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實幼教育集團御景園 單 琴 陳慧敏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與實施,幼兒教育的關注點發生了轉變,幼兒教師開始更為關注幼兒的游戲及其在游戲中的需求與發展。隨著教師對幼兒游戲的深入研究,大多數教師逐漸認識到幼兒游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此背景下,我園引導幼兒在區域游戲的創設中進行自主探索。
《指南》在社會領域中指出:“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大班幼兒在這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也渴望得到同伴的肯定。
進入大班下學期后,幼兒對上小學十分期待,為了滿足他們想上小學的愿望,我們組織了一場“參觀小學”的活動。進入小學后,幼兒看到教室里的桌椅擺放有序,墻上的黑板竟然還可以上下移動,大大的顯示屏坐在最后一排也能看清楚。除此之外,幼兒還了解到小學里有各種各樣的功能室,如美術教室、音樂教室、科學實驗室、大禮堂、醫務室等。參觀結束后,幼兒紛紛感慨“小學和幼兒園果然不一樣呀”!
回園后的一次談話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小學生活十分感興趣,于是我詢問他們:“你們這么喜歡小學,那怎樣在幼兒園里上小學呢?”有一個小朋友說:“老師,我們班圖書角旁邊有一塊空地,可以用來玩‘上小學’的游戲。”“老師,我也想玩‘上小學’的游戲,不如我們就把那塊空地設置成一個區角吧!”“哇,如果可以玩這個游戲,那就太棒了!”這個提議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我接著問:“那你們想怎么玩呢?”幼兒立刻興奮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當老師和學生啊!”“對,老師上課,學生在黑板上寫字!”“小學生還有唱歌比賽呢!”幼兒開拓思路,他們又提出了很多關于“上小學”的游戲玩法。
看到幼兒對小學如此感興趣,我決定支持他們的想法——開設“上小學”游戲區。那怎么玩呢?幼兒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最后我們通過商討確定主題活動“御景小學”,并設置以下內容:一(1)班、課間十分鐘、我的漢字朋友、科學實驗室、大舞臺、醫務室等。接著又一個難題出現了:教室里容不下這么多區域,幼兒又很難取舍,這該怎么辦呢?
一連幾天的討論與實踐,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后來,在一次飯后自由散步時,萱萱和隔壁班的小朋友在走廊里玩起了“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游戲,嶼嶼看到后大聲說:“我覺得我們班門口的空地可以作為‘上小學’的游戲區。”“是呀是呀!正好我們班門口有很大的空間。”這時,其他班級的小朋友聽到后立刻加入了討論:“你們是在討論玩‘上小學’的游戲嗎?”“是呀,我們準備在班級里創設‘御景小學’。”“哇,我也好想上小學呀!”“沒問題,我們和老師商量一下——可不可以請其他班的小朋友們一起玩‘御景小學’的游戲?”聽完孩子們的討論后,我茅塞頓開,是呀,為什么游戲區不能設在走廊處呢?就這樣,班級之間聯合開展區域游戲的想法便產生了。幼兒通過討論一致決定把“御景小學”設置在各班的走廊。這樣既能讓幼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又能打破班級之間的界限。


區域環境創設不僅影響幼兒能否自愿參與游戲,而且關系到幼兒在游戲中能否得到自主發展。那如何創設一個真正屬于幼兒的區域環境呢?根據環境創設自主性與開放性的原則,結合參觀完小學后的感受,幼兒主要討論了兩方面內容:一是各區域需投放哪些材料;二是在區域游戲中需要遵守哪些游戲規則?根據討論內容,幼兒設計了“御景小學區域材料投放”調查表,共同繪制出了各區域的游戲規則。
另外,家長是幼兒園的重要教育資源,也是促進幼兒發展的積極合作者。在本次區域環境創設中,我們積極開發與利用家長的教育資源,邀請家長為班級的區域活動提供各種操作材料。最后,在家長、幼兒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御景小學”開學啦!



游戲區域的創設要從幼兒的興趣及實際需要出發。在創設游戲區域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談話活動、問卷調查等方式發現幼兒當前的興趣需要。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適時介入指導,給予游戲過程的延續性支撐,支持幼兒不斷獲得發展。
如在創設游戲區域之前,教師發現大班幼兒對“上小學”這個話題十分感興趣,因此組織幼兒參觀小學,豐富了幼兒的游戲經驗。而在區域游戲設置過程中,為更好地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教師不斷地與幼兒談話,如“你們這么喜歡小學,那怎樣在幼兒園里上小學呢?”“上小學的游戲可以怎么玩呢?”以引發幼兒的思考與討論,最終師幼雙方達成一個共識:決定在班級的走廊里創設一個以“上小學”為主題的游戲區域。
確定好游戲主題后,教師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從小學的名字、“上小學”的游戲玩法到需要準備哪些游戲材料等方面引導幼兒積極思考與討論。最終,幼兒決定將小學命名為“御景小學”。
教師鼓勵與支持幼兒做游戲的主人,不應局限于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的想法,應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激發幼兒自主探索,因此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開放自由的環境。由于幼兒園教室空間有限,幼兒開展游戲的場地受到很大限制,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思考,讓幼兒體會到自己就是環境創設的主人——他們可以對環境做出改變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自主地與環境產生互動。要讓幼兒做環境的主人,教師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在創設游戲區域之前傾聽幼兒的想法、了解幼兒的需要,引導幼兒參與班級區域場地規劃、收集游戲材料、布置區域環境等,以此促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創設的主導者。
如在確定“御景小學”的游戲場地時,由于幼兒設想的游戲場景較多、班級空間有限,幼兒很快發現教室內的空間無法滿足自身的游戲需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不斷引導幼兒大膽參與區域空間規劃,圍繞區域空間設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想法。
在每一次的討論中,幼兒成為了游戲的主人,對游戲區域的特征及劃分理由也更加清晰——這一過程增強了幼兒在游戲區域創設中的主人翁意識,提升了幼兒的自主性與自信心。

自學前教育改革以來,在一系列新的理論支持下,我們不斷嘗試以幼兒為主體,努力給予幼兒最大的發揮空間,賦予幼兒更多的選擇權,把游戲還給幼兒,用幼兒自己的方式去創設游戲區域、開展游戲活動,促使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讓幼兒在游戲中自由、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