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敏 霍磊



前擲實心球能有效發展學生上肢力量和協調性,是落實體育核心素養、培養“運動能力”的載體。在前擲實心球過程中,最后的揮臂鞭打用力是投擲動作的關鍵一環,此環節中易出現“沒有鞭打動作”“用力鞭打意識不強”“鞭打用力不夠”等問題;教學中如果只用“遠度分值”判斷強化“最后鞭打用力動作”是否有效,會導致學生只關注“得分多少”,是以“結果導向”興趣點,而忽略了運動過程中能力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被弱化,不利于“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等理念的落實。
為有效解決實心球前擲最后鞭打用力的關鍵問題,筆者在實心球教學過程中從信息加工(知覺—動作)模型出發,兼顧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利用“聲響”外化運動技術,讓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為優化成績、發展運動能力奠定基礎。
一、研析關鍵 感覺刺激
“最后用力鞭打動作”屬于身體“暗默知”的范疇,教師在教學中很難將“鞭打動作”的運動經驗形象“翻譯”成學生的運動感知覺,所以此過程必須由學生“切身體驗”才能掌握[1]。換言之,課堂實踐中學生必須依托各自形成的運動經驗,才能逐漸形成新的運動感知覺,最終發展了投擲遠度的能力。而根據信息加工(知覺—動作)模型可知,人們基于內外環境信息進行感知和采取行動的方式,是理解動作發展和行為的基礎之一,外界的感覺信息輸入越多,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越明顯,動作輸出反映越強烈。其中外界感覺信息,如光線、聲音、觸摸等,是非常重要的感覺輸入,并伴隨著大腦指揮各系統協同完成動作整個過程,此過程既是運動技術過程外顯化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動作發展的過程導向。
由此,在“最后用力鞭打”動作執行過程中通過視覺、聽覺等感知覺信息反饋進行動作控制和調節的“外顯過程化”,有利于學生在不同的練習方式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運動經驗,最終使投擲遠度的能力得到發展。
二、巧妙感知? 技術外顯
“動作控制的實現主要依賴人體的感覺系統,來自感受器傳入的信息對人體的運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新動作學習階段尤為明顯”[2]。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小學階段已有實心球的學習經驗,由于知識積累較少,運動經驗尚淺,對投擲動作運動認知較為薄弱,因此,在七年級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積極調動身體的感知,讓眼睛、耳朵、肌肉等器官獲取更多的感覺信息,在動作執行過程中利用不同感覺信息的“反饋”進行有效的動作控制和調節,以便更好地發展投擲運動能力。
筆者在實心球教學過程中從信息加工(知覺—動作)模型出發,兼顧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利用“聲響”外化運動技術學習,讓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為最優成績奠定基礎。
1.課件“聲效”直觀發力
從實踐來看,在投擲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對投擲動作的技術整體感知,形成完整的技術概念,明白“鞭打用力”的原理,才能在后面的學練中讓“用力鞭打”意識增強。筆者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通過信息化教學幫助學生對該動作直觀地學習,讓學生明白在運動能力維度不同階段“鞭打用力”的有效方法。
在學生學練初期,教師收集優質的實心球投擲視頻素材,在電腦端對視頻素材進行編輯處理,通過標紅投擲路線、增加特定聲音、配合夸張音效等方法,利用多媒體音頻與視頻結合,形成課件,將鞭打技術的關鍵點外顯為形象的可觀察的“聲效”信息,借助平板電腦(手機)或戶外操場大屏幕播放,讓學生明晰實心球投擲在最后用力運動軌跡路線上的發力點和時機。如,實心球“最后出手”時,教師在動作視頻中配以爆炸聲和爆炸圖標(圖1)。
在學生學練糾錯階段,教師或同伴利用平板電腦(手機)拍攝學生練習動作,讓待糾錯的學生對照視頻中自己的練習視頻“發聲”,說一說自己練習動作待提高的地方,如觀察確定練習過程是否做出“鞭打用力”動作,再說出在練習過程中肢體空間位置有沒有正確有效地發力,最后帶著待解決的問題再次觀看平板電腦(手機)或大屏幕的課件視頻,以此提高學生的運動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優化技術的能力等。
