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雅西
隨著“00”后大學生步入高校,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日益突出,人際關系焦慮、抗挫折能力下降等問題日益突出。所以,在當代社會中,強化學生的生命教育是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傳統的大學教育觀念忽視了生命教育。蒙臺梭利認為教育存在的目標是使人正常發展,教育是對生命發展的所有行為。[1]雖然學校教育歷來提倡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素質教育,但是由于現實社會的原因,以及以就業為導向的實用主義思想,導致了學校教育沒有真正回到其教育的初衷。目前,我國的教育水平尚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廣大人民對教育的需要。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在實際工作中素質教育沒有得到全面貫徹。作為小學、初中、高中的延伸,大學必然要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難將其作為其基本的出發點,雖然學校教育教會了他們一些專業知識和生存之道,但是在系統的教育中,卻缺乏人文關懷、通識教育的缺位,造成了一些學生對生活的漠視等錯誤認識,面對挫折時很難理性對待,缺乏克服困難的辦法,很容易造成悲劇事件的發生。
沒有獨立設置大學的生命教育課程。與國外相比,我國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研究形式和成果都比較落后。目前,我國大學開設的“生命教育”課程其教學內容較少,多是“走過場”,很難實現生命教育的目標。目前,我國高校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還不夠健全,缺乏完整的教學資源,缺乏專業性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工作。
生命教育是一種多學科、教學難度大的教育任務,急需一支既能準確掌握生命教育特點,又熟知生命教育內容,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教師隊伍。然而,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一支屬于自己的獨立教師隊伍。大學里很少有專職的生命教育工作者,在大學里從事生命教育理論的教師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兼任。[2]另外,目前我國大學的生命教育經費還不夠充足,大多依賴于課堂講授等費用低廉的教學方式,許多學生都不愿意接受這種死板的教學方式,無法達到預期的生活教育效果。而在生活實踐中,又很難找到大學生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人是一切的起點與終點,其實質就是充分發揮人的潛力與價值,使人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所以,生命教育應始終遵循“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在生命教育的全過程中始終貫徹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其關鍵在于珍愛生命、關愛生命、發展生命。
要組織有關學科的中堅力量,組建生命教育專題研究小組,深入探討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積極吸納多領域的有益成果,不斷充實和完善生命教育基礎理論體系。同時,要把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有的放矢,真正關心大學生的學業、就業等具體問題,對大學生遇到的問題作出積極的反應,解答他們的疑問。積極為大學生提供各種有利的環境和機遇,讓他們積極投身于各種社會性的社會教育中,去體驗生命的可貴和美麗,從而培養他們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態度。
生命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單憑學校自身的能力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當前,我國的大學與社會交往和合作的程度較低,學校與學生的家庭關系也不如中小學密切,對學生的思想狀態缺乏深入了解,導致工作上的被動,為此,應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系統。
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特點和差異,充分尊重新時代“00后”大學生的特點和差異。只有真正地走近學生,才能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激發他們的生命意識,激發他們的潛力,讓他們的生命層次得到升華,讓他們的人生價值得到最大化發展。營造輕松、自由、和諧的環境,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才,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要有一批具有針對性的教師。教師團隊不僅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對教學的理念和方法也有自己的獨特的認識和領悟,由于從事各種學科教學和各種學生的日常工作,他們缺乏對生活教育的基礎理論知識,無法掌握學生的生活教育需要,無法做出正確的指導和指引,無法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活指導。因此,需要打破目前我國大學的傳統的以教師授課為主的教學方式,打造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
生命教育的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指導和引導的作用,它與人的發展目標、意義有關,具有指導意義。高校生命教育課堂在促進學生的成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很高,生命教育課堂可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生命觀。當前,我國的生命教育課程還不完整,因此,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對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地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增強學生的生命教育意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生命教育的熏陶,體會人生的不易。
生命教育課程的開設,是強化學生對生命認識和感知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模式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生活的體系,使學生能夠從系統化的角度去認識生活,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觀,樹立起高尚的生活理想。
校園文化是一種以校園為主體,以學校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高雅的校園文化能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校園氛圍,使大學生的身心得到愉悅,從而使大學生對學校、對自己的價值與歸屬感產生共鳴。通過歌唱比賽、舞動療愈、書畫攝影展覽等形式的開展,不僅可以拓寬他們的眼界,還可以滋養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精神內涵,幫助學生結交良師益友,培養他們的互助精神,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活體驗環境。
