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許輝 杜希夷
(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廣西農業科學院桂林分院,廣西 桂林 541006)
馬鈴薯在全球農作物生產中,已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世界第4大糧食作物[1],其營養價值比谷物更為豐富,成為人們飲食結構中的重要食品,因耐旱、耐寒、需水量低等特性,從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其列為重要糧食作物。廣西冬季氣候條件適宜,是典型的馬鈴薯冬種產區[2]。隨著大量冬閑田的挖掘利用,種植潛力巨大[3],發展冬種馬鈴薯,可為廣西糧食的供給提供有效的補充,保證糧食安全。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東北部,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近些年,當地高度重視發展耕地輪作和生態循環農業。最大限度利用冬閑田推出“水稻+”模式,以達到用地、養地相結合的雙贏的宗旨。為穩定糧食生產,在該地區發展具有水旱輪作特點的冬種馬鈴薯,努力達到作物增產、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入增加目的,本文通過引進廣西本土選育的馬鈴薯品種進行減肥高效種植試驗,總結主要栽培方法、技術要點,為當地發展冬種馬鈴薯產業與農業結構調整決策提供技術參考。
使用本土繁育種薯經夏季冷庫儲藏后,冬季作生產用種。先將種薯從儲藏冷庫移至溫度緩沖庫,將緩沖庫溫度調節為10~15℃,放置7d,然后關閉緩沖庫電源,保持常溫3d,此時可完成種薯萌發。
為獲得商品薯率高,主要以切塊種植[4]。選用薯形整齊、表皮光滑、50g以上的一級種薯進行切薯種植,切塊前用代森錳鋅和多菌靈混合進行噴霧消毒,晾干后切種。
準備切刀、切板各2把,用5%高錳酸鉀溶液或500倍甲基托布津藥液浸泡,每使用10min或切到爛薯、病薯時將切刀和切板輪換使用,并剔除病、爛薯,備用的切刀和切板繼續浸泡在藥液中。
切薯大小以25g左右為宜,以菱形四面體為宜。切薯方法:50g左右小薯,縱切1刀,分成2塊;100g以上的薯,縱切2刀,分成3~4塊;每塊薯保證至少有2個芽眼。
用雙飛粉或生石灰自配粉劑拌種消毒。自配粉劑:100kg種薯用雙飛粉1kg,摻入適量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錳鋅混合制劑,混合均勻后拌種。將粉末混合后,攤開晾干,以促進傷口愈合。晾曬時,應避免鮮薯遭受雨淋和日光暴曬。
選擇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土壤松厚、肥力中等偏上的水田。也可在果園、甘蔗地、玉米地、木薯地等與其間套種。不宜與茄科和塊根作物連茬種植。
耕整地前,均勻撒施腐熟農家肥1000kg·667m-2、辛硫磷2kg·667m-2。施基肥后用大型拖拉機全田旋耕,翻耙2~3次,打碎打平整,撿掉石塊和去除雜質。
在12月中下旬左右安排播種,可避開低溫、霜凍等惡劣天氣后破土出苗。
用深松機、旋耕機配合整地。在前茬水稻收獲后,播種前進行深松耕,利于納雨蓄墑,深度可達到30cm左右,以至犁底層為宜。深松耕后,及時整地,達到土塊細碎,地表平整,上松下實。播前進行旋耕,利于提高播種質量和生長環境,深度達到25cm左右。
按照壟寬80cm,壟間距寬30cm,壟高30cm,選用可完成開溝和起壟工序的機械,壟面平整。
種植密度:每壟種植2行,株距25cm,種植4800株·hm-2左右。壟面平整后,在壟中間開施肥溝,施硫酸鉀型復合肥150kg·667m-2,生物活化磷肥25kg·667m-2,中微量元素肥10kg·667m-2,尿素10kg·667m-2(N12.5kg加P2O512.5kg加K2O 24kg),在施肥溝兩邊品字形擺種。整理好壟溝,用細土覆蓋壟溝,覆肥5~8cm,壟面平整后覆蓋黑色地膜,地膜的規格為寬100cm、厚0.08~0.1mm,黑色地膜起到保溫、保濕、防草等作用。蓋膜后清溝,溝深20~30cm,將溝中細土均勻覆蓋在地膜上,覆土2cm厚,以土封住壟面不見地膜為宜,有利于薯芽頂破膜出土。
播種到出苗前,土壤始終保持濕潤(即土壤含水量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55%~65%);如遇到干旱應通過溝、噴灌、滴灌等方式補水。溝灌的水層為溝深的1/3~1/2保持數小時,切忌大水漫灌。
