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梳理了國內外關于個人信用評價的研究成果,主要從個人信用評估辦法和個人信用評價指標等方面開展論述,分析對比不同方法的特點和適用性,并結合我國個人信用評價研究現狀的不足,提出個人信用評價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個人信用評價;評估辦法;評價指標
個人信用評價是基于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建立的科學嚴謹的評價模型,通過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定性或定量地反映個人的信用狀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個人信用評價是個人信用體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會信用體系最核心的基礎建設和組成部分。個人信用評價研究主要包括個人信用評估辦法和個人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本文通過梳理文獻,分析國內外個人信用評價研究成果,供相關學者借鑒參考,最后結合我國個人信用評價研究現狀的不足,提出個人信用評價未來發展展望。
一、個人信用評估辦法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外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對個人信用評估開展系統性研究。信用評價最初誕生在美國《鐵路投資分析》中對鐵路債券的信用分析,研究范圍多是在金融領域,或在金融機構對客戶進行信用水平分析時所用。最常用的評估辦法包括專家經驗判斷法、層次分析法、判別分析法、logistic回歸法、決策樹法、神經網絡法、機器學習法等。石慶焱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04)基于國內銀行數據,分別用判別分析、logistic回歸、決策樹、神經網絡法等國外個人信用領域常用的評分法建立模型進行建模對比,研究發現神經網絡法預測精準度高于其他線性辦法,但穩健性較差[1]。李楊等(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2007)從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穩定性等方面構建地方政府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專家判斷法確定評價結果[2]。孫同陽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2015)運用決策樹法研究P2P網貸信用風險,構建數據分析模型,最后提出監管和預防的政策建議[3]。侯雨欣等(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6)將德爾菲法與因子分析法結合使用構建大學生信用指標體系[4]。羅方科等(中南大學商學院,2017)研究構建二分類Logistic信用風險評估模型評估信用風險。周毓萍、陳官羽(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2019)基于個人信用評價建設現狀,利用機器學習法重新對個人信用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研究[5]。曹春玲等(河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銷售分公司,2021)基于層次分析法設計出零售商戶信用評價指標體系。
綜合專家學者對信用評估辦法的研究,對比分析得出這些研究方法的特點、適用范圍、適用性等。專家經驗法便捷有效,運用簡單且適用范圍廣,在處理定性指標上具有突出優勢,但主觀性強,過于依賴專家的個人水平。判別分析法主要是對評價模型中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估,兩個變量之間要求滿足線性關系,可以對不規則變量建模,穩健性較好,但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滿足,運用范圍一般。層次分析法能克服獨立考核單個方面指標的不足,處理許多用傳統的最優化技術無法著手的實際問題,運算簡單,適用范圍廣,但較依賴使用者的主觀判斷,從建立層次模型到給出成對比較矩陣,都是由個人主觀確定的。logistic分析法的可解釋性強,穩健性較好,是線性方法建模的代表,但適用范圍較窄,在案例數據多樣性、分析情況不確定和信息缺失等情況下無法適用。決策樹法能清晰直觀地展示決策過程,容錯性強,但數據模型穩定性差,解釋性也不好,適用的情況很少。神經網絡法對數據分布沒有要求,評估模型自學能力強,模型預測精度高于線性方法模型,但對模型的結構和參數非常敏感,穩健性和解釋性較差,運算復雜,適用范圍窄。機器學習法可以應對復雜高級的數學建模,模型預測精度高,適用范圍較窄,受限于數據基礎和模型參數。
