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貞賢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在新時代迎來了重要轉型,社會就業結構發生轉變,社會就業崗位不僅需要高素質的學術人才,也同樣需要高技能的職業人才。本文基于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及不足進行分析,并針對上述問題以及教學實踐當中的心得體會,提出促進職業教育創新改革發展的相關建議與意見,希望能夠更好的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培養更多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職業教育 創新性 改革
Abstract: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ushered in an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social employment structure has changed. Social employment requires not only high-quality academic personnel, but also highly skilled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for the above problems and the experience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ping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mor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reform
1 引言
隨著社會需求結構的轉變,社會大眾對于教育的要求也逐漸發生了轉變,對于培養人才的目的從傳統的培養知識文化水平,轉向更為多元化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的人才,并且在培養專業技術的同時,還對職業人才的職業素養、崗位任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于培養高素質的生產及服務型人才,配合社會需求,優化社會人才結構都有重大意義。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對自身的學校的實際發展特點以及當地產業進行分析,從而進行針對性、創新性的職業教育改革,促進職業院校特色辦學,改進和完善自身的教育平臺以及教學手段,建立實踐推動教學的創新型模式改善當前職業教育的不足之處,更好的適應當地發展及社會需求。
2 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2.1 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整體提高,生均水平下降
隨著社會對于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政府部門對職業院校的重視程度增加且開始大力扶持職業院校的建設與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大眾對職業院校的認可度逐步提升,學院生源增加,整體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辦學條件的增加跟不上日益增加的生源數量,落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教學資源反而有所下降。若這種情況持續發展,未來職業院校的基礎教學設施可能就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求,甚至可能面臨校舍、教師數量不足、教學設施落后等情況,因此這一問題必須加以重視和改善。
2.2 師資力量薄弱
現階段的職業院校教師當中整體素質還是略有不足,尤其是專職教師的缺口不斷增加。由于社會現階段的客觀情況,職業院校的學生生源質量相對較弱,特別是中職學生不存在過多的升學壓力,因此教師的教學動力就有所不足。因此在專業知識及教學方法上,都有所懈怠,不注重職業教育和自我提升,教師教學方法的落后就會導致學生對于理論學習與實際運用的能力得不到提升,整體教學水平不高,這將導致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發展緩慢。除此之外,現階段還存在教師的數量不足的問題,出現“一師多帶,一師全帶”的嚴重問題。
2.3 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不完善
盡管現階段社會產業發展對于職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社會就業結構也逐漸發生轉變,但我國的職業教育理念還停留在傳統階段,學校管理思想不夠與時俱進。許多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息息相關,因此學校管理存在的眼中的行政化思想,內部管理不夠完善,沒有建立起濃厚的學術氛圍,對于內部組織創新機制缺乏探索,內部教學也缺乏創新性,教學內容、學校管理等諸多方面整體較為老舊。
3 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對策
3.1 創新育人模式實施保障體系
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改革帶來的社會就業結構的轉變,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職業教育在這一階段肩負著重要使命,要擔負培養多元化技術人才的重要任務。對現有的職業院校進行改革與創新,培養出更高素質的多元化、實踐性人才是實現學生知識向能力轉變的重要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充分的調動學校、社會以及企業組織多元化教學互動,多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創新育人模式(如圖1),實施保障體系,更好的推進職業院校職業教育創新性改革。
圖1為引進企業“轉訓”育人模式,將一個班級分成兩大組,每組25位學生并由2位一體化教師帶。將25位學生分成5個小組,其中一名教師按照實踐性教學活動對5位小組的組長進行實操技能演練、講解和糾正,并通過考核后由每位組長轉訓組員。期間該名教師來回巡查,待組長轉訓完畢后教師補充講解組員不理解的知識點或技能點,并考核每位小組組員。而另一名教師在實訓教室指導其他組的組員完成老師安排的課堂作業。
3.1.1 提升實踐教師的素質能力
無論是何種教育,教師在其中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要穩定推動職業院校的教育水平,那么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對于職業院校當中的專業教師隊伍來說,不僅僅要具備高素質的專業素養,對于自身任教學科知識有充分的儲備,掌握必備的教育教學知識,同時還要針對職業院校、職業教育進行針對性教學,積極培養自身教學實踐能力,具備充分的實踐教學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隊伍還必須進行思想教育,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和職業道德,才能夠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的基礎上,也進行思想培養。除此之外,教師要加強自身教學手段的更新,要定期進入企業進行參觀、進修以及培訓(如圖2),了解現階段職業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社會產業發展動向,才能夠在教學領域進行教學方式與觀念的更新,培養與時俱進的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
3.1.2 創新教學實踐項目
