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
安徽省位于華東腹地,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地理坐標介于N29°41′~34°38′,E114°54′~119°37′,東西寬約450km,南北長約570km,總面積14.01萬km2,占全國的1.45%。安徽省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3大流域。長江、淮河橫貫東西,將全省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3大自然區域。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將安徽省全域劃入長三角區域。全省共有16個地級市。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按照《全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實施方案》(環辦函〔2012〕1266號)和每年的《生態環境監測方案》相關要求,對全省地級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開展監測。監測方法為手工監測,常規監測頻次為1次/月,地表水水源地每月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表1的基本項目(23項,化學需氧量除外)、表2的補充項目(5項)和表3的優選特定項目(33項),共61項進行監測;地下水源地按照《地下水質標準》(GB/T 14848)開展監測,其中2018年以前按照《地下水質標準》(GB/T 14848-1993)監測23項,2019年開始按照(GB/T 14848-2017)監測39項。
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評價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或對應的標準限值,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試行)》(環辦〔2011〕22號),采用單因子評價。
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評價執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Ⅲ類標準,采用單因子評價。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地級市共監測了45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其中29個地表水源地,16個地下水源地。2016年監測了26個地表水源地,13個地下水源地;2017年監測了27個地表水源地,13個地下水源地;2018年監測了26個地表水源地,14個地下水源地;2019年監測了25個地表水源地,14個地下水源地;2020年監測了26個地表水源地,16個地下水源地。每年安徽省的地表水源地占全部飲用水源地的66.7%、67.5%、65.0%、64.1%、61.9%,因此地表水水源是安徽省飲用水源的供水主體。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地級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在95.8%~98.1%,16個市平均水質達標率為97.2%。水源地個數達標比例在85.0%~94.9%,平均為90.0%。
“十三五”期間,全省地級市地表水源地平均水質達標率在97.9%~100%,16個市平均水質達標率為99.5%。2018年因淮河錳超標,水質達標率有所下降。地表水水源地個數達標比例在84.6%~100.0%,平均為93.8%。

表1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地級市飲用水源地名稱列表

續表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地級市飲用水源地名稱列表

表2 2016—2020年安徽省地級市飲用水水源地總體達標情況

圖1 2016—2020年安徽省地級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圖2 2016—2020年安徽省地級市集中式飲用水地表水

表3 2016—2020年安徽省地級市地表水水源地達標情況
“十三五”期間,全省地級市地下水源地平均水質達標率在68.7%~73.7%。16個市平均水質達標率為71.4%。地下水源地個數達標比例在75.0%~85.7%,平均為82.9%。
通過對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結果分析可以明顯看出,“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地表水源水質優于地下水源水質,無論是水質達標率還是水源地個數達標比例,地表水水源水質都高于地下水水源水質。特別是“十三五”后2a,地表水水源水質完全滿足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而地下水水源5a一直因地質原因氟化物超標導致水質達標率偏低。

圖3 2016—2020年安徽省地級市集中式飲用水地下水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16個市中有13個市飲用水源地5a水質達標率均為100%。蚌埠市、淮南市的地表水水源地及亳州市的地下水水源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質超標現象。其中,蚌埠市地表水水源地主要超標因子為錳;淮南市地表水水源地主要超標因子為錳、總磷、溶解氧;亳州市地下水水源地主要超標因子為氟化物。
從表5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地級市地表水源出現超標的情況。2017年10月淮南4個水源地出現總磷超標;2018年1月和2月,蚌埠和淮南的飲用水源地出現錳超標;2018年7月淮南的2個飲用水源地溶解氧出現超標。

表4 2016—2020年安徽省地級市地下水水源地達標情況

表5 安徽省“十三五”期間地級市地表水飲用水水源超標情況
從表6可以看出,地下水源出現超標全部在亳州市,其中渦北水廠水源地5a中只有2016年4月和2017年3月達到標準,三水廠飲用水源地常年超標;2020年新增的2個水源地也全部超標,所以亳州地下水氟化物超標現象普遍存在,亳州市飲用水源氟化物5a的超標倍數在0.2~0.9。
2016—2020年,安徽省地級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穩定。全省除蚌埠、淮南、亳州外,其他13個市水源地水質達標率5a均為100%。

表6 安徽省“十三五”期間地級市地下水飲用水源超標情況

表7 2016—2020年安徽省地級市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總體情況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地級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基本保持穩定。地下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低于地表水水源地,皖北亳州市部分地下水水源地因地質原因氟化物超標。
5.1.1 安徽省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較好且基本保持穩定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16個地級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范圍在95.8%~98.1%,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基本保持穩定。
5.1.2 水質達標率整體表現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16個地級市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地平均水質達標率分別為99.5%、71.4%,表現為地表水>地下水。
5.1.3 亳州市飲用水水源地因地質原因導致氟化物超標
亳州市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主要超標因子為氟化物,超標原因主要受地質環境背景影響所致。
5.2.1 重點加強地下水水源地保護
管理部門要根據地下水源的地理位置、環境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并提出保護地下水源的措施和衛生防護距離;對于重新規劃的地下水供水井,應根據地質部門勘察報告,謹慎選址,避免地質原因造成的污染物超標對水源地水質的影響。同時,扣除皖北地區受地質原因影響氟化物超標的因素外,地下水水源地其他污染因子可能受到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污染、畜禽養殖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管理部門要重點加強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和監管力度,尤其是縣(區、市)地下水水源地的保護,做好水源地水質監測工作,確保飲用水水質安全。
5.2.2 加大飲用水水源地監管力度
各級管理部門要落實各類保障措施,明確工作責任,加強監督考核,強化風險防控。建議重點加大對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上游地區污染源的管理,對于污染水環境的行為應加大處罰及查處力度。對于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中的建設項目要進行遷移或關閉,一級保護區內拆除一切與水源地保護無關的建筑。加大對水源地水質污染的處罰,避免破壞水資源情況的發生。同時要加強不同地區間的溝通,建立跨地區的水源地保護制度,避免跨境河流對城市飲用水水源地造成污染,保障供水安全。
5.2.3 加強水源地生態建設
做好生態建設工作,提高化肥農藥等的使用效率,避免農業大量使用化學物質對水源地造成污染。對于河流應建設生態保護工程,在水源地與農田間種植植物緩沖帶,利用人工和自然濕地凈化改善水質,重點做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生態及水土保持工作,避免水土流失。
5.2.4 提升水質監測預警能力
有關部門要加強上游污水團下泄季節和人為因素特征的分析了解,早預防早準備,并積極規劃建設應急或備用水源地。落實飲用水水源全過程管理要求,縣級及以上城市按現行措施定期開展飲用水水源、供水單位、用戶水龍頭出水水質監測,以及飲用水水源全指標監測,并定期公布飲用水源水質監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