出苗后至現蕾期、膨大期時,在這一時期恭城縣地區降雨量充足,不需要人工灌溉,但應當注意排水,嚴禁田中水量積水過多,能使土壤持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75%即可。最后在收獲前15~20d,排干田水。
在播種覆膜覆土后,出苗前,及時施用二甲戊靈芽前除草劑噴霧,防治雜草,噴霧時做到噴曬均勻,不漏地塊。齊苗后清溝培土2次,溝土均勻覆蓋在地膜面上,觀察田間除草情況,防治效果差的雜草需人工拔草。
中后期肥料不足的,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可結合病蟲防治一并操作。每隔10~15d葉面噴施1次,共噴施3~5次。
塊莖膨大后田間可能存在鼠害,應視情況采用誘殺或選用符合無公害生產要求的鼠藥,統一滅鼠期間,注意安全防范。
齊苗后用丙烯基雙二硫代氨基甲酸鋅等保護性藥劑兌水噴灑預防。在容易發病的低溫高濕天氣或病害發生較迅速時,可選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銀發利)懸浮劑、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懸浮劑(增威贏綠)、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75%苯酰錳鋅可濕性粒劑、50%氟啶霜脲氰可濕性粒劑進行交替噴霧防控,每隔7~10d噴1次,連續噴3~5次,以獲取最佳防治效果[5]。
發病初期選用苯醚甲環唑、丙環唑、阿米西達(嘧菌酯)、百菌清、殺毒礬(惡霜靈錳鋅)、可殺得等藥劑噴施2~3次,每間隔7~10d噴1次。
發病初期用可殺得(氫氧化銅)灌根,每株灌兌好的藥液0.25~0.5kg,隔10d灌1次,連灌2~3次。
用吡蟲啉噴灑莖葉,防治蚜蟲,防止病毒傳播。
桂北地區通常在12月—第2年1月易發生冷、凍害,馬鈴薯容易受到霜凍危害,通過播期試驗調整,于12月中下旬播種,馬鈴薯可以避開霜凍期破土出苗。
植株地上部莖葉正常枯黃,呈現品種本色,收獲上市。收獲時盡量避免鮮薯遭遇雨淋和日光暴曬。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桂農薯1號”,是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在廣西不同生態區選育,于2013年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早熟品種。減肥栽培試驗于2021年12月—2022年4月進行,在恭城縣栗木鎮沙田村開展連片種植,依照上述栽培技術要點統一進行田間管理,期間未發現明顯的病株。在試驗區取樣,去泥稱重的取樣方法進行測產。
施肥因素設5個水平,以常規施肥為對照,設2個增施和2個減施水平:A1(N22.5kg加P2O522.5kg加K2O30kg)肥料增施施用50%,A2為肥料增施30%(N18.5kg加P2O518.5kg加K2O 28kg),A3為常規施肥(N14.5kg加P2O514.5kg加K2O 26kg),A4為肥料減施15%(N12.5kg加P2O512.5kg加K2O 24kg),A5為減施40%(N8.5kg加P2O58.5kg加K2O 22kg);小區面積為13.2m2,小區設3個重復,為3畦區,大行距1.1m,畦長4m,每畦雙行種植,株距0.25m,每小區96株。
8.2.1 主莖數
由地下或者由種薯直接生長出來的莖的數目。
8.2.2 株高
從泥土的表層到主莖的第1個花序分支處的高度。每一個小區隨機地抽取10株,測量其株高,取平均值。
8.2.3 莖粗
最粗主莖的直徑。每一個小區隨機抽取10株,測量莖粗,取平均數。
收獲時對所有小區進行產量稱重,對單株結薯數、單株薯重、商品薯率進行調查測定,每個小區隨機采取連續10株進行測定,重復3次。
單株薯數:單株塊莖的數量;單株薯鮮重:收獲時單株薯塊的重量;商品薯率(%):單薯重量超過50g(含)即為商品薯,將薯塊按大小區分后分別稱重,用商品薯重量除以總重量再乘以100即得商品薯率。
應用Excel和DP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表1 不同肥料處理對馬鈴薯“桂農薯1號”農藝性狀的影響