可以看出,單一的信用評估辦法在個人信用各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并被不斷優化,但這些辦法在應用過程具有明顯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評估辦法應用領域看,判別分析法、邏輯回歸法、決策樹法、神經網絡法仍是大量運用在金融機構對個人、企業的信用水平判斷上,而在推進社會建設領域信用評估方面,專家判斷法和層次分析法采用最多。從評估辦法的操作性看,層次分析法、判別分析法和邏輯分析法運算較為簡單,決策樹法、神經網絡法和機器學習法的運算更復雜,研究學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方能運用。
二、個人信用評價指標國內外研究綜述
科學地選擇個人信用評價指標是準確評估個人信用的基礎和前提,信用評價指標的準確度直接影響到后續指標體系構建。個人信用評價內容應包括能夠影響評估對象的一切因素,確保指標體系的全面性、系統性和科學性。
(一)指標因素分析方法
在各種指標因素分析理論中,信用要素學說應用最為廣泛。信用要素的理論很多,如“3C”“4C”“5C”“5P”等,但內容大同小異,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中使用很廣泛的方法。
國外信用專家最早提出的是“3C”要素理論,指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品格要素指客戶本人誠信度,是否守諾。這是對信用主體的主觀判斷,從個人日常經濟活動觀察得出,屬于對客戶的道德評價。能力即客觀經濟能力,指客戶償還債務、履行約定的能力,是作為信貸公司最看重的品質之一。資本顧名思義指客戶的資產,能給銀行直面看到客戶的經濟水平和償還能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抵押貸款的興起,擔保品的重要性日趨凸顯,銀行也將目光轉移到了擔保品上。William Post在《發展信用中的4C要素》(1910)中提出在“3C”要素基礎上加入抵押品(Collateral),成為第4個要素?!?C”成了“3C”的補充延伸理論,擔保品要素的重要意義是為客戶增加了擔?;I碼,提高了客戶在銀行借貸的成功率。以今天的銀行信貸需要客服提供的材料來看,如個人信用報告、資金收支流水、資產擔保評估等,就是4C中提出的客戶“能力”“經濟”和“抵押品”。在“3C”與“4C”的基礎上,美國銀行家Edward F.Ge(1943)又提出“5C”要素分析法,主張要進一步將環境(Condition)因素考量進去。與4C要素專注在客戶自身情況的不同,環境的增加表明進一步重視了經濟環境對信用主體的影響。在已經成熟的5C要素理論上,又有學者提出5P要素:借貸戶(People)、資金用途(Purpose)、還款來源(Payment)、債權保障(Protection)、授信展望(Perspective)。
國內的信用研究及信用評價的實踐活動起步較晚,最初的理論和知識主要是從國外引入的。胡望斌等(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2005)提出了個人信用等級評價指標體系:銀行通過評價借款人的“3C”,即抵押、能力和品德,對借款人的償債能力和還款意愿等進行預測,基于專家判斷法擇取了4大類21個指標。馬群(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2013)通過5C要素分析(安全性、收益性、成長性、流動性和生產性)對企業集團內部信用評價指標選取并提出完善
對策。
所以不管是理論研究初期的3C、4C要素分析法,還是發展后期更為飽滿豐富的5C、5P要素分析法,關鍵之處就是厘清影響信用主體開展經濟活動的各種影響因素,構建個人信用影響因素分析框架?;诓煌那榫澈脱芯磕康?,可以采用不同的要素分析法,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要素分析,沒有統一的定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現象的復雜性也逐步增強,相比較3C要素分析,5C要素分析更適用于當前的個人信用評估。
(二)指標因素選取
個人信用報告是美國民眾最廣泛使用的信用產品,其內容主要包括個人身份信息、信用歷史、消費歷史或交易記錄、公開記錄(破產、欠稅、犯罪)和報告查詢記錄等。在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的金融機構征信體系中,《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2005)將個人信用信息指標體系分為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公共信息、特別信息和其他信息五個大類。上海遠東資信評級公司作為我國第一家征信公司,所采用的信用指標因素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個人信貸信息、個人賒購與繳費信息、公共記錄信息、查詢信息等。
