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幼兒園 赫 晨


春暖大地,萬物復蘇,池塘、河溝里的小蝌蚪聚集在一起,快活地游來游去。恰巧杉杉小朋友也給大家帶來了一群小蝌蚪,孩子們自發地圍成一團開始議論——“觀察蝌蚪”就此成為他們每天最快樂的事情。而小班孩子特別喜歡模仿蝌蚪搖頭擺尾的樣子,尤其是給蝌蚪換水時,喜歡摸摸它圓圓的小腦袋,也嘗試用畫筆畫出蝌蚪可愛的模樣。隨著小蝌蚪一天天長大,孩子們與蝌蚪的親密接觸點燃了他們愈發強烈的好奇心——有關小蝌蚪的探索之旅隨之展開。
小朋友要想長大,需要吃飯、喝水、睡覺,蝌蚪也一樣。在觀察蝌蚪的時候,就有孩子問:“老師,蝌蚪吃什么?”還有孩子急切地詢問:“它住在哪里?都有哪些鄰居?”我沒有立刻告訴他們答案,而是鼓勵孩子們先來猜一猜蝌蚪愛吃的食物“肉”“米飯”“面條”“糖果”……孩子們結合自身經驗說出了蝌蚪可能喜歡吃的食物,他們甚至把蝌蚪當成了自己,認為自己愛吃的食物也是蝌蚪的最愛,答案可以說是天馬行空。但是我沒有給出正確答案,而是把今天的話題“蝌蚪吃什么”發送到班級微信群,請孩子們回家后和家長一起查閱資料、尋找答案。家長們在群里討論得十分熱烈,尤其在飼養照護蝌蚪方面給予了關鍵性建議,比如喂什么食物、蝌蚪需要什么樣的飼養環境、換水頻率等。
第二天,孩子們帶著答案迫不及待地和同伴們進行了分享。
幼兒1:“蝌蚪愛吃面包屑。”
幼兒2:“蝌蚪愛吃魚食。”
幼兒3:“蝌蚪愛吃蛋黃。”
孩子們嘗試給蝌蚪喂吃的。恰好當天幼兒園的早餐有面包,孩子們便將面包屑喂給蝌蚪,然后目不轉睛地觀察。
幼兒1:“這只蝌蚪在吃面包。”
幼兒2:“這兩只蝌蚪在搶著吃。”
幼兒3:“蝌蚪長牙齒了嗎?”
在之后的日子里,孩子們嘗試按照家長“智囊團”之一的蘇爸爸提出的喂養指南照顧這群可愛的小蝌蚪。蛋黃、蝦、魚食、青菜等都成為了小蝌蚪的美味大餐,小蝌蚪們也慢慢長出了后腿和前腿。
反思
陳鶴琴先生創立的“活教育”理論體系提出“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教師在自然角里提供了這樣的活教材,供幼兒觀察學習。在觀察過程中,幼兒通過摸一摸、看看等方式感知蝌蚪的特點,并自發地通過畫、說、用身體模仿蝌蚪形態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發現,從而逐漸與蝌蚪成為好朋友。教師對于幼兒提出的問題“蝌蚪吃什么”,并沒有立刻告知答案,而是通過猜想、查閱、驗證等方式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在之后的飼養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幼兒商量,將蝌蚪分組喂養,通過喂養不同的食物來探索蝌蚪最喜歡的食物。
在孩子們的悉心照料下,小蝌蚪長出了后腿和前腿。“哇,小蝌蚪長出后腿了!”“它的腿上還有指頭。小蝌蚪的變化給孩子們帶來了無限驚喜。每隔3~5天,教師和孩子們就要給小蝌蚪換水,而每次給小蝌蚪喂完食物,孩子們就會發現蝌蚪拉的臭便便。
今天,孩子們正在給小蝌蚪換水時,忽然有一只剛長出腿的蝌蚪“逃跑”了。孩子們激動地叫了起來:“蝌蚪逃跑了,快抓住它!快抓住它!”還有些孩子發出了驚喜的尖叫聲。
剛長出腿的小蝌蚪行動并不靈活,我和孩子們一起輕輕走上前去俯身蹲下,悄悄地觀察這只正在“逃跑”的小蝌蚪。
教師:“小蝌蚪走路搖搖擺擺的,大家快看它怎么了?”
幼兒1:“小蝌蚪摔跤了。”
幼兒2:“它翻了一個跟頭。”
教師:“它為什么走不穩呢?”
幼兒3:“因為它還很小。”
幼兒4:“它的胳膊沒有勁。”
教師:“你們說得都對,小蝌蚪的四肢非常軟,還不能支撐身體,所以走幾步就會摔跤。”
給小蝌蚪換完水后,有的孩子飛奔到電話旁,想要把剛才看到的情景告訴媽媽。
幼兒:“媽媽,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小蝌蚪變成青蛙了,它摔了一個跟頭!”
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隱藏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一只換水時趁機“逃跑”的小蝌蚪,引發了幼兒極大的興趣,他們交流討論,關注蝌蚪的體態與運動方式的變化。教師則及時抓住了這一教育契機展開談話活動,體現了生成活動的教育智慧,而這次飼養趣事也成為幼兒心中難忘的印記。




一天,孩子們在給小蝌蚪換水的時候,發現臺子上有一只死掉的蝌蚪,他們急忙告訴了老師。看到離開水而死掉的小蝌蚪,大家都很難受,隨之引發了話題“如果小蝌蚪再跳出去死掉怎么辦?我們用什么方法保護小蝌蚪?”接著孩子們展開了討論——
幼兒1:“用碗把它蓋住。”
教師:“用碗蓋住,沒有光和空氣怎么辦?”
幼兒2:“用紙蓋住。”
教師:“紙蓋住透光但空氣不暢通,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幼兒3:“用毛巾蓋住。”
教師:“這個方法不錯,既有光又有空氣。那還有沒有跟毛巾類似、透光且‘洞洞’更大的東西?”
孩子們開始在教室里尋找。
雖然以上這些方法都沒有成功,但是孩子們并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尋找材料,一場保護蝌蚪的行動正在進行——孩子們和小蝌蚪產生了深厚的情感,不想讓小蝌蚪再次死掉!
最后,在老師的幫助下,孩子們找到了紗網。他們用手摸一摸,軟軟的;用嘴巴對著吹一吹,有空氣流通;仰著頭看一看,可以透光——這是目前防止蝌蚪跳出來的最好材料了。
經過教師和孩子們一個多月的觀察和照顧,小蝌蚪終于變成青蛙了。
反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獲得學習和成長的經驗。一只離開水的小蝌蚪死了,讓他們產生了深深的憐憫之心,由此我們共同開啟了一場“蝌蚪保衛戰”通過搜尋工具、對比實驗,一次一次的嘗試,一次次失敗,他們不斷地體驗探究過程、發展探究能力,最終尋找到適宜的材料,成功保護了小蝌蚪。
飼養活動是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內容。在飼養的過程中,幼兒能真切地感受到動物的生長變化,感受到自身的行為與動物生長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通過飼養小蝌蚪,教師創設了一種輕松自由的活動氛圍,引發幼兒持續關注、觀察、猜想、思考、驗證,讓蝌蚪成為自己的朋友,讓飼養活動成為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能夠對小蝌蚪的成長過程進行有目的、有方法的觀察,并通過多種感官直接感知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在實際操作中親身體驗飼養小蝌蚪的樂趣,初步獲取了飼養經驗。最后,通過對小蝌蚪的觀察、模仿、照顧,幼兒體驗到了飼養小動物的樂趣,體會到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密切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