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紅

書名:演藝產業生態學芻論作者:林凡軍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年8月定價:36.00元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也在不斷更新迭代,而當下的國際競爭不僅體現在經濟能力上,也體現在文化軟實力上。文化軟實力傳播有著多種類型,尤其在全球化進程中,傳播與交流更加迅速與便捷。演藝產業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一部分,其發展對社會的影響甚廣,已成為國內外文化研究的重點。中華五千年歷史更是沉淀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利用演藝產業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地,如何緊跟時代信息技術浪潮將中國故事講到“天涯海角”,讓演藝產業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融合是當下文化產業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由林凡軍所著的《演藝產業生態學芻論》一書,從實證研究角度出發,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背景對我國當下演藝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創新路徑展開詳細的研究,為建構我國演藝產業良好的傳媒生態提供思考和展望,亦對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跨文化交流傳播提供啟示和創新路徑。
該書共分為四章。作者首先以理論為切入口,論述了演藝產業生態學理論,闡明演藝生態是由演藝產業內生系統與演藝產業外生系統兩部分組成,并強調演藝產業在文化產業中的重要地位。隨即作者展示了對演藝產業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的論證推理,論證演藝產業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然后,作者以演藝產業生態中關鍵環節——劇場為切入點展開論述,并對劇場管理及建設提出新的見解與思考。此外,本書結合山東省的實踐案例對演藝產業的創新發展提出新路徑,將演藝產業涉及的文化版權、演藝票務及互聯網信息平臺等要素融合在一起,探討互聯網信息技術背景下演藝生態構建的新模式。最后,作者并未將視野局限于單一的演藝產業地點,而是將對實踐案例的探索延伸至國內外多個地區,例如,在書中最后部分作者對美國的演藝產業生態進行細致探索,并對其演藝產業生態的構建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同時將中國香港地區的演藝產業生態案例納入研究當中,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來探索移動互聯信息技術背景下我國演藝產業生態構建面臨的困境和機遇,以實踐經驗來促進革新發展,為我國演藝產業的長足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經驗。該書作者以實證研究法來探索我國演藝產業與時代的融合及創新發展,為跨文化傳播提供思考與借鑒,借此促進我國文化傳播更好地融入全球化進程之中。
打造“互聯網+”生態理念,增強演藝產業原創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路繼承發展,演藝產業也在不斷進步演變。從傳統的室外表演到如今通過移動客戶端就能隨時觀看,從傳統的親身到場到如今不在場觀看,時代的腳步為演藝產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將優秀文化資源融入互聯網信息技術中是值得思考的話題。在傳統的演藝生態中,多是由演藝人員搭建室外舞臺,要四處游走奔波才能到達更多的地點,讓更多的受眾觀看到表演,這種以人力為主的演藝傳播多受到天氣、環境等多種因素困擾。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曾停歇,廣播電視的到來為演藝產業發展帶來了一大飛躍,演藝人員可以將表演內容拍攝錄制下來在廣播和電視中傳播,相較于傳統的演藝模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廣播和電視的播放有規定的時間,受眾在觀看到演藝作品時如若有反饋互動意見難以第一時間傳遞至演藝人員身邊,即演藝人員與受眾的互動交流仍被無形的一面墻阻擋著。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及移動客戶端的普及,人與人互動交流的時空屏障被打破,這意味著演藝產業傳媒生態面臨新的調整。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演藝產業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發展理念,要及時轉變演藝發展理念,將“互聯網+”思維融入演藝產業中。首先在演藝劇本創作時,結合海量的互聯網資源去發掘更多的故事題材,可以擺脫單一的傳統故事約束,不再是依賴傳統演藝文化題材和演藝人員自身經驗,而是可以通過互聯網海量信息和即時性特征,挖掘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傳承資源及了解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新鮮事,以此拓展演藝作品的創作思路,豐富演藝作品原創劇本。其次,在演藝劇本創作中,依托互聯網平臺,可以打造更具多元化的原創劇本,通過網絡資源可以積累國內外優質文化資源,并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基底,在網絡中進行劇本創作,可以依托專業網站與更多的創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還能夠與受眾進行互動,大家共同創作出讓受眾喜聞樂見的原創作品。正是傳統演藝創作理念的轉變,幫助演藝人員走出時空限制,學會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尋找更多更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演藝作品的創作奠定文化基礎。同時,以互聯網看世界,再也不必局限于眼前的故事和經驗,而是真正達到放眼看世界,視野和思維的開闊更有利于演藝作品的創作,從而打造強有力的原創作品,以此促進演藝產業的多樣化發展。