8.4.1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性狀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在不同肥料施用作用下,產量最高的是A5和A4,分別產量達2605.52kg·667m-2、2507.87kg·667m-2,兩處理產量相當,差異不明顯,但與A1、A2、A3差異顯著;馬鈴薯單株平均結薯數、平均單株重量以A3肥料處理整體高過其它處理,但與高肥、低肥情況A1、A5的結薯數差異不顯著,單株重差異不顯著。
商品率以A5最高,并與處理A2、A4差異不明顯,與處理A1、A3差異顯著。
8.4.2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植株農藝性狀的影響
表1試驗結果顯示,馬鈴薯不同肥料處理下,植株株高和莖粗均以A4處理最高,處理A1、A3、A4株高差異不顯著,與A2、A5差顯著,莖粗A4與其他處理差異顯著。
因此,“桂農薯1號”在恭城縣旱改水田冬種栽培,在獲得高產量前提下,肥料可減施40%(A5:N8.5kg加P2O58.5kg加K2O 22kg)仍能獲得較高產量,達到節肥、節本、增產的效果。
在不同的研究中顯示“水稻+”糧經水旱輪作,是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改良土壤結構、恢復農田生態環境,以及促進作物節本增效、實現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有效措施[6]。通過水旱輪作耕種,在土壤環境的水旱更替下,有效解決作物多年連作障礙,消除稻田因長期淹水對土壤的不良影響,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狀,提升土壤肥力[7],從而減少化肥使用,節省肥料成本,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可破壞病蟲害的寄生、繁殖環境,阻斷病蟲害越冬傳播途徑,進而有效滅除和抑制農田雜草、土壤傳播危害影響[8,9]。在“水稻-馬鈴薯”模式中,冬種馬鈴薯破壞了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福壽螺等主要蟲害的越冬繁殖環境,顯著降低來年水稻蟲害[10],春夏種植水稻可以減少馬鈴薯土壤病菌殘留、破壞蚜蟲和地下害蟲對冬種馬鈴薯的侵害等,輪作種植減少了全年生產周期內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從而達到促進馬鈴薯、水稻一田雙收,獲得高效節本良性循環耕種效果[11]。另外,冬種馬鈴薯,收獲的鮮薯將于北方錯季上市、價高好銷,產業經濟效益明顯,將為當地全年農業經濟的增長發揮重要作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把冬種馬鈴薯產業作為糧食生產和社會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不斷加大扶持新型主體擴種冬種馬鈴薯,挖掘增糧潛力,近2a來,陸續在全區14個重點縣(市、區)創建了馬鈴薯冬種優勢區。目前廣西馬鈴薯主要種植區域為欽州、玉林、貴港、南寧、崇左、梧州、桂林、河池、柳州、賀州等,面積約5萬多m2,其中,冬種面積約占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的80%以上。據廣西農業農村廳統計數據顯示,2014—2019年,全區馬鈴薯平均產量由1.2t·667m-2提升到1.5t·667m-2,增幅為25%,單產略有增長,但在我國南方冬作區中排名靠后,廣西馬鈴薯冬種單產還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12],因此,通過選擇本地生態區選育的品種進行示范推廣,配合合理的減肥栽培措施管理,是提升產量降和低成本的有效舉措。本試驗是在恭城縣水稻秋收之后安排冬種馬鈴薯“桂農薯1號”,該品種品質優良,在本地區冬種具有抗逆性強、豐產性高等特點[13],經連片種植,在減肥試驗區抽樣測定產最高達2605.52kg·667m-2,可以很好的填補冬季農田生產空缺,提高稻田復種指數,另外,桂林地區有很多幼齡果園、旱改水田、丘陵坡地等可以實施冬種馬鈴薯,種植潛力大,這些土地前作施肥量大,肥料殘留量高,土壤肥力好,在這種田塊結合一定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發展馬鈴薯能達到較好的節水節肥的效果,最大限度提升全年農業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