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鵬
(大連商品交易所審計部)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特別是能源、交通、電力、通信、金融等領域,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基礎。我國于改革開放之初探索建立了廠長(經理)承包經營審計,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在維護財經紀律、規范權力運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監督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構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也適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審計工作的新要求,在推動重大決策落實、維護經濟安全、推動改革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2018年中央審計委員會成立后,科學總結了多年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經濟責任審計取得的實踐經驗,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提出“推進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審計全覆蓋”“以任職期間審計為主”等新內容,并在審計評價相關章節中提出了“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有關要求?!兑幎ā烦雠_后,各級審計機關、國有企業分別在國家審計、內部審計中加大經濟責任審計覆蓋力度。同時,中國內審協會于2021年修訂發布《第2205號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經濟責任審計》,并于2022年制定《第3204號內部審計實務指南——經濟責任審計》,進一步指導內部審計部門有效實行經濟責任審計,全面客觀地評價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經濟責任履行情況,促進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促進領導干部依法和秉公用權,提升履職盡責和擔當作為能力,推動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更好地發揮支柱作用。
經濟責任審計是相對綜合性的審計項目,與財務收支、固定資產投資、采購管理等專項審計不同,經濟責任審計內容相對廣泛,審計評價要求更加全面客觀。在我國目前經濟責任審計實踐中,審計評價通常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定性評價,主要根據有關黨內紀律、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總結評價。這種以定性為主的評價方法對于國有企業,特別是能源、交通、電力、通信、金融等領域的國有集團化企業,所屬企業同類型較多,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內容存在相同或相似之處,不便于對不同企業相同時期或同一企業不同時期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因此,本文嘗試建立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指標評價,幫助企業在干部考察、人員任免等方面提供參考,促進企業規范發展,促進領導干部履職盡責。
本文應用層次分析法理論,建立層次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評價目標、評價維度、評價指標,并明確各項指標的評價標準;通過建立評價維度的判斷矩陣以及各項評價維度內評價指標的判斷矩陣,確定指標權重;以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相關事實、數據等為依據,按照評價標準對指標進行量化打分;計算指標加權得分,并對經濟責任履行效果作出評價結論。
1.明確評價目標,確定評價維度。審計評價應聚焦經濟責任,按照相關規定,經濟責任是領導干部任職期間,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經濟方針政策,落實上級單位、本單位黨委和董事會決策部署,管理資金、資產、資源,防控重大經濟風險等有關經濟活動應當履行的職責。因此,審計評價目標應定位于客觀公正的評價經濟責任履行效果,并按照經濟責任內容設定評價維度,建議評價維度包括企業經營業績、政策決策落實、全面風險管理、財務管理效果和黨風廉政建設五個方面。
2.建立評價指標,編制評價標準。在評價指標選擇上,一是全面性與重要性相結合,合理保證指標選取的全面性,并兼顧相對重要性,避免指標的冗余;二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如反映經營業績情況的指標,可采用營業收入等指標進行衡量,反映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情況,可采用內部控制健全性和執行有效性、風險管理有效性等指標進行評價;三是適應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選擇的指標要有代表性,同時也要考慮相關材料和數據的可獲取性。
在評價標準編制上,一是對于定量指標,可直接通過將實際完成值與目標值比較進行打分,如營業收入,若達到目標值,則為100分,若未達到目標值,則可按實際值/目標值×100確定得分。對于凈資產收益率等相對指標,如若企業無明確的目標值,可對標國資委各年發布的《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若實際值大于等于所在行業的平均值,則為100分,若實際值小于所在行業的平均值,則得分為100減扣分,并設定相關的扣分標準。二是對于定性指標,以內部控制健全性和執行有效性指標為例,由審計項目組根據對被審計企業內部控制的檢查情況進行評價,制度健全、執行有效且未發現問題為100分,發現一般問題每項扣10分,發現重要問題每項扣50分,其中一般和重要的評判標準可根據企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有關規定或由審計項目組根據問題對企業業務、市場、運營、財務、合規等影響情況綜合判斷。