自《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頒布后,我國各城市開始探索個人信用評價,旨在構建一套針對個人遵守法定義務和履行約定義務的情況的綜合性、描述性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信用評價服務,應用在交通出行、圖書借閱、租賃服務等公共服務上,提高群眾對信用建設的獲得感。如2016年蘇州市推出的“桂花分”,引入FICO系統評分方法,從個人的能力、榮譽、身份、公益、履約、處罰以及其他項綜合評價等各個方面的社會信息綜合評價信用主體,其確定權重和區間的方法是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判斷法來完成的。廈門市的“白鷺分”,搭建基礎信息、守信正向、失信違約、信用修復、用信行為五大維度的信用評價體系,打造個人信用綜合評價體系精準用戶畫像。宿遷市“西楚分”,依據宿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歸集的個人信用數據,區分了基本信息、社會管理、商務、司法、榮譽等維度,對個人的信用進行評分。
指標因素的選取是最后個人信用評估呈現效果的最重要一環。指標因素是對個人信用的系統的評價標準,是評估個人信用客觀、準確的工具,是個人信用評價多重指標因素的作用結果。指標選取沒有定性標準,但必須包括個人以及個人在信用經濟活動中各方面的情況,所以在開展個人信用評估前,必須對指標因素充分論證分析,確保最后構建公平公正的指標體系。
三、我國個人信用評價研究現狀及展望
自從開始進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來,我國在“信用”的基本意義范圍基礎上擴大了信用的含義,提出了“社會信用”一詞,指信用主體遵守法定義務或者履行約定義務的情況。在推進社會信用建設的大環境下,個人信用評價的主要內容應該以為人民做好信用工作服務為目標導向,衡量主體的社會信用,“以人民為中心”進行信用評價研究。截至2023年9月,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個人信用評價”為主題檢索出390篇文獻。按學科分類,金融類215篇占55%,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類84篇占21.5%,投資類66篇占16.9%,貿易經濟類53篇占13.5%。從文獻數據類別表明,關于個人信用評價研究仍集中在金融領域,且多為傳統的對于企業的履約能力和履約意愿進行的金融或商務領域的評價研究,缺乏在社會生活領域的研究,研究領域“失衡”是影響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問題之一。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緊緊圍繞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個人信用體系建設面臨著覆蓋面窄,社會領域應用面較窄,群眾獲得感低等問題,遠遠不能滿足于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為調整“失衡”,深化社會信用體系應用方面的建設和“為人民服務”理念,專家學者應加強開展在社會生活領域的個人信用評價研究。我國多地積極探索建立個人信用評價體系,在面對快速發展、復雜多變的個人信用體系發展現狀,亟需更多對個人信用評估辦法在醫療、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服務領域的適用性和多種評估辦法組合應用等研究,為個人信用評價體系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個人信用評估辦法在未來還要繼續探索更多的計算方式和應用方向。
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意味著個人信用評價是一個動態調整過程,在對個人信用進行評估的同時,要注意及時收集信用數據,及時更新信用主體評分。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還可以嘗試從服務型政府視角,構建個人信用評價模型,建立符合服務型政府要求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廣泛征集群眾的意見,基于個人信用評價開拓更多的“信易+”系列場景應用,以此帶動信用產品的開發和信用市場的活力,在公共服務的需求上尋找市場突破口。各地可以結合本地獨有的歷史文化,因地制宜地設計信用場景,再根據主體的信用水平給予相應的激勵措施,讓群眾切身體會到誠信可以使生活更便利,使誠信流淌在社會血液中,實現信用美好生活,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慶焱,靳云匯.多種個人信用評分模型在中國應用的比較研究[J].統計研究,2004(6):5.
[2]李楊.評價地方政府信用的方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7):2.
[3]孫同陽,謝朝陽.基于決策樹的P2P網貸信用風險評價[J].商業經濟研究,2015(2):81-82.
[4]侯雨欣,王沖.基于德爾菲法與因子分析的大學生信用評價指標篩選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3(5):8.
[5]周毓萍,陳官羽.基于機器學習方法的個人信用評價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12):1-8.
作者簡介:文麒雅(1994—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