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陳陣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安徽 蕪湖 241199)
依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設計行業已逐步融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中;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根據戰略總要求部署階段性謀劃,為景觀設計專業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重要依據;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針對農業農村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鄉村建設行動全面啟動,并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2022年鄉村振興關注度位居全國兩會調查第8位,足以說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具有劃時代意義。鄉村景觀設計為實施鄉村振興以及推動城鄉融合、鄉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應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鄉村體驗式景觀以鄉村自然與人文要素為依托,從景觀塑造中增強參與者的審美、感官以及行為等體驗性,既推動現代鄉村旅游產品轉型升級,也完善了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營造方法。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于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導致主要矛盾在鄉村層面更為突出,因此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結合20字總要求將核心概念可歸納為針對鄉村經濟、生態、社會、文化、教育、科技與生活等多方面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緩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以及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將“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點進行考慮,也為新時期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而戰略的提出對景觀設計發展也提供了借鑒意義,如生態宜居和景觀設計關聯最為密切;治理有效可從景觀措施為切入點,總結鄉村治理策略;鄉風文明注重運用景觀設計構建獨特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內涵;產業興旺要求將經濟增長點融入景觀體系中,為鄉村產業提供創新發展途徑,最終從各層面農民支持生活富裕,從各層面保障農民的生活需求。
體驗(Experience)的漢語基本釋義中,“體”是體察,“驗”是驗證,體驗即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包含身體與心理2個層面的結合。目前,國內外景觀及體驗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其中,美國學者柯勒文明確了空間形態和景觀體驗的關系;英國學者凱文·斯維茨提出了“體驗式景觀”概念;日本設計師戶田芳樹借助五感進行設計實踐,以此強調群眾更好的體驗自然環境[1];國內學者俞孔堅倡導的生態人文體驗理念,則重視天地人情物的統一。綜上所述,鄉村體驗式景觀本質是構建人與環境最直接的認知途徑,通過充分挖掘建筑、農田、街巷、院落以及河塘等鄉村元素,塑造特征鮮明的村容村貌,緩解同質化現象,增強深度體驗價值[2]。由于現代人更注重旅游全過程的體驗感受,而體驗式景觀的發展也影響著鄉村旅游模式從觀光型向體驗型轉變,因此作為鄉村重要載體,景觀的體驗內容需融入空間設計中,同時優化并提升環境的多種功能需求,促使人與空間形成互動,從而實現對環境的深層感知。
2.1.1 主題內涵性
主題是文藝創作或社會活動所形成的中心思想。常規設計思路是運用歸納和串聯等方式,將景觀設計主題分塊進行展示,并且根據空間環境及景觀要素體現場所的設計內涵,即自然屬性與人文精神。鄉村體驗式景觀基于鄉村地形地貌、歷史文脈、產業基礎等固有特質,可孕育出獨特的文化屬性,而地域資源也為文化內涵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此外,現代科技更新所產生的全息投影或裸眼3D等技術給鄉村建設帶來人機交互新體驗,增強了主題內涵的科技文化特征。
2.1.2 空間適宜性
空間主要由人在場所體驗中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將功能植入原有空間打造體驗式景觀設計,能夠體現空間的物質特性屬于顯性要素,也激活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這五感,以此促進身體本能的參與和互動[3];同時,各類尺度的景觀空間借助心理暗示,引導人的情感共鳴,通過活動體驗感受場地精神屬性屬于隱性要素。當前阻礙鄉村發展的“三農”問題無法適應新時代“三生”要素(即生態、生活、生產)優化,而營造適宜的“原生空間”用于維持鄉村景觀系統平衡,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
2.1.3 路徑延續性
景觀體驗是具有秩序性與組織性的動態連貫感知過程[4],鄉村景觀針對體驗過程的打造包含2種選擇。從宏觀視角依托ArcGIS、Citygreen與I-tree平臺和模型等,對基地范圍內綠地系統、空間結構布局、群落生態以及生態服務功能研究[5],運用空間組織和場所營造形成以環形、放射形或樹枝形等主題虛擬游覽路徑,構建及延續鄉村生態肌理與歷史文脈,并在各階段引導目標人群達到自身需求;借助鄉村原始脈絡延伸至各景觀空間的實際體驗路徑,以中微觀視角結合生態及經濟方式將設計主題與文化元素融入不同環境區域,帶動參與者多重感官并強化對功能空間的解讀,促進鄉村體驗式景觀設計的循環有序發展,見圖1。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具有節約時間、人力和經費等特點,選擇安徽蕪湖南陵縣家發鎮為調研對象,通過預先設定問題的表達形式和提問順序,固定答案方式與方法,將調查結果進行量化分析。家發鎮原為泉塘鄉,以抗美援朝一級英雄、特等功臣李家發革命烈士命名。通過家發鎮政府向垅山、麻橋、南壩、曙光及梅塘5個自然村投入100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68份,參與群體包括310名青少年(8~15歲)、60名青壯年(18~30歲)、240名中年(35~55歲)以及290名老年(60歲及以上),從群體數量和年齡段可得出,目前鄉村主要留守群體為青少年和中老年,青壯年基本選擇外出務工,應征了當前鄉村實際人口結構問題,也蘊含著中老年人的鄉土情結以及青少年與家長情感聯系削弱等因素,而此類群體對鄉村環境和體驗功能的需求最多,確保了本次調查結果的針對性與嚴謹性。