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最終環節,承擔著為我國提供優秀的教育和管理服務的重任。大學要充分認識到生命教育在大學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其生命教育的主要功能,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第一,生命教育融入到學科體系中,以生命教育為基本內容,以生命教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生命的本源和發展過程,認識生命的神奇與美麗,懂得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發展生命、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不斷追求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祖國的復興事業中,不斷地超越自我。第二,對其他學科所蘊涵的生活教育資源進行深度開發,使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有機融合。比如,在大學的語言課上,我們選擇了古代和現代的古典名著和詩歌,讓同學們在充滿激情的詩歌里,體會到生活的奔放和豐富多彩;同時,它也是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第三,加強學生的課外實訓。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既可以滋潤人的生活,又可以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又可以充分利用文學教育和文化人的特殊功能。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社團功能,把第二課堂搞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社會教育,鍛煉身體,鍛煉意志,讓他們在為社區奉獻的同時,發掘自我價值,提高自己的適應性,敢于面對生活的挫折和挑戰,形成熱愛生活、奮發進取的生活態度。第四,要培養一批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當前,教師短缺是大學生命教育實施的一個主要障礙。大學生命教育工作者的培養必須列入教師的總體計劃。一是要引入一批具有高素質的熱愛生活的專業人士;二是采取調職等方式,把有關專業的一些專業和學科相近的老師進行合并;三是加強教師的生活技能訓練。通過進修、研討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其教學質量。
高等學校必須堅持開放辦學的原則,充分發揮各種社會資源,使其成為一個健康、全面發展的整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一是要整合社會資源,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據了解,個別大學生因網絡暴力游戲而走上犯罪道路。為此,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強對校園環境的治理,努力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二是整合社會各界力量,成立生命教育學術組織、開設專題科研項目等,對生命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全面提高生命教育水平。三是要堅持開放辦學,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建設一批以生命為主題的公益性活動場所,并充分利用各種場地資源開展生命教育。
在生命教育中,家庭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是生命最初的一座學校,家長是兒童的啟蒙老師,而家庭則是塑造個性的最初場所。在學生的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學生的性格、心理和人格是否正常、健全,與其所處的家庭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仔細想想,每個“出事”的孩子都能從他的家庭背景中找出原因。可以說,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對生活的認識,造成了許多人對人生的認識不足,不知道怎樣去珍惜和完成人生的意義。然而,由于我國的大學生大都離家很遠,這就給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此,各大學必須加強對每個人的生命教育。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互聯網,建立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平臺。通過與學生父母的緊密接觸和交流,組織網上家長會,加深對孩子們的學習情況的認識。及時理解學生心理上的種種迷茫與需求,指導父母對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關心。與此同時,應加強對其身體與心理的重視,以保障其身心健康。
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和個體的發展,容易出現各種矛盾和沖突,如果不加以有效的介入,很容易陷入困境,無法自拔,對學生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為此,應加強對大學生的重視,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和心理矛盾。另外,學校每年堅持舉辦“陽光護航”心理育人季實踐活動,做好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完善心理四級預警網絡,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完善心理危機檔案,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他們持續的關注和幫助。善于利用學生干部、舍長、心理委員等輿情信息員,發現異常現象及時上報,并請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高校應充分應用以學生干部為基礎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使其及早發現并進行干預。
首先,大學生自身意識層面。在學生的思想認識上,應積極地進行生活與生命的相關知識,以增強自己的求生能力,正確看待生命,尊重生命,增強生命的自覺。在生活中,我們必須確立正確的生活方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從而在有限的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價值。
其次,大學生行動層面。從大學生的行為實踐出發,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踐來驗證其真實性,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大學生的業余時間相對充裕,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到街道、養老院做志愿者等,發揮自身的作用,幫助一些弱勢群體,提高對生活的理解,提高對生活的感激之情,提高對社會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利用業余時間,可以鍛煉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陶冶情操,學習釋放壓力的方法,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鍛煉,使自己的身體得到更好的發展。
最后,大學生同輩群體方面的影響。同齡人的影響力對大學生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在大學這樣一個相對自由、相對封閉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中,他們更多地關注于尋找同伴的精神支撐與依靠。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難題、困惑時,可以首先向同伴求助,其次是家長、教師。同齡人相互學習,相互模仿。古代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而大學生則把這種行為稱為“時尚潮流”,屬于自己的團體亞文化。總體上,同齡人群體的文化是積極、健康的,個人的思維和行為趨向于正面、樂觀;同齡人群體中存在著負面的暴力傾向,而個人的思維方式則偏向于負面的極端。所以,大學生要親良師益友,遠離小人。
總而言之,生命教育與每個新時代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要從全面培養的角度,把生命教育真正落實,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不斷豐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在民族復興的奮斗中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