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短視頻以個性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等優勢逐漸受到老百姓,特別是年輕人的歡迎。根據調查,近年來短視頻使用者呈現持續增長趨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所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21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9.34億人,使用率90.5%。[1]目前,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形式,快速成為當今大學生的“新寵”,日益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鑒于此,筆者選取安徽省某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學生為調查樣本,旨在獲取當代大學生使用短視頻的基本情況。
本次研究網絡問卷調查平臺,以安徽省蚌埠醫學院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問卷343份,回收34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回收后,應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343名調查對象中,性別構成方面:男生144人,占總數的42%;女生199人,占總數的58%。
通過調查統計顯示,在使用方面,在被問到“您下載并持續使用短視頻 APP 的原因是什么”時,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帶來樂趣緩解壓力(95.03%),學習知識和技能(65.22%),培養興趣愛好(51.86%)。通過結果可以了解到,大學生觀看短視頻的主要目的是解壓。一方面,短視頻內容豐富、信息廣泛,設置時長靈活,長的最多幾分鐘,短的則是幾十秒,碎片化時間方便使用。另一方面,短視頻中的一些實用內容比如興趣愛好、知識技能的展示,也能夠間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
根據統計,大學生在短視頻 App 上總是使用的功能,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觀看短視頻(98.45%)、點贊短視頻(87.58%)、評論短視頻(61.8%),愿意自己創作短視頻的人僅占12.11%。由此可見,雖然短視頻平臺給用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制作短視頻的平臺,也可以通過短視頻展示自身才華,但大部分學生并不參與視頻制作,或進行商業活動,他們更多的是觀看點贊為主,從而獲取幸福感和滿足感。
通過調查顯示,約23.91%的學生每天花費的時間為0-30分鐘,約36.96%的學生每天花費30分鐘到1小時,約25.16%的學生每天花費1-2小時,約13.98%的學生每天花費的時間超過2小時。雖然,60.87%的學生能夠將每天短視頻使用時間控制在1小時內,但不排除有個別同學出現刷視頻成癮的現象。在被問到“您每次刷短視頻的感覺是什么”時,有60.56%的同學表示有時想控制,但玩起來就忘了;有34.16%的同學表示能夠自行控制好時間;有5.28%的同學表示自己很難控制。在被問到“您認為瀏覽短視頻對您的學習有影響嗎?” 表示能很好地控制使用,對學習沒影響的同學占到36%,剩下的同學反饋出現以下情況:課上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刷視頻,影響聽課效率;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學習;一刷就控制不住,影響睡眠;這一大部分同學的比例占到了64%,此種情況令人擔憂。
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無怪乎娛樂消遣類APP被同學們稱之為“電子鴉片”,吞噬時間的黑洞,一刷起來就忘記了時間,短視頻APP例如抖音、快手、西瓜等,都會根據用戶畫像,通過算法推薦原則,推送觀看者喜歡的視頻,且使用界面方便快捷,只需要手指輕輕上劃,就會快速切換另一個你感興趣的視頻。盡管我們知道這種推薦會使人陷入“信息繭房”,沉迷于“擬態環境”中,固守在自己偏好的信息和圈子里,與外界信息相對隔離,但是卻無法自拔。
針對以上這種情況。2018年,抖音APP推出時間鎖功能和內容偏好設置,用戶可以設置使用時長提醒和推薦內容強度設置,到了規定使用時間,系統會提醒用戶及時休息,并且統計出每日使用時長。但是外因要靠內因起作用,作為大學生自身必須要提高自律能力,合理規劃時間,將短視頻成為自己學習放松的工具,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
通過調查統計顯示,在被問到“您更喜歡什么內容的短視頻”時,根據喜好程度,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搞笑段子類(79.5%)、科普知識類(54.6%),生活技能類(48.5%),而選擇“國家宣傳類”僅占到22.67%,在備選的十個分類中排到了倒數第一的位置。在被問到“遇到三觀不正的視頻的時,你會如何對待”時,40%的同學會選擇滑動跳過,繼續看下一個視頻;38.82%會選擇點擊不感興趣,以減少此類視頻推薦;只有21.12%的同學選擇批判和投訴相關視頻內容。
由此可見,短視頻的“泛娛樂化”現象,也就是將所有的內容按照娛樂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使得人人都是自媒體,加之短視頻平臺監督并不嚴格,在海量信息中,不乏一些粗俗、審丑以及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頻內容。這些內容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負面影響作用。事實上,用戶群中充斥著大量的低級趣味,算法推薦以此推送的信息隱含著負面的價值取向。網絡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并不會意識到這點,而少數的反對者很有可能迫于群體壓力,轉向沉默或附和。[2]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大學生的政治立場。
