終本研究選取了24名廣西壯族自治區A高校的“躺平”大學生。其中,男生7人,女生17人;人文社科13人,理工農醫11人;大一8人,大二6人,大三6人,大四4人。
(二)訪談設計與過程
為了對大學生“躺平”心態的表現、形成機理進行深入精細地描述和分析,本研究采取現場訪談和線上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訪談。每次訪談只訪談一名同學,時長約40分鐘,在訪談前介紹研究目的、研究內容以及保密情況,并在征得對方同意后進行錄音,同時做好觀察和記錄工作。訪談內容主要有:(1)“躺平”表現;(2)生活和學習態度;(3)“躺平”心態出現后的影響;(4)“躺平”的原因。通過對24名大學生的訪談,共收集9.3萬字的資料。
(三)編碼策略
1.一級編碼
一級編碼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簡化,通過對材料每一句的分析,提取關鍵字眼,再用簡練的詞語代替。本研究對24個文本逐句進行編碼、貼標簽。經過歸納、整理,本研究得到的一級編碼共有15個,即大學入學期待值較低、大學入學期待值較高、得過且過的態度、由積極轉變為消極、學習和生活狀況平淡,不投入、學習和生活狀況不積極、平時喜歡拖延、做事拖延、學習主動性差、低欲望、無目標、心理調控能力差、周圍同學“躺平”、學習效能感低、家庭條件優越。
2.二級編碼
二級編碼是對一級編碼所得的概念按照“躺平”的特征、影響因素、引導策略這幾個維度進行分類。最終形成10個主范疇,分別是大學入學期待值、入學后的心態轉變、得過且過的學習和生活表現、做事懶散拖沓、學習欲望低、內驅動力不足、能力不足、校園環境影響、能力不足、家庭因素。
3.三級編碼
三級編碼是在二級編碼的基礎上對歸類好的概念形成主概念。
三、大學生“躺平”心態的現實表征
“躺平”的現實表征是“躺平”群體在社會中現實意義的表現。“躺平”心理是大學生沉重的學習任務、學習壓力下衍生出來的產物。基于我們對24位廣西A高校學生的訪談資料的分析,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躺平”表現有:
(一)怠惰因循的做事態度
大學生“躺平”的明顯表現在于做事拖拉,在訪談過程中,許多同學表示,自己有嚴重的拖延習慣。“平常作業都拖到最后幾天才完成”(ZX7)拖延帶來的結果是難以在某件事上獲得成功,因此,大學生需要改變現狀,改掉拖延的習慣。
(二)無心向學的學習態度
在大學里,課余時間多且自由。大學生能參加多樣的活動,也能利用課余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但無拘無束的大學生活讓大學生們無法自律且沉迷于手機。“我舍友對學習無所謂,她每天上完課就刷手機”(ZX1)因而,大學生無心向學。在他們看來,作業隨便抄、上課想聽就聽,更有甚者不做作業、逃課。“經常逃課,做作業的次數少,每天玩手機”(ZX18)“我上課不聽課”(ZX6)他們表現任性,這種任性不利于大學生走向競爭的社會。
(三)無欲無求的人生態度
大學生的低欲望是他們“躺平”的內在表現。他們面臨學校中的內卷:獎學金、成績在班級靠前,大學生選擇從內心抵抗學習壓力,呈現出低欲望的生活特質。“學校有內卷現象,我覺得卷不過就‘躺平”(ZX1)大學生的低欲望表現為社交欲望小、不想參加活動、只想待在宿舍玩手機,他們安于現狀。“我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不主動學習,不去參加活動。”(ZX5)“我宅在宿舍里玩手機、吃東西、睡覺,有課就上課,下課就玩手機,每天都是這樣循環”(ZX12)“我們宿舍在沒課的時候,就一起玩游戲。”(ZX16)
由此看出,大學生“躺平”的表征是多樣化的。而大學生一旦養成怠惰因循的做事態度,那他們對待學習也將是懶散的態度,這種態度會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如意。
四、大學生“躺平”心態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
通過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發現大學生“躺平”心態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一)無竭力而搏之志
無竭力而搏之志是大學生“躺平”心態形成的根源。根據戴維·保羅·奧蘇貝爾(David Pawl Ausubel)提出的內驅力理論,得知當學生認知內驅力水平較低時,學生不會主動學習,也就是學生無竭力而搏之志。大學里的活動多是為發展學生專業能力而開設的,參加活動也是學習,但部分大學生鮮少參加活動。顯然這部分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水平較低,更別談擁有竭力而搏之志了,這也阻礙了學生的發展。還有部分被訪談者表示不想改變現狀只想“躺平”“剛進大學時積極,后來比較懶惰,不主動去學習,也不參加活動。”(ZX5)
(二)無合理應對焦慮情緒的方法
無合理應對焦慮情緒的方法是大學生“躺平”心態形成的主要原因。自我差異理論認為現實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的差異意味著消極結果的出現,它聯系著焦慮的情緒。通過分析發現,大學生在學校有各種各樣的焦慮,例如學習壓力大、能否順利畢業、畢業后找工作的焦慮情緒等。由訪談結果得知這些焦慮情緒的產生主要是學生無法成為應該自我,現實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存在差異就會產生焦慮。“焦慮的原因有對未來的迷茫,對自身實力的質疑等。”(ZX10)大學生有以上種種焦慮情緒,但他們卻沒有合理應對這些焦慮的方法,最終部分學生為了逃避焦慮而選擇“躺平”。
(三)心理調控能力差
心理調控能力差是大學生“躺平”心態形成的直接原因。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對認知失調理論提出:個體的行為與態度不相符時會出現認知失調感。通過分析發現,產生“躺平”心態的學生平時較沉迷手機。例如在考試周,這些學生心理上是比較重視考試結果的,但也會使用大量的時間來刷手機。“他在考試周的時候也打開了網課,但看了10分鐘就刷手機了”(ZX13)這說明“躺平”學生的心理出現了認知失調感。但其心理調控能力差,無法消除認知失調感,因此產生“躺平”心態。此外,被訪談者發現自己的理想與現實不符、卷不過、壓力大時會“躺平”等心理調控不到位而產生“躺平”心態。
(四)周圍良好“榜樣”示范較少
周圍良好“榜樣”示范較少是大學生“躺平”心態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了人的行為可通過觀察榜樣來改變。正是“榜樣”的作用,宿舍成員、班級成員之間往往互相影響,形成較為相似的表現行為,比如近幾年來,媒體經常報道的保研宿舍、創業宿舍、游戲宿舍等。而被訪者也表示因為周圍的同學“躺平”,會受到影響而產生“躺平”心態。“我宿舍是典型的娛樂型宿舍,大家回到宿舍后,基本在玩游戲。我會被他們影響到,也開始‘躺平。”(ZX12)
(五)學習效能感低
學習效能感低是大學生“躺平”心態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阿爾伯特·班杜拉(Alert Bandura)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是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在學習中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有多方面的影響。“看到別人努力而自己在玩,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就產生自我懷疑的想法。”(ZX10)被訪談者普遍認為自身能力不足,陷入自我懷疑,為了逃離這種負面情緒產生了“躺平”心態。