根據統計結果,列出當前村民重視的要素包括空間要素、體驗功能和改進需求,并分析及匯總重要程度與所占比例,如表1。問卷調查涵蓋和景觀聯系緊密的建筑以及市政類,同時僅收集3大類別中與鄉村景觀資源關聯度較高的空間數據。此外,鄉村景觀重要程度按3級標準,1為不重要,2為一般,3為非常重要,所占比例反映了參與調研人群各自主觀意愿,參考調研數據結果按100%進行分配,改進需求依據村民所提建議進行提煉和整理。
2.3.1 建筑類
村民對自有用房的重要程度遠高于公共建筑,體現出大部分村民還保有較強的小農經濟思想與戀土情結,在規劃設計中需注重村民的“主人公”地位,盡量多保留自家區域,同時增加主題公共建筑的經濟效應,引導更多村民參與鄉村建設全過程。

表1 家發鎮鄉村景觀資源評價初選指標匯總表
2.3.2 景觀類
廣場晾曬谷料雖是私人性質,但已成為村民普遍的農事活動,以往針對這類功能考慮不足,未來鄉村景觀可設計復合型空間滿足多重功能需求;增設廣場舞和露天影院等體驗功能,彰顯了現代文化對鄉風文明正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也預示著將現當代優秀文化元素融入傳統文化內涵的設計趨勢;河道水塘與植物綠化滿足鄉村基本生態特征外,更重視空間的經濟價值,在后期設計中需疊加場地的綜合功能;小品雕塑改進需求較少,反映出村民追求物質生活高于人文藝術的現狀。
2.3.3 市政類
室外座凳和標識牌的重要程度相對不高,表現出村民對公服設施需求量不大,側面體現了村民的本位主義思想較強,從長遠考慮需明確鄉村主題定位是旅游特色型、產業服務型或生態普通型,以此確定鄉村市政設施總體布局規劃;公共廁所的重要程度較低,反映出村民缺少對鄉村設施遠期規劃的認知;此外,隨著村莊交通系統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村民生活、生產垃圾普遍增多,村民越發重視照明燈具與垃圾箱的數量和服務范圍。
2.3.4 產業類
農業資源較高的重要程度,充分彰顯出農民長期以來始終依靠土地生活的特征。經調查反饋,部分村莊由于種糧收益低、勞動力下降以及土地流轉不暢等問題,出現耕地撂荒現象,村民利用耕種獲得收入的欲望不斷下降;同時,農田分散零落和小農格局既造成了產量增長受限、生產成本提高與抗風險能力變弱等問題,也制約著鄉村景觀格局發展以及產業轉型升級,最終從土地受限上升到農業產業低效的弊端。
人作為鄉村景觀的主體,其功能需求引導和決定著鄉村活動體驗方向。早在1992年聯合國與環境發展大會就通過了《21世紀議程》,正式采用農業多功能性提法,明確了農業多功能性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在選擇并提煉鄉村體驗式景觀功能時,可結合我國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以及文化傳承的4大功能[6],參考定性與定量設計模式總結3個策略:依托主題定位明確1~2個承載整體布局的核心功能;基于人的感官為前提,統籌主體行為,秉承地方自然資源和文化傳統,針對地形、建筑、景觀、水系等細部空間營造3~5個分塊功能區,以此對應不同類別空間;建筑在鄉村建設中以獨立鄉村元素呈現,需要與景觀規劃設計協調發展。根據不同場地類型及空間環境將功能復合化,或植入差異化功能,深化體驗功能并呼應主題,同時區分出場地特質,豐富鄉村體驗式景觀的空間結構。
鄉村環境涵蓋景點、道路、設施和小品等空間類型,結合實體形態與精神內涵,提出3個策略方向。針對鄉村大尺度空間設計屬于規劃方向,由于鄉村和城市最大區別是整體所展現的田園樸實之美,因此依托鄉村自然和文化資源,通過合理規劃形成完整的景觀空間序列,能夠打造出“動靜互補、虛實結合以及情景交織”的體驗路徑;大尺度空間所包含的多個小尺度空間屬于設計方向,為體現空間環境中的文化細節、精神風貌與鄉土民俗,需充分研究資源優勢,以抽象提煉、統一歸納和化繁為簡等設計手法,將符號化元素融入體驗式景觀中,從而獲得實際的空間體驗;借助多媒體、聲光電以及全息投影等現代技術打造特殊空間場景,充分調動參與者的互動性和體驗性,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一種發展趨向。
歷經千年農耕文明而形成的鄉村景觀,符合“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中國古典園林思想,早已充分融于自然并突顯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勢,表現出生態田園文化理念。伴隨新型工業化及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人與人、人和土地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越發緊張,傳統鄉村受城市規劃建設影響,其生態價值隨著經濟提升,在功能和空間要素中逐漸降低,針對鄉村價值導向,總結3個策略。借助鄉村振興契機,推動農業景觀體驗、農民生活優化以及農耕技術引入為主的發展模式;將生態環境意識引導至標準層面,研究蘊含自然、社會與歷史的鄉土元素,通過制定標準導則,確定鄉村生態價值方向;經濟增長為鄉村營造提供了先進技術和科學資源,促使鄉村更具生命力與吸引力,利用提煉符號化景觀元素的設計方法,并結合方便快捷、低碳環保、耐用性強以及造價適中的鄉土材料,通過營造空間環境突顯功能需求,最終體現生態與經濟結合的雙重價值,見圖2。

圖2 功能、空間和價值推導關聯圖
立足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背景,依據戰略總要求確立鄉村體驗式景觀的設計新思路,形成以功能需求突顯主題內涵,空間營造展示場地適宜性以及路徑設置構建生態與經濟價值的綜合設計過程。旨在調動廣大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促進人與鄉村景觀雙向互動的效益最大化,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時,遵循鄉村景觀發展規律,延續傳統資源優勢,采用規劃、設計、治理以及營造等措施,引導鄉村景觀環境的重塑與完善,助力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等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