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國民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對人才選用上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問題。更新教育管理方法和理念已成為高校為社會輸入復合型人才的必行之路。高校作為人才與社會的紐帶,如何更好地發揮紐帶的作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文章將基于人本管理理念,從教師的管理、學生的培養兩個方面,分析人本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如何發揮積極效應,并探究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轉變方向及相關策略。
[關鍵詞]人本管理理念;高等院校;教育管理
無論是高校教育還是社會經濟,人作為主體影響著兩者的進步和發展。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類新型娛樂程序上市,人們在無意識之中主動且被動地接收各類信息。從點贊數據上可得知“人心之所向為人性”。一個合理且完整的“人性”是具有溫度的、不是冰冷的;具有思想的,不是木訥的;具有創造性的,不是機械化的。市場經濟中冰冷的數字交易信息已不能夠完整地詮釋人的價值。“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教育管理理念不足逐漸凸顯出來。為了適應時代發展與要求,以人為本已成為高校教育管理方法研究的新方向[1]。
一、“以人為本”為核心的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其和傳統的管理理念有較大的差異。相較傳統高校教育,人本管理是管理者對被管理對象的心理活動進行研究,并以此為基礎在管理過程中與人性的需求結合起來,對被管理者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調動被管理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與組織目標達成共識。簡而言之,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是尊重被管理者的主體地位,調動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促使其創造更大的價值[2]。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將“人”放在管理的首位,充分尊重人的需求,實行人性化的管理,促使高校的教育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高校應該將“以人為本”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此基礎上應該充分關心學生身心發展,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教和學之間的互動,促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達到良好共處的友好局面,引導學生建立更健康、健全的三觀和人格,為社會主義發展培養優質的人才力量[3]。高校的教育管理目標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采用人本管理的方式,挖掘人的潛能,充分凝聚高校師生的力量,促使高校的教育管理效果更佳。
二、人本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因此落實人本管理理念是促進高校教學管理的核心途徑。人本管理理念不僅適應時代的發展,還能夠有效推動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
(一)“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促進高校師資隊伍發展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創新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肩負著為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大責任。由此可見,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綜合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4]。知識經濟時代對高校的人才培養要求在不斷提高,高校不僅應該傳授給學生專業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專業化水平得到提高,還應踐行培養高素質、綜合全面發展人才的要求。高校應該將人本管理理念的優勢充分發揮,在人本管理理念下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環境的優化,促進教學服務體系的完善。高校還應該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用于教師隊伍的建設中,激發教師工作熱情,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讓教學隊伍質量和現代人才培養需求相契合[5]。“以人為本”管理理念要求將教師放在教學管理的主要位置,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整個教學管理環節,管理者應該給予教師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促使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能夠得到全面的支持和理解。
(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促進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在社會發展中有極高的地位。特別是在人才強國戰略發布和實施以后,高校的育人地位更是不可撼動[6]。在千變萬化的發展形勢下,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開始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對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造成巨大的沖擊,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想觀念等方面產生了消極影響。高校應基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促使學生養成獨立的思想意識,并且具有熱愛集體、關心同學等優秀品質,以真正實現育人目標。作為高校管理者,我們應當優化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方式方法,完善教學服務體系,積極回應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取人本管理對學生需求、心理和行為的科學分析,促進因材施教滿足人才培養的個性化需要,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綜合性、系統性的培養,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力,為人才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三)“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促進管理機制優化
我國的教育規模在不斷擴展,高等院校的招生數量也在逐年攀升,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漸從傳統的精英式教學轉變成為大眾化教學。為了更適應形勢的發展,高校應該及時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全面融入“以人為本”理念,構建開放、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高校實行人本化管理能夠促使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體系更加科學化、合理化。“以人為本”管理理念能夠促使教學管理內容的不斷完善,促使教學管理方式創新。因此,應該在“以人為本”教學管理理念下建立起教學質量監控系統[7]。市場需求逐漸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等趨勢,應該加速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設,構建起新型的教學管理理念,促使教學管理個性化、數字化等發展,建立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促使學生個性化、創新化地發展。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還是教育消費者,高校的教學管理應該注重對服務質量的提高,根據學生的需要為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三、人本管理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現狀
(一)“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尚未充分落實
高校傳統的管理方式過于依賴規章制度,雖然可以確保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但往往忽視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高校需要逐漸摒棄過于強調規章制度的管理方式,轉向更加注重人本管理方式,關注教師的發展和成長,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提高高校的教學管理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而言,高校可以通過調整管理策略,充分尊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教師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交流平臺,創造一個更加人性化、富有活力的教育環境,促進教育教學的全面提升。
