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近期,美國范德堡大學科研人員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每天行走8000步,可以降低6種慢性病風險,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降低12%;肥胖癥降低11%;伴有神經系統癥狀的2型糖尿病降低31%;高血壓降低8%;胃食管反流病降低8%;重度抑郁癥降低8%。研究人員還觀察到,步頻快的人群,慢性病風險更低。不過,要想達到真正的健身目的,走路還要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對此,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副院長錢菁華教授、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欣給出了以下建議:
每天至少快走30分鐘 想通過走路來健身,《中國人群身體活動指南(2021)》推薦每天累計進行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步行運動,即走路時達到“能說不能唱,微微出汗”,每周至少堅持5天,每次運動至少達到10分鐘。
如果心肺水平較低,應從較低的強度和運動量開始,根據個人能力逐步提高步行的速度和時間。有心臟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最好到醫院或專業機構進行咨詢和檢測,確定運動的適宜心率范圍。
每天完成4公里 剛開始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不用擔心,但要每周進步一點點,比如每周增加0.5公里的步行距離。
每分鐘快走120步 為達到健身目的,步行需達到一定速度,一般人可選擇每分鐘90~120步的中速走,身體狀態好的,可選擇每分鐘120~140步的快步走。
嘗試多種方式 除了常規步行,還有倒走、爬坡走等不同方式。倒走時一定要選擇沒有危險障礙的安全區域,老年人必須有人陪同觀察,保證鍛煉的安全性。上坡行走時,身體稍微前傾,以減輕腿部肌肉重量;下坡時放慢步伐并縮短步距,以免膝蓋承受過大壓力。
負重行走 負重步行鍛煉有許多形式,比如背心負重、小腿負重以及足部負重。相對來說,背心負重在提高能量消耗的同時,不會給關節、肌肉帶來明顯不適,適宜大部分人群。此外,還可通過手握小啞鈴、礦泉水等簡易方法達到同時鍛煉上下肢的效果。但有膝骨關節炎的患者,不推薦負重步行鍛煉法,否則會增大膝關節壓力,加重關節退化。
納入生活隨時進行 比如,通勤上下班時少坐幾站公交,然后步行到單位;走樓梯代替坐電梯,但爬樓前建議評估關節情況;飯后步行10分鐘以上等。
掌握技巧減少受傷 步行鍛煉的正確姿勢為:雙眼平視前方,軀干自然挺直,身體重心稍前傾,兩臂前后擺動,肘關節彎曲90度;走路時,核心收緊,盡量使用腹式呼吸;落地時足跟著地,蹬地時,臀部發力,保證骨盆的穩定性。鍛煉前后需進行熱身和整理活動,激活全身大肌群,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選擇有彈性、緩沖力較好的運動鞋,盡量選擇健身步道,其次是草地,再次為柏油路。
傍晚四五點步行較好 大量研究證明,心血管病發率在早晨和上午比一天中其他時間段高,而晚上光線差,老年人的平衡、協調能力相對較差,容易出現跌倒等意外損傷。因此,專家建議中老年以及體適能相對較弱的人群在下午4~5點進行走路鍛煉。對于健康成年人來說,可選擇合適自己的時間步行鍛煉。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