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學儒
烙畫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需要代代傳承。我們運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將美術、道德與法治、語文、信息技術、綜合實踐、勞動等學科圍繞同一個課程主題整合在一起,選出100位做出杰出貢獻的英雄人物,讓學生用烙畫形式展現他們的形象和精神風貌,挖掘非遺烙畫藝術的育人內涵,欣賞中國傳統烙畫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審美趣味,豐富學生審美體驗,從“以美啟智、以美育德、以美促勞、以美健體”逐漸走向“五育融合”。
我們選取五、六年級學生作為“項目式學習的非遺烙畫整合課程”實施主體。因為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美術素養功底和信息技術能力,也通過課本、讀物、網絡等各種渠道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偉大成就及部分英雄人物,對這些英雄人物不但有了一定的認識,還產生了一定的情感。基于學校“愉快教育”的辦學理念,五、六年級烙畫社團的孩子挑選自己認識最深刻的、最有感情的英雄人物,以烙畫的形式創作出來,在烙畫展中解說給大家聽。在創作、解說的過程中,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英雄人物的認識和情感,提升美術素養,陶冶審美情操,還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汲取精神營養。
實施過程
采用項目式學習實施方式。孩子們帶著“烙繪百年黨史英雄人物”這個驅動性問題去學習,教學和實際的生活深度關聯。一開始,學生就非常清晰自己的目標。各個學科老師在制定目標后,向學生提供必要的輔助,學生要自己思考如何完成目標,需要哪些資源輔助,怎么才能得到具體的幫助。該整合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溝通能力、創新和批判思維能力等。一些具體的知識會過期,但是能力和技能這些核心素質,是永不過期的。
五階段實施步驟。一是具體項目選擇,信息技術課搜索黨史英雄人物;二是擬訂研究計劃,道法課學習黨史英雄人物,確定自己喜歡、崇拜、了解的英雄人物;三是開展烙繪活動,美術課學生先素描畫下英雄人物的輪廓形象,再用電烙筆烙出英雄人物形象;四是形成烙畫作品,不斷完善,把自己對英雄人物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再進行裝裱;五是匯報成果,在烙畫作品展上向觀眾解說自己作品的創作過程及體會感想,語文課述說自己創作的過程、感想、收獲,形成作文。
各學科實施步驟。光靠每周1—2節美術課很難完成非遺烙畫整合課程,只有將美術、道法、信息技術、班會、綜合實踐、語文等學科的課時充分整合起來,各個學科教師及時有效地進行專業指導,孩子們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圍繞這一黨史英雄人物烙繪任務,自主組建合作小組,利用課內+課外時間,校內+校外資源,完成這一項整合課程。
該整合課程以美育為主,但孩子們的信息素養、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等都得到了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同等重視,各有特色,重在均衡。比如信息技術學科,學生利用網絡搜索近百年來為中華民族作出杰出貢獻的英雄人物以及他們的事跡;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利用道德與法治課讓學生了解百年黨史的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結合美術學科,利用美術課學生用素描的形式畫出最熟悉、最了解的百年黨史英雄人物,素描畫好人物形象后再烙繪,深加工,不斷完善,將自己對人物的情感融進去,烙出來;結合語文學科,把烙繪黨史英雄人物的經過以及體會寫出來。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非遺烙畫整合課程評價是采用過程評價、作品評價,展示評價的形式。學生創作過程中老師指導、點評,學生在不斷修改中提升;烙畫作品完成后在校園顯著位置布展,家長、老師、同學、嘉賓一邊觀展一邊評價。
學生小辰說:“烙畫的工序很多,需要一步步深入。我選擇了一塊淺色平整的木板,先用鉛筆起線稿,再用烙筆控制筆尖的溫度,時深時淺,時重時輕,在木板上一點一滴地烙出一條條溫潤的線條。烙畫的過程中,需要時刻注意和把控筆尖的溫度,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
學生小源說:“初進社團,我對烙畫一無所知,對烙畫工具的使用也摸不著頭腦,在老師的精心教導下,我對烙畫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烙畫的技術也變得越來越嫻熟。我選擇的是抗日英雄楊靖宇烈士的肖像創作。在創作中,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畫面關系的處理以及多種技法如何融合在一起等。但是通過老師的耐心指導,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隨著創作的進行,革命先烈的音容笑貌和英雄事跡不停在我腦海中呈現。我深刻體會到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學生小茜烙出的作品是心中的英雄袁隆平爺爺。這幅烙畫像,花了她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如今這幅作品留在學校的展覽長廊里。小茜說:“我把袁爺爺的畫像烙在了畫板上,也烙在了我心里,希望烙畫一絲不茍的精神文化和袁爺爺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存在我們心間。”
學生的整個創作過程給他們創造了一個空間,“大膽創意,美術語言,烙畫表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勵學生在探究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和精神品質的具體情境中,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課程的價值所在
體驗式發展德育教育。學校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國家課程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特色課程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社團課程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課程體驗傳統文化教育,跨學科課程深化傳統文化教育。烙畫,深刻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美的認知,讓學生在學習文化遺產知識的同時,掌握文化傳承技能,讓愛國情感和家國情懷在每位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六年級學生小馨表示:“在烙畫社團,我們學習了烙畫的歷史起源,努力掌握烙畫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技藝,激發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沉浸式發展勞動教育。烙畫以鐵為筆,以木為紙,以火為墨,通過炭化原理形成的烙印進行繪畫創作。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學、動手練習,實踐“沉浸式”勞動教育。五年級學生小孜說:“烙畫的烙制過程需要全神貫注。通過學烙畫,我學到了怎么把心靜下來,一心一意,專心于某件事物。”
多元化發展美育教育。烙畫創作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學校以烙畫整合課程作為切入點,多元化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讓學生在烙畫中受到美育教育。
探究式發展智力教育。學校積極探索通過烙畫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在烙畫學習中,我們要求學生網上學習、自主學習相關黨史知識,英雄人物事跡,體會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情感,并在自己的創作中表現出來。
學校以烙畫為抓手,撬動學生五育并舉,實現了德育與美育、勞動教育、智育等相融合的格局。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非遺烙畫整合課程不但提升了學生的美術素養、烙畫技巧、審美能力,還強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更加印象深刻。
課程整合是“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徑。在“雙減”背景下,我們要提高教師課程整合的能力,提升五育融合的實效。學校將進一步完善育人機制,挖掘非遺烙畫藝術的育人內涵,就烙畫如何培育學生高尚情懷、塑造人格、磨煉意志、提升文化素養、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審美能力等育人功能方面進一步探索,不斷推進烙畫項目向前發展,把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到每個碧波學子的心中,讓更多的學生通過烙畫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五育融合。
責任編輯: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