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
在《東坡養生集》里,有一篇短文“問養生”。文章借其友吳遠游之口,對養生內涵作了扼要的詮釋。“余問養生于吳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何謂和?何謂安?文章說,順應四時的氣候變化,就是“和”;內心不受外界所干擾,就是“安”。“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心安則外界事物對我的影響就輕微,和諧則就可以順應外界的變化。內心與外界的和諧統一,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境地。
和與安這兩個字,在漢語字典里含義多是正面的。在《說文解字》里,“和,相應也。從口,禾聲。”其含義是和聲、和睦。蘇軾《前赤壁賦》云“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安字是會意字,指女子坐在家中,有安適、平安之意。《論語·學而》:“君子居無求安,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引申為安定、坦然。
在《黃帝內經》里,用到“和”字159次,其含義有溫和、和緩、和睦、平和、調和、柔和、應和等意。“安”字用了76次,其含義有平靜、安適、安定等意。在漢語詞典里,和字的詞有和藹、和暢、和風等多個詞意。而安字的詞就有安度、安居、安康、安樂、安生、安泰等意。
如果把和與安兩個字放在一起解釋,那就是內心安定,順應自然,內外環境統一,做到生理、心理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也就是中國人的養生要旨“天人合一”。而對此詮釋最恰當的是《素問·上古天真論》的一段文字,“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又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