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黎明 褚立希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由老化、炎癥、損傷、遺傳或其他原因引發的以膝關節軟骨變性、破壞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膝骨關節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以膝關節疼痛及關節僵硬為主要癥狀,且癥狀有遇冷發作或加重的特點,因此常被老百姓叫做“老寒腿”。
本病癥狀會隨著天氣變化而改變,碰到陰雨天氣或者冷空氣刺激,癥狀會隨之加重,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患者往往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功能下降等表現,從而導致關節畸形、行走困難等,最終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此外,膝骨關節炎的發病還與年齡、性別、體重、損傷及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年齡越高者,其患病率也越高,這可能與軟骨細胞老化有關;在性別上,女性發病人數多于男性,這可能與雌激素水平變化有關;體重越重者,其發病率也越高,這與膝關節軟骨載荷有關;膝關節有外傷史者也易發病,這可能與關節軟骨的暴力性損傷有關;有家族史者,其發病率也相對較高,可能與基因缺陷有關。
目前臨床上對于膝骨關節炎的治療通常是采用階梯治療的方式進行,在發病初期,常采用基礎治療包括有氧運動鍛煉、按摩、推拿等,同時對患者進行行為認知宣教,包括控制體重、減少爬樓及久站久蹲等;疾病早期,除了基礎治療,常增加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治療,包括西樂葆及扶他林等來控制病情;當疾病處于中期時,患者的關節軟骨磨損已較為明顯,膝關節面處于不平整的狀態,常表現為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活動時疼痛難忍,此時除了上述治療,還可考慮修復治療,包括關節鏡清理術及修復術等來延緩病情發展;一旦病情進入晚期階段,患者表現為關節明顯腫脹、疼痛,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屈伸活動嚴重受限,還會發出響聲,更嚴重者會出現關節畸形等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步行功能及生活質量,此時上述治療都將不能發揮明顯的作用,因此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癥狀及功能。總之,膝骨關節炎是一個慢性進展性疾病,病情越輕,干預越早,越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為了能讓膝骨關節炎患者及早地在家中進行科學、系統、有效的康復功能訓練,筆者在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褚立希教授的指導下,為患者創設了一套“膝骨關節炎康復保健操”,該操簡單易學,長期堅持練習,能夠很好地延緩病情的發展。
1 .屈膝肌牽伸。患者坐位,患膝盡量伸直,踝關節背屈到最大,患者一手按壓住患膝關節,身體前屈,另一手盡量去觸碰患肢的大腳趾,直到腘部有明顯的拉緊感,保持15秒,然后放松5秒,反復5次。
2.伸膝肌牽伸。患者仰臥位,患側下肢屈髖屈膝,患者雙手抓住小腿中下段,將膝蓋屈曲到最大,同時將下巴靠近膝蓋,保持15秒,然后放松5秒,反復5次。
1.大腿內外側肌群放松。患者坐位,屈膝90度,兩拇指按壓于大腿內側,其余雙手四指置于大腿外側,按壓以產生中度疼痛以上為有效,逐步向膝關節方向按壓,從上到下按壓5次,每次30秒;然后在相同的體位下,患者用患膝側的手置于大腿外側,從上到下按壓5次,每次30秒。
2.大腿前后側肌群放松。患者坐位,屈膝60度,一手置于大腿前側,另一手固定大腿后側,從上到下按壓5次,每次30秒;然后在相同的體位下,一手置于大腿后側,另一手固定大腿前側,從上到下按壓5次,每次30秒。
3.關鍵部位的放松。患者坐位,屈膝60度,雙手拇指依次按壓于大腿中點及膝蓋內側附近,按壓以產生劇烈疼痛為宜,每處按壓5次,每次5秒;然后將雙手食指及中指置于腘窩中點,其余手指抓住大腿遠端,用力按壓腘窩中點,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按壓5次,每次5秒。
1.髕骨上下運動。患者坐位,患側下肢伸直,膝蓋微屈曲,盡量放松股四頭肌,患者一手用掌根部置于髕骨上緣,另一手固定住膝蓋,從上到下推動髕骨5次,每次均推到終末端,停留2秒;然后在相同的體位下,患者一手四指抓住髕骨下緣,另一手固定住膝蓋,從下到上拉動髕骨5次,每次均拉到終末端,停留2秒。
2.髕骨內外運動。患者體位同上,一手拇指置于髕骨內側,其余四指置于髕骨外側,另一手固定住膝蓋,分別從內向外及從外向內推動髕骨5次,每次均推到終末端,停留2秒。
3.髕骨上提運動。患者體位同上,一手抓住髕骨,另一手固定住膝蓋,向上抓起髕骨至最大位置處停留2秒,共操作5次。
1.腹部肌群訓練。患者仰臥位,雙下肢伸直,腰部向前略挺起,雙踝交叉,向上提起,足跟離床面10~15cm,保持5秒,然后放下,反復10次為1組,共3組,每組之間休息1分鐘。
2.腰部肌群訓練。患者仰臥位,雙膝屈曲90度,與肩同寬,將臀部抬起至最大位置保持5秒,然后放下,反復10次為1組,共3組,每組之間休息1分鐘。
3.臀大肌力量訓練。患者俯臥位,雙下肢伸直,在患側下肢踝關節處綁一沙袋,約為5磅,上半身保持不動,將患側下肢盡量往后伸展至60度左右,停留2秒,再緩慢放下,反復10次為1組,共3組,每組之間休息1分鐘。
4.臀中肌力量訓練。患者健側臥位,雙下肢伸直,在患側下肢踝關節處綁一沙袋,約為5磅,上半身保持不動,將患側下肢盡量往上抬起至45度左右,停留2秒,再緩慢放下,反復10次為1組,共3組,每組之間休息1分鐘。
5.髂腰肌力量訓練。患者坐位,屈髖屈膝90度,在患側下肢踝關節處綁一沙袋,約為5磅,上半身保持不動,將患側下肢大腿盡量抬離支撐面至最大位置,停留2秒,再緩慢放下,反復10次為1組,共3組,每組之間休息1分鐘。
6.腘繩肌力量訓練。患者俯臥位,在患側下肢踝關節處綁一沙袋,約為5磅,保持上半身不動,將膝關節緩慢屈曲到最大幅度,停留2秒,再緩慢放下,反復10次為1組,共3組,每組之間休息1分鐘。
7.脛前肌力量訓練。患者仰臥位,雙下肢伸直,在患側下肢足背綁一沙袋,約為3磅,保持患側下肢髖膝關節不動,足背盡量背屈至最大位置,停留2秒,再緩慢放下,反復10次為1組,共3組,每組之間休息1分鐘。
需注意的是,本套操對于疾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具有一定的作用,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仍然需要配合規范的階梯治療才能發揮療效。
[項目: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啟明星(QMX2021-06);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工匠(GJ2021-08)]
(★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