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珊
消化性潰瘍是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因潰瘍的形成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阿司匹林、止痛類藥物等;飲食生活不規律(如暴飲暴食、大量飲酒)。典型癥狀表現為反復規律性的上腹痛,同時還可伴有惡心、想吐、噯氣、胃灼熱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消化道出血的情況。
臨床對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主要包括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兩部分。對因治療方面,如果患者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就要使用抗幽門螺桿菌的藥物進行根除治療;如果是由藥物引起的,患者需要與自己的主治醫生溝通,選擇停用或者更換藥物;如果患者存在大量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就要積極戒酒,以免高濃度的酒精加重對胃黏膜的損傷。在對癥治療方面,如果出現劇痛難忍的情況,需要服用止痛劑緩解;噯氣和胃灼熱都是因為胃酸反流刺激下段食管黏膜而引起的,需要使用抗酸藥和胃黏膜保護劑等。
藥物在治療消化性潰瘍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可用的藥物種類繁多,作用機制也各不相同,因進食的影響,需要把握正確的用藥時間,才能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比如:
(1)抗酸藥的作用機理是中和胃酸,考慮到食物進入胃后能立即刺激胃酸分泌,抗酸藥的最佳服藥時間為飯后1~1.5小時,這樣可維持緩沖作用達3~4小時。臨床常用的抗酸藥有胃舒平、胃必治等。
(2)在酸性環境中,胃黏膜保護劑的作用會更強,可以在餐前1小時內使用。臨床常用的胃黏膜保護劑有硫糖鋁、生胃酮等。硫糖鋁最好用粉劑,如用片劑應咀嚼成糊狀后用溫水吞服,可更快更好地與潰瘍面接觸,發揮療效。
(3)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以在飯后使用,也可以隨餐服用。近來也有人基于研究結果主張夜間一次服用,不僅作用較每日分次服用為優,還可減少不良反應和降低潰瘍的復發率。
(4)膠體鉍劑如次枸櫞酸鉍等,應在飯前半小時和睡前服用,且在服藥前1小時至服藥后半小時不應進食,否則它們可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而失去治療作用。
(5)常用止吐藥胃復安在飯前半小時服用最佳。若飯后服用,其最大作用時間與胃本身的排空時間重合,將無法達到治療目的。
具體用藥注意事項可向藥師詳細咨詢,并認真執行。臨床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存在病情反復、長期得不到控制的情況,仔細詢問會發現,他們多存在“見好就收”的行為,即病情稍有好轉就會停止服藥;也有部分患者在短時間內沒有得到緩解就會自主更換藥物。這些不合理用藥的行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臨床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考慮到飲食不當也是誘發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除了遵醫囑堅持用藥,還要注意調整不良飲食習慣,具體做到:要保持規律飲食,即定時進餐、少吃多餐;發病期間每天可進餐5~6次,待癥狀有所緩解后可恢復一日三餐,但攝入的食物應以清淡有營養的軟食為主;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食物;蛋白質對胃的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需要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鼓勵增加高纖維素食物的攝入,此類食物中存在的脂溶性保護因子能夠有效遏制潰瘍的復發。
此外,若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需要短時間禁食,必要時入院進行止血和抗酸治療。出現幽門梗阻并發癥者應臥床休息、禁食,可通過輸液來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