通過調查統計顯示,大部分同學很少主動搜索官媒發布的短視頻,大部分同學是通過平臺推薦進行觀看的,這一部分比例占到了68.32%。雖然不是主動搜索,但是主流媒體發布的優秀短視頻還是很受大家歡迎。比如在問到“對于觀看《中國一分鐘》一類傳播主流價值的短視頻,您的感受”時,有73.29%的同學都表示深深認同國家和民族,并在現實中更加努力學習。在被問到“您有沒有看過思想觸動比較大,促使您樹立積極向上人生觀的移動短視頻”時,有53.11%的同學表示“有,偶爾看”,有38.51%的同學表示“有,經常看”。在短視頻App上關注時政公眾號的同學也比較多,其中關注公眾號數量為1~3個同學占到44.41%,關注公眾號數量為大于3個的同學占到38.82%,不關注的只占到16.77%。這說明大部分同學是關心時事,認可主流媒體所發布的內容。對于“如果利用短視頻來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您能接受嗎?”這一問題時,絕大部分同學表示可以接受,非常歡迎,占到97.21%。這一結果給予我們啟發,對于如何利用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降低其負面影響,發揮其正向引導作用,對學生開展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當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而良莠不齊的內容給社會傳播正能量帶來負面影響。首先,政府部門應當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具體的內容審核標準,加強短視頻平臺的監督和引導,依法追究發布者的相關責任,促使相關企業單位細化自身責任,凈化網絡環境。例如近幾年發布的《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2021年發布的《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通過行業協會的推動,為社會注入正能量,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其次,要構建多方合力協同的治理體系,政府部門應與短視頻平臺、高校攜手引導和塑造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積極合理運用大數據手段,引導大學生群體成為正向健康網絡風尚的主動塑造者和自發維護者。[3]例如2018年,七大博物館集體入駐抖音,合作推出“博物館抖音創意視頻大賽”,受到廣大青年人的歡迎,大家紛紛點贊肯定。既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又激發年輕人群對博物館文化的關注和熱情,這就是一種新穎創新的合作模式;第三,主流媒體公眾號應緊抓時代熱點,拉近受眾距離,推進傳統媒介形態的轉型和升級。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政務機構入駐短視頻平臺,以抖音平臺為例,截至目前,央視新聞官方賬號的粉絲為1.4億人,獲贊68.2億。人民網官方賬號粉絲為6004.9萬人,獲贊29.9億。官方抖音號所發布的短視頻接地氣、弘揚主旋律,起到了正本清流的作用,讓錯誤庸俗的東西喪失市場。
2021年8月,一位抖音用戶“風小逸”在平臺上發布了“吃個桃桃”的短視頻,因其作品矯揉造作,宣揚不良風氣,廣受網友詬病,大家紛紛舉報,該用戶的賬號很快就被抖音平臺封殺,并被抖音安全中心永久封禁,像這樣的案例并不鮮見。一些短視頻平臺,因為內部審查不力,且只追求流量而忽略內容質量,使得平臺上含有一些低俗、拜金、暴力、色情等在內的不良短視頻擴大了價值誤導和錯誤思想的滲透。對于此類內容,媒體行業必須堅決抵制,貫徹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內容監管制度。同時,積極推進網絡實名認證制度,政府和網民協同管理,共同監督,若網友發現違規行為,可以通過平臺舉報內容,一經核實,平臺將從嚴處置,通力合作下,一定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合力,使得不良短視頻無處遁形。我們已經看到相關媒體行業做出的努力:根據快手平臺2022年7月發布的《關于不良內容的處罰公告》稱,自7月以來,快手直播針對不良內容加大了懲治力度,全面整治各類“泛低俗”內容賬號達1.2萬余個。第三,用核心價值觀為技術賦能,短視頻的算法推薦功能增加了用戶粘性,弊端在于使人沉浸其中,陷入“信息繭房”。算法本身不具有價值立場,但是算法背后的“人”不能沒有道德底線,其動機和德性決定了算法的走向。如何防止用戶出現信息窄化的問題,短視頻平臺系統的技術人員乃至所有的媒體工作者,都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在“人”和算法之間找到平衡,而不是只為了流量而放棄了價值導向和人文關懷,這樣才能行之長遠。
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聚集了數量眾多的年輕一代,短視頻以其活潑、生動、易操作等特點受到了當今大學生的喜愛。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4]對于高校來說,要把握住以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占領意識形態傳播制高點,幫助廣大學生在正確的價值觀影響下健康成長成才。首先,我們不能回避,要敢于直面這一輿論戰場,打造官方品牌,推進陣地建設。筆者在抖音搜索發現,已經有百余所高校開通了抖音賬號。高校可以此為契機,進駐短視頻平臺,推送精心制作的短視頻,最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是身邊的榜樣,打造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的短視頻,讓正能量像蒲公英種子一樣四散開來;[5]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高校教師,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不斷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學習掌握新媒體技術,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多花心思打造“金課”、短視頻微課堂等,而不是一味地在講臺上刻板說教;第三,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鼓勵青年學生創作優秀的短視頻,比如發布大家關注的社會熱點和有趣的話題,激發廣大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走上講臺,例如舉辦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創作和分享。第四,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對于一些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粗俗低下的短視頻內容,必須敢于亮劍,堅決抵制,及時投訴舉報,避免不良視頻繼續蔓延,而不是手指滑動跳過,繼續觀看下一個視頻。
首先,應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指的是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媒體和海量信息,如何正確地處理、篩選、擇取以及批判辨析的能力。網絡中崇高與粗俗、真摯與虛假、正向與負向多種多樣的信息并存,大學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要做到明辨是非,遠離低俗虛假的信息,不斷提升自我的辨識能力,增進正確獲取信息的能力,使網絡成為開闊視野、提高交往和認知能力的重要工具;其次,加強自律而“不逾矩”,控制娛樂時間,如設置短視頻平臺的時間鎖功能,到了規定時間,提醒自己適當休息。還可以根據所學實際調節平臺的推送內容,比如2022年抖音新增的“內容偏好設置”功能,調節強度排序,避免單一內容的推送而陷入“信息繭房”。第三,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做低頭族。每個人的生命都是24小時,只是利用方式不同,沉浸在手機的世界里,時間往往轉瞬即逝。而放松解壓的方式有很多種,大學生要合理安排好學習和生活,積極培養健康陽光的興趣愛好。建議他們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開展體育運動,增強個人體質,也可以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