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針對一些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單一技術重復教學、比賽情境創設不真實等問題,如何實現“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讓學生真正掌握1~2項運動技能,是廣大體育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踐行課程標準理念,結合本期“草根爭鳴”欄目研討主題,探討如何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實施,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一、完善動作組合,提升學練賽水平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要指導學生學會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鞏固和運用所學運動知識與技能,參與形式多樣的展示或比賽。如何在學、練、賽的不同階段設計適合的技術組合,是教師引導學生達成學業要求的重要途徑。
廣東鐘鑫魁以“足球:腳背正面運球”為例,以學習單腳直線運球,到練習前后和橫向移動控球,再到小組比賽“變向運球比快”等多個動作組合,提高了學生的人球結合能力,整堂課采用小組合作練習、集體研討、競賽等方式,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對比賽的閱讀能力。陜西師英果指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習階段首先要理解動作技術的基本概念,如籃球教學中投籃、傳球等基本動作;其次,練習時需要分析每個動作技術的難易程度,應該從簡單易學的動作開始,逐步過渡到難度較大的動作,如從原地運球到行進間運球再到高低、變向運球等;最后,開始設計動作技術組合練習,并嘗試在比賽中運用。山東韓曾鋒在“足球射門”課例中采用倒推法,探究總結出比賽中更多出現的是有防守下的動態射門,從而引導學生先學習掌握移動射門,再通過不同的運球結合射門動作,逐漸過渡到有防守的射門技術,最終實現學習目標。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設計動作技術組合應從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礎動作的掌握開始,循序漸進地提升動作組合的難度,然后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設計不同的動作組合形式,采用集體合作、游戲競賽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引導學生將所學動作組合運用到實際比賽中。同時也可以從“賽”出發到“學、練”,提升學練的實效性。總的來說,設計有效的動作技術組合是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練習和比賽的關鍵,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嘗試,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運動技能。
二、合理創設運動情境,豐富學練賽內容
在《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到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練,需要創設多種復雜的運動情境,根據學習目標、教學進度等引導學生在對抗練習、體育展示或比賽等真實、復雜的運動情境中獲得豐富的運動體驗和認知,提高技戰術水平和體能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品德。
新疆張朝明以七年級“籃球運傳球”教學中用小飛虎隊保家衛國的故事設置了愛國主義情境,根據“學、練、賽”教學過程,設置了“招募”——集合整隊布置本堂課的任務;“訓練”——教師講解示范動作要領,學生分組學練;“考核”——教師檢測學生的練習成果;“出征”——分組比賽將所學動作運用到賽場上的4個環節,形成了學會、勤練、常賽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籃球運球的動作技術。山東張衍瑩提到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可以創設豐富的情境讓學生“觸景生情”,如,在跑跳的綜合體能練習時,設置“戰場情境”,將體操墊、標志盤等視為“陷阱”和“機關”,把沙包當作“炮彈”,球門當作敵人的大本營,讓學生在快速奔跑中完成跳躍、投擲等動作,最后比賽看哪個小組速度最快。學生在這種“戰斗”的情境下,提高了學練興趣,提升了體能。山東懷欣談到通過電教設備創設情境,將學生所學知識技能變得生動形象。如,“前滾翻”教學時,利用平板電腦讓學生觀看奧運會自由體操比賽視頻,奧運健兒的精彩比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告訴學生滾翻是墊上運動的基本動作之一,然后再讓學生觀看前滾翻的分解動作視頻,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練、賽。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創設復雜的教學情境應先定義運動情境,將體育教學目標根據學情、教材、場地資源融合外化為學生需要跳一跳就能接受的運動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既能直觀、形象地把握知識與技能,又能感受到積極幸福的情緒氣氛。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教材重難點,合理利用場地器材設施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以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此外,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圖片視頻等創設情境,將抽象的動作講解形象化,同時對學生進行體育品德的培養。
三、巧設問題鏈,探究學練賽策略
問題鏈教學是問題驅動教學的典型方式,是指教師在研究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事先設計一系列問題,然后將這些問題按照需要的順序聯系起來構成一條或幾條問題鏈,課堂教學要通過解決這些問題而逐層深入教學內容,直到實現學習目標。如何設計問題鏈,研討中教師結合教育教學實踐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分享。
江蘇張小梅認為設計問題鏈要考慮學情,小學課堂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浙江王玲以“舞彩帶龍”為例,談到設計問題鏈要考慮以下三方面:第一,設計的問題學生可以得出結論,在實際教學中,設計并提醒學生“當龍頭到達哪個位置的時候可以開始起動跳躍”。學生2人1組相互配合、提醒,得出龍頭自上而下剛過身體時跳躍的答案。第二,問題的提出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要太復雜的描述。在舞龍時有上8和下8,當教師只做示范不講解的時候,學生舞出來的基本上都是下8,此時教師就要提出問題:兩種舞龍的方式,龍頭的運行軌跡是怎么樣的,學生分組練習,并且記錄。第三,通過一個個問題,形成問題鏈,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掌握技能。如上所述的會上8下8、會穿越,但是教學目標是掌握舞彩帶龍的技能,是整套具有觀賞性的運動項目,所以要通過問題設計把這些單個的技能完整地展示出來。此時可以提出問題,動作之間怎么樣才能做到無縫連接?讓學生分組討論。山東喬守宇在“跳繩”一課中,通過3個問題(握繩、上肢動作、下肢動作)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輕松、簡單地掌握跳繩的技巧。安徽范莉莉在“前滾翻”大單元教學中,從問題“如何做到團身緊與滾成直線”到“怎樣才能前滾翻成蹲立”再到“如何運用前滾翻技術”,在問題鏈的驅動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反饋,以能力發展為主線,建構有機關聯的問題鏈,逐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鏈應以學生為本,聚焦核心素養。問題鏈的設計應是連續、遞進、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教學設計;應與運動項目的特點和教學環節有關;應立足于單元教學的視角,與學生當前認知水平相符合,更符合教學進程的需求,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一體化教學策略的初心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一脈相承,都指向“全人”的發展,即超越知識與技能,聚焦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從學習角度看,學是基礎,練是提高,賽是運用,進一步說,學中有練,練中有學,賽中既有練又有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運用問題鏈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技術動作,最后不斷完善動作組合,提高比賽中的水平。教師應該將“學、練、賽”三者有機關聯起來,并做到真正激活和解放學生,這樣體育課堂將會充滿活力、生命力、挑戰力,進而通過整體學習和整體的知識與技能去涵養整體的人,將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李煥榮(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舜華學校,2500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