1.構建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按照上述思路,可構建涵蓋企業經營業績、政策決策落實、全面風險管理、財務管理效果和黨風廉政建設五個評價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合計14項指標,并編制相關的評價標準(詳見表1)。

表1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示例
2.設計評價指標權重。按照層次分析法,一是建立評價維度相對于評價目標的判斷矩陣,計算評價維度的相對權重。判斷矩陣表示各項評價維度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比較。根據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職責分工、年度考核目標、述職報告等文件資料,結合企業管理層訪談、組織人事部門座談、向專家發放問卷調查等方式,對企業經營業績、政策決策落實、全面風險管理、財務管理效果和黨風廉政建設五個評價維度建立判斷矩陣(如表2),bij表示評價維度Bi與Bj之間的相對重要性,bii=1,bji=1/bij,通常按照1~9取數進行兩兩相互比較,bij數值越高,Bi相對于Bj的重要性越高,并通過BW=λmaxW求解權重(其中B為判斷矩陣,λmax為B的最大特征值,W為對應于λmax的正規化特征向量),通過一致性檢查后,W的分量Wi即為Bi的權重。二是建立評價指標相對于評價維度的判斷矩陣,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同樣可通過訪談或問卷調查等方式確定同一評價維度內各項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最后計算各項評價指標相對于評價目標的權重,即評價指標最終權重=評價指標相對于所在評價維度的權重×評價維度相對于評價目標的權重。

表2 判斷矩陣示例
3.基于綜合評價結果,對經濟責任履行效果作出評價結論。審計項目組根據檢查結果,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能夠按照指標權重加權計算該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效果評價得分,即評價得分=∑(各項指標得分(百分制)×指標權重)=∑(各項指標得分(百分制)×評價指標相對于所在評價維度的權重×評價維度相對于評價目標的權重),同時可按得分區間設定相應的評價結論,如對于95~100分,評價結論為“很好地履行了經濟責任”,85~94分為“較好地履行了經濟責任”,60~84分為“基本地履行了經濟責任”,60分以下為“未適當地履行經濟責任”。
1.企業情況和經濟責任審計概況。假設A為國有企業集團,下設多家同一業務領域的子企業,2022年同時對3家下屬企業A1、A2和A3開展總經理2019-2021年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根據審計項目組對A1、A2和A3全面風險管理情況的檢查結果,A1在風險管理有效性方面存在2項一般問題,A2在內部控制健全性和執行有效性方面存在4項一般問題,A3在內部控制健全性和執行有效性方面存在2項重要問題。
2.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過程。假設按照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出各項評價維度的相對權限分別為企業經營業績(20%)、政策決策落實(40%)、全面風險管理(20%)、財務管理效果(10%)、黨風廉政建設(10%),其中在全面風險管理評價維度,3項指標的相對權重分別為治理結構建立及運行情況(25%)、內部控制健全性和執行有效性(50%)、風險管理有效性(25%),按照評價得分=∑(各項指標得分(百分制)×評價指標相對權重×評價維度相對權重),可計算得出A1、A2、A3企業總經理在全面風險管理評價維度得分分別為19分、16分和10分。
3.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結果。假設使用上述方法,計算其他各項評價維度得分,最終計算得出A1、A2、A3企業總經理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得分別為96分、88分和72分,則在任職期間,A1企業總經理很好地履行了經濟責任,A2企業總經理較好地履行了經濟責任,A3企業總經理基本履行了經濟責任。
本文建立的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具有通用性,在應用上需要考慮和注意以下因素:一是不同領域如能源、交通、電力、通信、金融等存在一些行業特性;二是國有企業集團所屬的不同類型企業可能存在個性因素,如以對集團內部提供行政服務為主的下屬企業,收入、利潤等可能不是重點的考核指標;三是同一企業的不同歷史時期或同類型的企業可能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對經濟責任關注重點也存在不同;四是董事長、總經理等不同職位的領導干部,履職范圍和經濟責任內容也存在不同;五是在指標評價標準的設計上,也需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評分和扣分標準。因此,在應用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時,需要將上述因素納入考慮范圍,設定評價指標和權重,促進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客觀。
本文在研究經濟責任審計有關規定的基礎上,基于層次分析法理論,嘗試構建新時代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涵蓋評價目標、評價維度、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并建立指標權重設計和綜合評分方法,便于國有企業集團對所屬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效果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通過客觀公正地審計評價,為領導干部選拔任免提供參考依據,促進領導干部履職盡責,推動國有企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