深度融合“互聯網+”技術,營造沉浸式演藝氛圍。好的演藝作品能夠吸引觀眾沉浸其中。傳統演藝表演都是需要表演者和受眾親臨現場,表演者在臺上賣力表演,才能讓臺下觀眾與臺上產生共鳴。作為臺下觀看的受眾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地點里去觀看表演。但在經濟落后和消息閉塞的地域難以接收到相關演藝信息,受眾的意見表達也很難傳遞到演藝人員中,因此,傳統的演藝形式很難形成大范圍的傳播效果。
當然,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會為各行業的革新提供契機。演藝產業的傳媒生態在移動互聯時代也遇到了機遇。首先,可以將演藝產業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融合,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專業的演藝產業網絡平臺,通過專業的網絡平臺將演藝產業工作者和演藝愛好者聚集到一處,大家可以在平臺內暢所欲言。演藝工作者也可以在平臺內互相交流劇本創作等問題,可以在創作劇本時發表帖子詢問,相關工作者和愛好者們可以隨時在帖子下面留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其次,演藝產業網絡平臺依托互聯網擁有豐厚的演藝相關資源,無論是演藝相關理論還是作品素材資源基本都可以在平臺中被找到,受眾可以依據自身愛好選擇想要觀看的作品,并可以在邊觀看作品時邊發表見解,通過網絡平臺將世界各地的演藝資訊匯聚起來,不僅可以激發演藝工作者的創造力,還為演藝愛好者提供了“世外桃源”式的交流圈。演藝工作者可以隨時觀看自己喜愛的作品,還能夠與喜愛的演藝人員進行溝通交流。最后,可以利用演藝網絡平臺舉辦多種活動,以此增強受眾對演藝文化的愛好與追求。可以定期舉辦演藝表演比賽,讓不同地區的演藝團隊參賽,從原創劇本到表演形式進行多方面比拼。演藝團隊可以在競爭中發現自身不足并學習優秀演藝團隊的演出經驗,受眾可以觀看到精彩的表演,隨后大家在同一空間內即時交流,以此促進演藝產業生態的良好發展。此外,還可以借助新興技術,如AR、VR等智能設備,讓受眾即使是通過屏幕觀看也能仿佛身臨其境,感受演藝作品呈現出的喜怒哀樂。萬物互聯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融合進程刻不容緩,演藝產業更要積極尋求信息技術支持,通過深層次、多平臺溝通交流將“互聯網+”技術融入演藝產業改革進程中,進而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營造沉浸式的演藝氛圍,讓受眾獲得更多的體驗感和滿足感,塑造豐富多樣的演藝產業生態。
建設“互聯網+”人才隊伍,盤活演藝產業文化傳播力。社會的不斷發展演變,各行各業的改革創新離不開人才支持。同樣,演藝產業生態的創新構建中少不了人才隊伍建設,傳統的演藝更多依賴的是創作者和表演者,創作者可以創作出經典流行的作品,表演者可以通過自身的演繹將作品演“活”,演出彩,吸引受眾拍手叫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演藝產業需求的不斷變化,對于演藝產業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標準,構建良好的演藝產業生態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隊伍。
當下演藝產業的人才需求應當符合時代發展,培養“互聯網+”人才隊伍,以此增強演藝產業的競爭力和創新力。首先,要培養創作專業人才,現代化信息背景下只依靠繼承傳統演藝劇本已然跟隨不上新形勢,創作人員要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全面搜索各種優秀作品,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當下受眾愛聽愛看的題材,從而進行創作。其次,信息化管理營銷人才是當下需要重視的人才儲備,網絡世界信息龐雜,受眾一天會接收到成百上千條信息,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將演藝作品展示出來,吸引受眾“駐足觀看”,是營銷管理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需要營銷和管理人員能夠運用“互聯網+”思維,學會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抓取、分析,對每一階段網絡熱點進行追蹤分析,了解受眾近期信息關注點,借此來制定個性化營銷方案,以此增加演藝作品熱點,吸引更多受眾關注觀看作品。
信息化社會,演藝產業需要的是復合型專業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創作基礎,還要擁有信息技術素養。可對演藝產業工作人員定期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并開展新媒體設備使用比賽和交流活動,以此激勵演藝工作者積極學習信息技術,形成“互聯網+”復合型人才隊伍,提升文化傳播競爭力。此外,還可以依托學校資源,在專門的演藝相關學校搭建校企合作平臺,讓演藝產業內工作人員去教授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讓學生不僅擁有專業的演藝理論知識儲備,還能夠將理論運用至實踐操作中,彌合學生演藝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溝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從而為演藝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力量。
演藝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各地區文化價值的堅實載體。不同地區的演藝文化承載著各式各樣的文化內涵,進而成為一座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展現不同城市的吸引力。因此,在現代化社會背景下,構建良好的演藝產業傳媒生態需要融合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及時轉變理念,樹立“互聯網+”的產業思維,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演藝產業創新中,提高文化生產力。同時,搭建專業的網絡平臺,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解決演藝文化創作同質化、跨文化交流受限等問題,不斷提升演藝作品的創作力和創新力,增強演藝產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