(六)優越的家庭經濟條件為“躺平”提供保障
優越的家庭經濟條件為“躺平”提供保障是大學生“躺平”心態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部分學生因為自身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無需擔憂未來而形成“躺平”心態。“班上的同學家里較有錢的,來學校就是混個畢業證,不用努力學習。”(ZX12)
通過分析訪談資料得出,許多同學受到“榜樣”的影響,導致他們產生價值觀偏差即認為“躺平”舒服。此外,部分同學看到周圍同學“躺平”會激發惰性,致使他們做事怠惰因循、無心向學、生活無欲無求;少部分同學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優渥,讓他們認為“躺平”合理,因此他們表現出“躺平”的特征;也有不少同學因為學習壓力大且無法調節,借助“躺平”來緩解壓力。
五、大學生““躺平””心態的引導策略
從上述影響因素及形成機理分析,得出大學生“躺平”心態的引導策略如下:
(一)喚醒“躺平”大學生積極潛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奮斗精神
定期開展“榜樣”座談會。學生存在積極潛意識,會不自覺地向生活中的榜樣靠攏。因此開展“榜樣”座談會能讓學生聆聽榜樣的事跡并鼓勵學生通過奮斗成為榜樣。
舉辦積分賽。哈爾濱工業大學曾舉辦“紅心向黨,強國有我”學習強國積分賽來促進學生的理論學習,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他高校也可以學習這種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一些理論知識,脫離“躺平”的牢籠。
(二)有目的地指導大學生學習,提升大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之所以產生焦慮,是自身學習能力不足。為了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校可以構建“1+N”學習模式。“1+N”學習模式可以從理論學習+實踐操作、理論學習+相互評價、理論學習+相互激勵等方面來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建設
大學生心理調控能力差,為此學校可以多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活動,比如:講座、選修課等。
為學生“種植心錨”。“種植心錨”是指為提高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教師在學生認知失調時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增強學生心理調控能力。
(四)加強學校校風、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雙向聯建”弘揚優秀校園文化。良好校園學習氛圍的形成離不開文化的建設。“雙向聯建”:一是與思想教育聯建。在高校中可以把名人名言、故事貼在校園中,或制作文化長廊來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將好的思想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中。二是與網絡文化聯建。現在的大學生幾乎每天都會上網,高校可以通過互聯網來構建學生喜歡的網絡版校園文化。例如學校可以舉辦“學習記”微視頻大賽。通過“雙向聯建”將校園文化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五)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在訪談中,很多人表示因為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而有“躺平”的想法。為此學校可以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引導他們辯證看待自己。同時,學校可多舉辦并鼓勵學生參加一些演講、朗誦、唱歌、表演等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不斷增強自信心。
結束語
基于對24名大學生的訪談,探討大學生“躺平”表征與形成機理,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躺平”主要表現無心向學的學習態度、怠惰因循的做事態度、無欲無求的人生態度,無竭力而博之志、無合理應對焦慮的方法、心理調控能力差等共同作用促使大學生“躺平”。
參考文獻
[1]李偉坤.高校 “躺平”現象分析及應對策略[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6):106-108.
[2]石林,黃甫全.語文學習動機的概念與結構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88-94,121,159-160.
[3]侯玉波.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4]費斯汀格.認知失調理論[M].鄭全全,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5]徐歡,吳國斌.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德育價值探索[J].人民論壇,2015(2):208-210.
作者簡介:鄧春梅(2001— ),女,漢族,廣西貴港人,玉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小學教育理論研究。
申佳艷(2001— ),女,漢族,廣西容縣人,玉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在讀本科。
研究方向:小學教育理論研究。
通訊作者:李萍(1980—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玉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大學生發展、教師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躺平”心態的現狀、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2210606035);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新時代廣西邊境壯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課題編號:20FSH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