在學生學練提高階段,通過多媒體畫面與音效視聽結合(練習中伴隨發力的音效和出手軌跡的畫面),創設投擲練習情境(圖2),刺激學生上下肢連貫用力,把握揮臂撥球發力的節奏和迅速用力的時機,同時結合實心球落地不同分值進行評價,以此培養練習中身體控制和反饋的能力。
2.出手“呼聲”強化發力
在武術等項目的習練過程中,一招一式間會有不同發聲,目的是讓練習者的聲、氣、力合為一體,刺激神經興奮,調動部分肌肉,便于更好地發力。在前擲實心球過程中,常遇到學生動作有氣無力“軟綿綿”的現象,究其原因,很多是因為沒有用到腰腹的力量。而且初中生剛進入青春期,很多學生羞于表達,不像小學課堂那么活躍,上課氣氛稍顯沉悶,這樣的場面不利于最大力投實心球的發揮。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同時為解決最大力量發力問題,在課前設置了“哈哈”呼號互動,組織學生雙腳前后開立,雙手摸腹部,后仰深吸一口氣,眼看前上方,蹬地收腹前擺,短促有力地發出“哈”聲,目的是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讓學生體會“聲、氣、力合為一體”的氣息助力方法。在課中學生在投擲實心球時,要求學生持球預擺后仰時深吸一口氣,在快速揮臂鞭打至最高點時發出“哈”聲,促使學生用最大力氣將實心球擲出。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提高學生專注力,營造練習氛圍,讓學生愉快地參與其中,樹立自信心;二是“哈”聲的發出能促使聽覺系統接收信息,給予腦部中樞神經即時“目標信號”,促使運動神經沖動、肢體速度加快、力量加強。
在課堂實踐過程中,筆者還組織學生嘗試無聲與有聲投擲遠度的對比,找出更適合自己的投擲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其他運動中是否也可以運用“呼”聲增強運動效果,以此培養學生思考意識和遷移運用的習慣;在小組合作中,可以在一名學生練習時,另一名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在旁邊采用“哈”聲助力指導,既能夠給予練習者快速出手的信號提醒,把幫助者的“切身體驗”傳遞給練習者,也能進一步強化幫助者對運動認知的理解。
3.器材“聲響”優化發力
在日常實心球教學中,教師常常結合投擲技術特征和彈力帶阻力變化特點,采用拉固定在高處的彈力帶進行抗阻練習,以規范學生“背弓”和最后用力鞭打等動作技術。在練習過程中,有些學生因不清楚彈力帶工作原理,誤以為用力越大效果越好,出現用蠻力拉拽彈力帶而導致上肢生硬僵直、揮臂鞭打效果不明顯的現象;還有的學生把握不住彈力帶的“松緊回縮”節奏,出現了動作消極被動、銜接不流暢、揮臂速度慢等現象。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對彈力帶進行加工,在學生手握彈力帶的后方懸掛小鈴鐺,并用膠帶固定防止小鈴鐺脫落。改造后,學生在用力牽引彈力帶過程中,彈力帶從快速牽拉到突然制動,小鈴鐺在頓挫震動下發出聲響,讓學生對最后用力鞭打過程中“積極主動加速、發力,增加出手速度”的要領能夠在聽覺上判斷,以此反映出手速度,同時激發全員參與的熱情。
練習過程中,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手持實心球揮臂的感覺,可用網兜包裹實心球與帶響鈴的彈力帶結合并固定(圖3),這樣學生可以在固定持球手型的情況下練習快速揮臂的動作。練習過程中,網兜中的實心球可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變換不同的重量,以適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也可把網兜中的實心球由輕到重逐步加大重量,通過重量的漸進遞增不斷優化學生揮臂鞭打動作,提高上肢末端鞭打速度及制動意識,增強各環節間連貫性,提升學練效果。
“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可簡單理解為通過眼睛去看、耳朵去聽就可做出判斷……”[3]。從信息加工(知覺—動作)模型出發,把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最后用力階段揮臂鞭打技術進行外化,設計直觀的學練,讓學生在學練過程中悟理,在可察覺的聲響中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運用技術,發揮最大力量,在不斷積累的運動經驗和認知中提升運動能力。
參考文獻:
[1]賈齊.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方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8-59.
[2]王樹明.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87.
[3]王水泉.從“運動能力”到“運動認知能力”[J].中國學校體育,2022,4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