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根 趙亞杰
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基于勞動教育的多領域、多學科屬性,落實勞動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形成合力,“家校社”協同機制是推進勞動教育由理念走向實踐的重要抓手。
作為一所高起點、高質量的民辦小學,立格實驗校附小(原雙中實驗校附小)秉承立格實驗校(原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總校長高志文先生“人本化、規范化、創新化、現代化”教育思想,在“生態教育”辦學理念指引下,構建了生態課程體系。而附小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就是附小生態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格實驗校2003年建校就同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將勞動技術作為二級課題進行校本開發和常態實施。附小自2017年起,成立課題組,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了與勞動教育相關的生活家政、職業體驗、社區服務、種植栽培、紅領巾志愿者五類課程。2020年,附小成立了勞動教育實踐課程課題組,整合原有的五類課程,并結合校情、生情,加入了“校園服務”,構建了獨具附小生態教育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體系。
附小以“生活家政”“校園服務”“職業體驗”“生產勞動”等課題開展為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主要實施載體,實現“能自理,會服務,體職業,踐生產,愛生活”課程目標,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促進生命個體的健康成長,以多樣的形式培養能適應未來生活,能接力未來家國建設的棟梁之材。勞動課程設置涵蓋了勞動教育的三大領域,其中生活家政課程屬于生活勞動領域,校園服務和職業體驗屬于服務勞動領域,生產勞動課程屬于生產勞動領域。學校以課程為抓手,形成不同學段相互銜接、家校社相互融合的學校立體勞動教育實踐課程體系。
家校協同,保障勞動教育質量
家校協同中教師要考慮到部分家長的教育焦慮、升學壓力等,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明確家長的勞動教育責任,必要時指導家長教育孩子完成家庭勞動任務。學校通過家委會、家長會、微信推送和家長群等形式建立與家長的穩定交流,提高家長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意識,讓他們明白勞動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更是家庭與學校的融合教育平臺。比如我們開展的生活家政課程,就是家校協同的典范之一。
準備階段——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生活家政技能,如掃地拖地、整理房間、做早餐等。老師通過圖片、視頻讓學生了解此項勞動技能,再通過現場的演示講解說明,讓學生獲取初步的感知。
實踐階段——學生在家庭中進行為期8周的實踐,反復多次練習,固化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實踐予以指導,同時鼓勵孩子自覺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反思階段——在課程開展的第3周、第6周,利用每周五勞技課的時間,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實踐過程進行反思,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提升勞動技能。并在期末時,全校分年級開展生活技能大賽,以比賽的形式樹立榜樣,調動學生勞動的積極性。
同時利用“活動手冊”聯動家校評價,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完善和健全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
校社協同,豐富勞動教育資源
社會是勞動的主陣地,為了讓孩子們接觸真實的勞動,我們正在探索聯合各類公益組織、社會福利機構、社區等社會多方力量來建立一些校內外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保障不同學段的學生能參與到不同類型的生產性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去。
附小因地制宜在校內開辟種植基地——青葵園,開設了系列種植課程、組織了蔬菜義賣活動等。與此同時,邀請種植專家對學生實踐予以指導、聘請種植輔導員對學生實踐給予幫助。
首先科學老師和農業種植專家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種植的蔬菜種類,以及一些基本種植技能。在對種植形成基本認識后,帶領學生去種植基地青葵園進行勞動種植實踐。蔬菜成熟后,學生采收蔬菜、制作蔬菜介紹卡片、掌握基本銷售技巧為蔬菜義賣做準備。通過蔬菜義賣讓學生體驗工農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增強產品質量意識。同時蔬菜義賣活動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直接聯系。義賣的收入全數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勞動不僅可以創造價值,還能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從中獲得成就感。
其次,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位于雙流勝利鎮的校外種植基地——大草彎生態農場,分年級播種胡豆豌豆、挖芋頭紅薯等,讓學生在真實的田間地頭進行真實的生產勞動。
導入課上,老師會帶領學生認識農作物,包括生長習性、營養價值等,讓學生對相關農作物有所了解,激發勞動興趣。在校外基地進行實踐時,當地的農民種植輔導員對勞動實踐步驟進行講解,老師對勞動實踐過程予以關注,共同幫助學生完成勞動。勞動結束回家后,學生清洗臟衣物、烹飪收獲果實,在感受勞動艱辛的同時,收獲勞動的幸福感。之后,學校還會根據學生的自評、互評,家長、老師的他評,對在整個勞動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表彰。
除此之外,附小依托川西茶文化工作坊,開發以“魅力川西茶文化的探究和傳承”為主題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圍繞川西茶的歷史、川西茶的種類、川西茶的栽種、川西茶的制作、川西茶的品茶五個板塊,打造了陶藝、布藝、紙藝、版畫、國畫、書法等勞動教育創作基地;我們邀請各行各業的優秀勞動者為孩子們作勞動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實現勞動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共同培育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更多時代新人。
家社協同,拓寬勞動教育平臺
家社協同,體現最明顯的是我們服務性勞動中的社會服務課程,包含社區服務、職業體驗和紅領巾志愿者三類。
社區服務課程在每年暑假期間開展。社區服務的內容根據不同學段學情來制定:第一學段美化社區、參與安保。第二學段關愛老人、扶貧助困。第三學段管理社區、感悟規劃。比如,低年級的學生就會和家長共同參與美化社區,在自己所在社區或街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分揀廢物、垃圾分類、養護綠化、關愛小動物等。讓學生認識到這是我們共同的社區,是需要我們愛護與保護的地方,進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每年寒假,學校為學生安排了職業體驗課程。將由家長根據自身的職業或資源聯系實踐崗位,如廚師、工人、服務員等,讓孩子們感受不同職業應承擔起來的社會責任。每學期期中,也會安排紅領巾志愿者服務課程。學生在家長的支持、陪同下,共同前往敬老院和特教校等地,開展一系列幫扶活動。讓學生投身于關愛弱勢群體中,更好地了解到志愿活動的意義,增強社會責任感。
新時代勞動教育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的責任鏈條,壓實各主體責任,強調要以學校為主陣地,統籌協調家庭和社會各方的資源,拓寬勞動教育渠道。立格實驗校附小一直在積極建設勞動教育“家校社”協同機制,主張“家校社”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力,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關系,使各方主體相互補充,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勞動、實習實訓等勞動實踐,努力畫好勞動教育同心圓,形成齊抓共管、多方協同的勞動教育育人合力。
責任編輯:鄧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