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偉
手足口病作為小兒成長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多發于5歲以下幼童身上,當幼童不慎患上手足口病后如何用藥及護理,是令家長頭痛和擔憂的問題。嬰幼兒的身體還處于發育階段,如果盲目用藥不但無法治療疾病,還會引發其他病癥,給幼兒的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我國以柯薩奇病毒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為主,后者是導致我國重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一般來說,幼兒的玩具、家里外面的墻面、含病毒物質接觸過的地面等,都有可能成為手足口病傳染的源頭。為了能夠避免病毒侵入到小兒體內,應該把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衛生作為關注的重心。比如很多幼兒喜歡吃手,若是在接觸有病毒的玩具后、與患兒擁抱碰到其皮膚上的皰疹后吃手,就可能導致病毒直接入體。部分病毒也會通過呼吸道傳播,像患兒在打噴嚏的時候,如果健康幼兒正好在旁邊吸入了病毒,那么也會引發手足口病。
那么,如何正確判斷幼兒有沒有患手足口病呢?
一般情況下,手足口病大多都是普通型,癥狀輕微,患兒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以手、足、口腔部位出現米粒大小,淡紅色、紅色的皮疹、皰疹為主要表現,所以稱為“手足口病”。但皮疹并不局限于這3個部位,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膝蓋、臀部甚至全身的皮疹。口腔里的水皰疼痛會導致患兒疼痛哭鬧、抗拒進食。少數患兒可伴有多種并發癥,如腦炎、肺炎等,可有頭痛、呼吸加快、精神差等表現;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發生死亡。
預防手足口病,最為直接的方式便是(EV-71型)疫苗接種,能夠預防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手足口病疫苗只針對EV71型病毒,保護率在90%以上,但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種類很多,完成疫苗接種并非就意味著不會感染手足口,只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因此,小兒日常生活中仍需要注意勤洗手、保持干凈。
目前針對手足口病沒有特殊的抗病毒藥物和特異性治療手段,以對癥治療為主,發病期間要加強隔離,通過讓小兒處于干凈衛生的環境當中,避免人群密集出現交叉感染。期間注意清淡飲食、多加休息,同時做好幼兒口腔內和皮膚的清潔處理,便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手足口病的治療效果。看護人員在接觸患兒前后都要清潔雙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如果孩子存在發熱、嘔吐或者腹瀉的情況一定要做好對癥治療,比如針對發熱未超過38.5℃的患兒,可用溫水擦浴、退熱貼等物理降溫方法,若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退燒藥,避免盲目用藥給幼兒身體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此外,針對重癥病例的治療,需要根據患兒身體體質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手段,比如通過控制顱高壓、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等方式,能夠提高幼兒存在合并神經系統受累病癥的治療效果。而如果患兒病癥過于嚴重導致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需保持呼吸通暢、吸氧、氣管插管調整呼吸參數等方式,盡可能地保障幼兒呼吸通道通暢,在必要時還可以使用血管活性藥物、丙種球蛋白,從而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整體來說,大多數手足口病患兒的預后良好,病情較輕的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也可在7~10天內痊愈,所以家長也不用太過擔心,通過及時發現病癥及時治療,多能夠保障小兒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