對比傳統學校的知識型教育而言,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需要考慮更為多元化的內容,不僅僅需要考慮在教學過程當中傳授學生基本專業知識,同時還要關注教學過程當中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尤其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職業院校學生進入職業技術崗位之后的重要發展潛力,職業院校可每年邀請企業共同舉辦專業的技能競賽(如圖3)。可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培訓學生的職業習慣,訓練學生們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們的職業素養,促進良好的學風建設,進一步推動職業院校教學的全面發展。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要更為多元化的開展,進行教學實踐活動的創新發展,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更貼合社會需求和企業崗位需求的優秀實踐人才。
3.1.3 校內外實踐教學環境的建設
學校要充分利用當地的企業資源,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開拓更多的實踐機會,將學校建設成為實踐教學基地,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優勢(如圖4)。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學習氛圍的培養,充分融合技術職業精神以及企業文化,開拓更為多元化的職業實踐技能發展。與此同時,建設能夠滿足社會實際需求的實踐訓練設施,充分的培養實踐型人才。
3.2 創新實踐活動,構建實踐育人模式
在全新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機遇當中,社會教育需求模式發生轉變,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也逐漸發生變化,實踐育人模式開始成為職業教育當中的首要原則。在職業教育過程當中,要加強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同時樹立愛崗敬業、嚴謹認真、吃苦耐勞的精神,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求真務實、追求科學真理的愿望,更好的促進社會對于職業技術型人才的認可。
3.2.1 專業基礎實踐能力的創新培養
在職業院校的教育當中,要堅持實踐教育與理論研究相結合,充分的利用好課堂向學生傳遞基本的理論知識的同時要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加強學生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要建立校內與校外雙向教學機智,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以企業崗位實踐、文化認知等多個方面來促進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在教學過程當中,根據學校的具體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結合企業崗位的實際情況,按照企業化的標準,社會化的形式,完成校企共同制定的校內實訓教學項目及基本技能訓練,理論聯系實際,將掌握的理論知識真真正正的應用到實踐工作當中。
3.2.2 社會服務實踐能力創新培養
新時期的職業技能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創新觀念,從根本上改變對于職業技術型人才、服務型人才的錯誤認知,創新服務理念,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在改變思想觀念的基礎之上,學校要多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假期時間,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級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如圖5),多接觸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的感受社會服務體驗。 同時學校也可以利用就業指導中心對外服務功能,為學生社會實踐育人模式提供載體,供學生親身實踐。通過這種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實踐方式,專業知識和技能得到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應變能力也都得到增強,這為學生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3.2.3 企業生產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企業生產實踐是實踐育模式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它為本專業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創新素質教育構建了一個實踐平臺,是學生實踐能力展示、演練、提升的最重要的環節。在以往學生頂崗實習實踐基礎上,注重學生德育品質、思想意識和職業精神等的培養,加強學生考核評價的覆蓋面。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已不能作為考核的唯一標準,要注重學生在參與實踐過程中思想意識和創業精神的考核,提升專業技能型人才的職業精神素質,從而實現職業院校“全方位育人”的職業理念,更好的服務企業的發展提升。
3.3 融合職業精神,強化實踐育人的考核評價體系
職業教育創新性改革當中最為重要的是建立更為科學、更為多元化的評價考核體系。學校應當根據學生學習成長發育特征、不同階段的學生發展特征、學校的教學目標、企業崗位的實際需求以及教學工作環境政策,動態調整和公布學生在學校的教學考核項目和測試內容。通過反饋和評價的方式,讓學生更加重視,調整自己的積極性和獨立性;有效運用監測和評價結果,將學生考核評價結果納入成長檔案和綜合評價中,作為學生評價優秀的重要依據,畢業評定或入學考試,加強評價的發展性規劃。與此同時,要建立更具有實踐性的考核評價體系,要讓學生盡可能真正進入到相應的工作崗位當中進行實踐,不僅僅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實踐,同時還要考慮學生職業精神、德育思想以及自身能力的發展過程,為企業和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實踐型人才。
4 總結
綜上所述,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對社會企業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也對社會就業結構的轉變積極暢想,大膽設想,敢于作為,未來一定是暢想科技“藍海”的時代。在暢想未來的同時,職業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們,必須意識到新時期職業教育必須進行積極的創新才能夠更好的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才能夠為社會運送更多高質量的職業技術型人才和服務人才,為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周游.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7):1-2.
[2]蘇華. 深化職業教育高考改革? 服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N]. 團結報,2021-03-27(002).
[3]畢連福,唐晶.深化職業教育的創新性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9):69-70.
[4]魏丹楓.深化職業教育改革? 吹響課程改革創新號角[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20):3-4.
[5]李文博.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0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