(二)教學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一套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序開展的必要條件,也是高校工作開展的基礎保障。我國大部分高校已經建立管理機制,但是這些機制的實施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并且深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與現代化發展的要求適配度不高。因此,只有不斷地完善教學管理機制才能提高高校人才管理隊伍的質量,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深受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對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理念存在片面化的認識,導致現代化管理理念難以真正深入。
四、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策略
(一)機制管理調整優化
高校應該對教學管理制度進行完善,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能夠對學生以及教師的行為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現代的教學管理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管理制度基礎上,管理體制是否完善、健全直接影響教學的有序進行,并且會影響教學的時效性。在國家相關政策下,人本理念運用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對教師提供更人性化的管理,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向社會輸送強有力的優質人才。高校在建立教學管理體制時應該充分考慮到管理體制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根據高校的實際發展情況建立科學有效、健全完善的激勵制度,將公平、公正、客觀等作為基本的制定原則,實現獎懲分明,充分發揮激勵制度的價值和優勢,促使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高,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8]。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建立人性化的管理規范,將“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充分落實,將學生和教師作為管理、組織的關鍵性人員,充分調動二者內在動力,最大程度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目標,充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管理權力適當下放,將傳統被動式管理理念轉變成教職工和學生積極參與到管理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教師的監督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的過程中應該構建健全的民主審議制度和監督制度,肯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教師和學生共同、相互配合完成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實施和落實,學校應該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將學生納入管理的范圍,充分體現民主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確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將彈性、個性化的課堂管理理念落到實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促使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中。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促使高校的教學管理更加人性化,可以發展學生干部的力量加強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促使學生參與管理的路徑更加明確。良好的教育環境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創造,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協作,促使高校的管理工作能夠在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下高效完成。
科學設置學生管理的目標體系,將學生管理的目標分階段實施,并且建立目標激勵機制。高校應該抓住學生發展的關鍵性階段,加強對學生的正面積極引導,打破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壁壘,為學生的發展著想,促使學生能夠更容易接受相關建議。也可以發揮校園榜樣宣傳的價值,促使學生能夠從對榜樣的學習中得到提高,學習榜樣身上的優秀品質。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綜合測評,促使學生能夠得到健康可持續發展。
高校可以從教學評價的內容方面進行調整。教學評價的內容越豐富多樣化,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評價才更客觀、全面。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將學生基本情況、課堂情況等納入教學評價的內容中,不能將學生的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重點的評價對象,始終秉持鼓勵原則,能夠促使教學評價更加有效。
(三)建設高質量的教師管理隊伍
更新教學方法,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不忘教書育人的使命是高校教師踐行人本理念的重要原則。現階段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出現較多的問題,例如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強,教學培養目標難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理念較為單一,造成學生對復雜的社會環境難以適應。為了促使這些問題得到更好解決,應該加快人才培養理念的創新,教師管理隊伍應該不斷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與時俱進地更新管理理念,為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人才
力量。
建設高質量的人才管理隊伍,首先高校應該建立一支高質量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水平,促使其育人職能得到充分發揮,能夠對學生因材施教,并以身作則。教師應該站在學科發展的角度上對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對學生的發展潛力充分挖掘。其次,高校應該建立一支專業的管理隊伍,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促使學生在管理的約束下健康成長。
結束語
高校是為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核心場所,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和負擔較重,只有將“以人為本”理念貫徹落實,才能塑造出高質量的人才管理隊伍。高校應該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調整、優化管理機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設高質量的教師管理隊伍,真正關注師生的想法需求,將“以人為本”管理理念貫徹到底,促進學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高校實現高效化、現代化、人性化的管理助力,促使高校充分發揮育人的職能,為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立龍.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校教學管理改革[J].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2015(7):1.
[2]張芮馨.創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策略研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7(7):359.
[3]陳清文.淺析人本管理在中職學校學生德育管理中的運用策略[J].新校園:中旬刊,2016(5):1.
[4]周希芹.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8,5(43):282-283.
[5]雷順妮.人本管理理論視角下高校輔導員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3):4.
[6]扎西旺加.人本管理在學校管理中的實施策略[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6):2.
[7]黃燕梅.淺析高校班級管理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5(7):269-269.
[8]徐國慶.基于人本管理的高校大學生管理模式探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0,41(2):3.
作者簡介:靳璐(1995— ),女,漢族,甘肅平涼人,西安石油大學,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高校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