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娟 董莉利
“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新時代弘揚和傳承西遷精神有利于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本文采用問卷的方式,線上面向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所有學生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372份,分析了高職學生的精神現狀和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為途徑探究提供了方向指引。
關于學生對西遷精神的認知狀況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對西遷精神的內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理解度不夠;對西遷精神具有一定的情感認同,但是共情度不高;對西遷精神具有求知性,但缺乏實踐的自覺性、奉獻性、奮斗性。
(1)愛國之情有待引導
新時代高職學生的愛國熱情表現為愛國之情高漲。當代大學生,以“00后”為代表,個性突出,關注自我感受,容易沖動,對個人情感毫不掩飾,喜歡在自媒體分享心情,情感具有不穩定狀態,來得快去得也快,缺乏以合理客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需要多加引導。
(2)強國之志有待強化
高職學生對自我定位不清晰,對職業認同度不高,畢業時常常會有不就業、慢就業的現象存在,更無從樹立立足崗位報國強國的遠大理想。他們的理論基礎差,學習能力不強,自我認可度低,很少將自己與大國工匠,精技強國聯系在一起。我們應不斷給學生強化他們的理想信念,將學生的個人行為與他人、社會、國家聯系起來,在奮斗中凸顯個人價值。
(3)報國之行有待實踐
多數學生對于愛國主義的體悟與踐行,更集中地停留在理論層面或者是表面,也就是說得多、做的不多。[1]同時實踐的認知比較片面,認為只有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而非不足一提的“小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國。學生實踐功利化,追求即時利益。“00后”把更多精力放在能在綜合素質測評有所體現的地方,造成綜合素質發展不均衡。如早讀晚自習活動開展困難;宿舍衛生臟亂差;待人接物不注重禮貌等。
(1)理論學習分層,缺乏統籌規劃
學校通過課程、黨團班課等形式經常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造成了學生覺得學習內容多,但很多情況下內容重復性開展,黨團分層管理,未能發揮黨建帶團建的作用,學校、二級學院未能統籌謀劃學習任務,有機整合,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轉化學習內容。
(2)貫徹落實單一,缺乏時代特點
學校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活動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29.09%的學生認為學校經常性地在重大節日、紀念日組織愛國活動,但缺乏持久性,已不再適用于新時代的學情。新時代的學生更喜歡沉浸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6.3%的學生表示學校經常性地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27.01%的學生表示學校經常性地開展國情民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受限于資源及龐大的學生群體,只有少部分人能參與到其中。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人人都可以在自媒體平臺發布“新聞”,傳播“新聞”。
(3)內涵建設零散,缺乏凝練升華
研究表明,學校在文化建設方面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時,會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精神。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成長的標志,良好、健康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熏陶自身心靈、塑造健康人格,促進自身發展。校園文化一般包含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2]在制度文化方面,體現在科學合理的學生手冊。物質文化方面,將愛國主義教育由課堂向課外延展,26.03%的學生認為學校經常性地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精神文化方面,創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如29.14%的學生認為學校經常性在傳統節日開展弘揚傳統文化活動。學校打造“一院一品”校園文化品牌,但是只有27.31%的學生認為學校經常性地開展專業特色活動,未能將文化內涵很好地挖掘提升,進而作為愛國主義文化育人基因。
西遷精神是思政課教學重要的寶貴資源,其反映的廣大“西遷人”的愛國情懷以及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恰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相契合。利用校本思政課實踐網絡教學平臺,搜集西遷精神線上資源,豐富線下實踐教學資源。在課堂之外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包括線上參觀西遷博物館,聆聽在線講解,讓學生直觀感受西遷精神。
主題班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同思政課堂一樣,讓西遷精神在黨、團(學)干部、班級中廣為傳承。將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分組,以小組為單位,自選西遷精神為主題,配有輔導員老師指導,并將課堂擴大至班級團學干部,發揮黨建帶團建的思想引領作用。
課程育人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使之擁有過人的本領,更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助其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推進課程思政為抓手,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西遷精神育人元素,結合課程設計、教案、PPT等,讓“西遷精神”活起來。
“西遷精神”中的基本內核是愛國奉獻,授課時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為主導,將專業溯源,同時要與現實聯系起來。以醫學專業為例,可以從病毒的構成、病毒的傳播、生命的價值、舉國的齊心、醫護的奉獻,講好“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我國目前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隨之出現的康養機構給醫學生提供了很大的就業機會,但是學生的擇業觀使然,使得醫療資源與醫護人員出現了極大的不匹配,講述西遷人的奮斗歷程,幫助學生堅定理想,腳踏實地,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
做好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將“西遷精神”融入第二課堂活動,貫穿進學生實踐全過程中,讓“西遷精神”在日常教育中傳播弘揚開來。
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將第一第二課堂相貫通,以實踐促學風。我院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一月一主題年長效活動機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學習西遷精神,領會西遷精神,堅守西遷精神,促進西遷精神,考核西遷精神,傳承西遷精神,踐行西遷精神,展示西遷精神,評選西遷精神,以推動西遷精神入腦入心為核心,豐富活動內容,著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入學教育時,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了解學校的發展變遷及太陽石精神,激發學生的愛校情。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村鎮,今昔對比,挖掘新時代西遷人的青春奉獻、建設新農村的愛國奮斗故事。
學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中鼓勵各二級學院結合專業特色,培育校園文化品牌。以護理學院為例,緊抓醫護專業學生特點,將專業文化作為重要支點,形成護士禮儀特色文化。這樣的文化氛圍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護理人才,他們在校立足專業提升技能,兼修品行,進入社會立足崗位,講奉獻服務他人。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民的年輕化,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想走進學生的心里,就要在學生活動密集的場所有發言權,有引導力。形成二級學院網站、官微、班級三級網絡陣地;開通抖音平臺;組建由團總支下設的新媒體中心,負責公眾號運營,攝影、剪輯,文字編輯;培養班級通訊員,收集班級文化建設成果,定期向學院投稿,營造共同參與共同成長的網絡氛圍,達到師生共建網絡陣地。
開設邀你共讀專欄,重溫西遷話語,致敬西遷先賢,讓學生化身主播,傳遞時代最強音;開設黨史教育專欄,話西遷黨史,傳西遷精神;開設志愿服務專欄,踐行西遷精神,爭做新西遷人;在特定時間點、重大事件中挖掘素材,做好宣傳報道。
在新媒體“互聯網+”時代中,意識形態問題不容忽視,創新育人載體,把牢內容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學生為主體,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加強理論學習,日常思政抓好貫徹落實,文化思政、網絡思政推進內涵建設,探索構建以西遷精神為主線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立足學生管理實際,創新思路,引導學生逐步從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到報國之行,傳承好西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