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一實驗幼兒園 岳 帥
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通過明確觀察目的、選擇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及時捕捉幼兒真實的游戲瞬間,并對游戲活動進行有效的介入和指導,從而推進游戲的深入發展,提升游戲指導能力,實現自身專業化成長。
我園地處黃河三角洲,園內廣闊的空間為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提供了更多可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加強對兒童主體性的關注;對兒童學習興趣、需要、想象和創造的關注;對兒童在生活中和游戲中的關注。”可見在幼兒的游戲中,教師的關注與觀察尤為重要。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給予幼兒有效的觀察和適宜的指導,不僅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培養幼兒的學習精神,還能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觀察是教師介入游戲的基礎。通過觀察,教師能明確是否介入以及何時介入進而抓住教育契機,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發展。
案例1:幼兒正在表演區玩“動物音樂會”的游戲,欣欣看了一眼狼的頭飾和碰鈴后撅著嘴說:“我不想扮演狼,因為它總是欺負森林里的小動物,還專門吃小兔和小羊。”眼見音樂會進行不下去了,我緩緩地走上舞臺說:“要不,我來扮演狼參加你們的音樂會吧!”幼兒高興地呼喊道:“太好了!”我戴上頭飾拿起碰鈴和幼兒一起演奏,舞臺上的幼兒玩得很盡興。音樂會結束后,我安慰欣欣:“沒關系,欣欣!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個小動物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狼也有可愛的地方,就像每位小朋友都有擅長的事情,也有不擅長的事情。”回到教室后,我在活動室大屏上播放了一段關于狼的視頻。“原來狼吃小羊是因為要生存,就像我們要吃食物一樣,并且狼是最團結、最善于合作的動物。”“那我下次要扮演狼,狼可厲害了呢!”欣欣微笑著說道。

分析:在進行“動物音樂會”的游戲過程中,一開始我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幼兒的游戲,欣欣因不想扮演狼使得游戲活動無法進一步開展。針對此種情況,我以參與者“狼”的身份適時介入,推動了游戲的發展。
觀察幼兒游戲時的真實狀態,傾聽幼兒內心的聲音,抓住教育契機給予幼兒適時、適宜的回應與支持——因為教師適宜的介入能推動幼兒深入學習與探索。教師從旁觀者到參與者身份的轉變,不但使游戲順利推進,而且讓幼兒意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激發了幼兒的協作意識。
華愛華教授提出:“游戲材料的提供,對幼兒起著游戲暗示的作用,刺激幼兒選擇了某種游戲方式,表現出不同的游戲行為,間接地對幼兒的發展產生作用。”游戲材料的投放和調整,為幼兒深入探索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從而有效推動游戲向縱深發展。
案例2:建構區內的幾名幼兒正在搭建積木車,金金拖著長長的積木一邊走一邊說:“車身得長一些,不然我們都坐不上。”大政和壯壯拿著一些正方形積木繼續搭建,不一會兒,他們就把汽車的車身搭建了起來。澤澤拿來一塊圓形積木放在了車頭的位置:“我們的汽車馬上就可以開動了,你們快上車。”可是問題來了——壯壯說:“積木車沒有車鉆轆,只是看起來像車,但無法前進。”大政說:“沒有輪胎呀!那我去搬輪胎。”只見大政和金金搬來了四個輪胎。很顯然,這樣的輪胎根本不能讓積木車滾動起來。幼兒看起來有點手足無措。于是,我拿來一筐奶粉桶輕輕地放在了一邊。佑佑發現了這些“新材料”并說道:“用奶粉桶當輪胎。”不一會兒,四個“輪胎”的車就搭好了。大政用小手扶著車的一側,壯壯則用小手輕輕推著車身,澤澤在前面握著方向盤掌握方向,積木車緩緩地往前走,其他幼兒在建構區內尖叫著、吶喊著。
分析:通過觀察,我發現幼兒對汽車的構造很是了解,這得益于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同時幼兒在搭建汽車之前就已經做好了計劃并且有了具體的分工。在整個搭建過程中,幼兒分工明確、共同合作,從而感受到了協同游戲帶來的快樂。當我看到積木車無法前進導致整個游戲無法開展下去時,我為幼兒提供了奶粉桶——材料的支持激發了幼兒解決問題的欲望,提高了幼兒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發現教師能夠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已有經驗,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在觀察中我及時了解幼兒的需求,給予他們必要的支持,從而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了更多的經驗。當然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幼兒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讓他們獲得了多方面發展。
幼兒有獨特的表征和記錄方式,他們把真實的想法表征在游戲故事上,通過觀察幼兒表征出來的游戲故事,教師可以了解到幼兒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愿望。同時游戲故事的表征也給教師傳遞了很多信息,以便教師給予幼兒積極的支持和適宜的指導。
案例3:在戶外的小土坡上,儒儒發現了滑板和滑梯結合的新玩法,其他幼兒紛紛“模仿”起了儒儒的玩法,后來越來越多的幼兒加入到滑板滑滑梯的游戲中來。回到班級后,我們對這一次小土坡游戲進行了表征,幼兒把儒儒的玩法畫在了紙上。當我看到幼兒的表征作品時,我發現苗苗小朋友的表征作品上有一個大大的看起來像地墊一樣的東西,于是我讓苗苗來到講臺上講一講自己的游戲想法。苗苗說:“我想和好朋友搬幾塊墊子到土坡上去,這樣我們不僅可以在墊子上玩游戲,還可以從地墊上滑下來。”聽了苗苗的想法后,好多幼兒都舉起自己的表征作品——“我還想把梯子搬到山坡上,我們可以通過爬梯子的方式上坡。”“土坡上可不可以搭建空中索道?這樣我們就可以滑過來滑過去,就像上次我在泰山坐過的空中索道一樣。”于是在接下來的小土坡游戲中,幼兒把表征作品中的想法付諸實踐,雖然有的想法無法實現,但幼兒的游戲精神值得肯定。




分析: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表征的內容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材料支持,進一步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
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表征作品,可以得知游戲過程中幼兒發生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問題、還有什么愿望需要滿足等,由此教師就可以根據幼兒的需要及時為他們提供支持與幫助,及時調整游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推動游戲的深度發展,提高幼兒的自主游戲水平。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兒內在的需要和個體差異,決定如何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只有觀察才能讓我們真正地走進幼兒的世界,才能讓我們真實、客觀地了解每一位幼兒,讓幼兒的游戲更自主、更有深度,讓我們的教育更好地貼近幼兒,讓我們的支持更有力度,從而有效推動每一位幼兒的發展,促使師幼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