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葉青 陳影
(1.廣西民族大學商學院;2.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2019 年底,COVID-19 來勢洶洶,迅速蔓延至全國,對人民的生活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公共圖書館作為一個公益性機構,在這場全民參與的防疫戰場,要充分履行其責任和義務。如何在線下服務暫停的情況下,滿足讀者閱讀需求,是對國內各個公共圖書館應急反應的考驗,可以有效地檢驗圖書館危機防控和管理意識。
考慮到CNKI 數據庫的權威性,擁有最為豐富、核心的文獻資源的數據庫之一,該數據庫能夠清楚體現出公共圖書館應急服務研究的相關情況,故該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CNKI。該文通過高級檢索,以主題為“圖書館”AND“疫情”AND“應急服務”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范圍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共檢索到174篇文獻。因北大核心、SCI和EI來源期刊一般反映某領域的主要期刊,質量比較高,故該文在檢索時選擇以上3 種來源期刊進行高級檢索,發現符合該文需要的核心文獻共39篇進行分析。
采用文獻計量法對疫情下國內公共圖書館應急服務相關文獻的發表量、作者和文獻來源情況進行分析。
由圖1 可以看出,2020—2022 年發文量總體呈下降趨勢,相關文獻在2020 年度發文量有30 篇,2021 年8 篇,2022 年目前只有1 篇。因疫情是在2019 年底爆發,故2020年以前并未有相關文獻發表。

圖1 2020—2022年疫情下圖書館的應急服務文獻發文趨勢圖
2019年疫情初爆發,作為最新最熱最受關注的公共突發衛生事件,研究人員對于新的社會問題有很大的研究興趣,該研究領域受到很大重視,2020 年發刊量最高,也展示了該研究領域的學術水平和進度。到2022 年,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進入后疫情時期,學者們對該領域的研究熱度下降,但目前新冠疫情并沒有完全消失,可以繼續深入研究,為日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好預防。
從表1 數據可以看出,有關疫情下圖書館應急服務研究發文量最高的作者是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蔡迎春、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王景文、鄭州航院的郭亞軍副教授和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研究生楊志順,4位作者都發表了2篇核心文獻。這幾位都是長期從事圖書館領域教育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圖書館領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此外,南開大學柯平(1 篇)、中國醫科大學劉春麗(1 篇)、福州大學劉敏榕(1篇)、華中師范大學李玉海(1篇)等人也是研究疫情下圖書館應急服務的主力軍。

表1 主要作者核心期刊發文量統計表
表2 是該領域的相關文獻期刊發文量統計圖,經分析整理發現,39篇圖書館應急服務文獻發布在10種期刊中,具體如表2所示。載文量最高的是《圖書情報工作與研究》,載文14篇,約占文獻總數的36%。其次是《圖書情報工作》,載文10 篇,其約占文獻總數的26%。《大學圖書館學報》4 篇、《圖書館學研究》載文3篇、《圖書館雜志》載文3 篇、《國家圖書館學刊》載文3篇等。可以看出有關圖書館應急服務研究的相關文獻發布主要集中在圖書館領域,專業性較強,與該次研究的主題也比較契合,故認為對于圖書館應急服務的研究所參考的文獻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表2 期刊發文量分布統計圖
表3 是2020—2022 年發文量前10 的研究機構分布情況,發文量較多的機構是東北師范大學、天津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華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發文量兩篇。目前,就開展圖書館應急服務研究的機構來看,包括浙江樹人大學、重工北京市委黨校、天津師范大學等在內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構成了圖書館應急服務研究的主陣地。

表3 2020—2022年核心期刊數據庫圖書館應急服務研究文獻機構分布圖
通過對檢索到的39 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者們對圖書館應急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影響、完善公共圖書館應急服務的必要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應急服務的具體實踐內容這3個方面。
王斐[1]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可通過人與人直接傳播,危險性極強,大部分圖書館選擇閉館減少危害,到館紙質閱讀和網絡電子閱讀各有利弊,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讀者的積極性;閉館使得講座、展覽等文化活動不能通過線下的方式開展,不利于場館發揮傳播信息的職能;此外,對從事圖書館工作的人員專業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李永潔等人[2]梳理了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圖書館在信息服務方面面臨的挑戰,包括民眾信息資源不對稱所產生的信息輿情、在突發公共衛生時間下被賦予的新職能等。國內大多數圖書館在疫情期間采用暫停一切線下服務的措施,圖書館因其服務功能和定位的特性,對其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3]。辛悅[4]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圖書館的危機影響進行評估,通過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析,反映出圖書館危機管理的必要性。
陸妍[5]對圖書館應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必要性進行闡述,公共圖書館公共物品轉手次數多,人流量大,空氣流通不暢,比較密閉的空間更應加強突發事件的危機處理。樊會霞等人[6]對31所省級公共圖書館進行網絡調查,明確公共圖書館可以利用其專業的人才等優勢,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出應對措施,做好輿情正確引導服務,為防控疫情做出貢獻。許建業[7]認為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圖書館有著社會責任和義務去開展應急服務,及時響應,也是圖書館獲得更多社會支持和關注的機會。王麗艷[8]針對應急信息服務對31所省級公共圖書館展開研究,指出應急信息服務時間受疫情的時間、災害程度情況緊密聯系。余望枝等人[9]認為在疫情環境下滿足民眾對圖書館優質閱讀資源、在線學習教育、文化生活服務、信息素養提升的需要,和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這些行為對今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圖書館的有效應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曹海霞[10]認為公共圖書館是有著提升人民群眾信息素質,以及科普傳播知識作用的機構,在防疫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擔相應責任和義務是義不容辭的,過濾虛假信息,甄別有效信息。徐晨琛[11]應急信息服務是貫穿于突發公共事件始終的整個過程,自身具有獨特性。周雅琦等人[12]認為圖書館機構主動參與“全民戰役”虛假信息治理的主要標志是,積極有效的識別出虛假信息。蔡曉玲[13]分析了圖書館在應急服務方面,構建一體化應急參考咨詢服務的必要性。
賴璨等人[14]將圖書館的應急服務過程看作是一個閉環,分為3個階段,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并從4個方面詳細研究了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圖書館應急信息服務機制的內容。陳媛媛[15]總結了武漢、湖南、福建等省市的少年兒童圖書館都有開展線上的供少年兒童閱讀的疫情專題和活動,來科普青少年兒童的衛生意識和防護意識,疏導青少年兒童面對疫情的恐慌。范楠楠等人[16]也將圖書館在面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服務分為3個階段。并認為首要的預防階段主要措施是閉館,可以直接地避免因人員密集發生交叉感染的風險。李茜[17]對首都、天津、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國內31家省級公共圖書館進行研究,通過統計閉館前和閉館后對疫情的應對措施,根據數據看出該31家省級公共圖書館面對疫情沒有絲毫懈怠,積極開展線下線下服務。孟亮[18]對天津市不同級別的15 家公共圖書館進行網絡調研,發現15家公共圖書館都能反應迅速及時閉館,并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與疫情防控和本館有關的信息、相關媒體報道等,能夠盡可能地做出應急防控反應。何兆冠[19],郭欣萍等人[20]分別以江門市、太原市的圖書館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兩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具體實踐,發揮公共圖書館的專業價值,為全國防控肺炎疫情助力。冉蔚然等人[21]對27所公共圖書館進行網絡調研,總結出27所公共圖書館均高度重視肺炎疫情,做到了緊急閉館、應急管理和讀者服務三方面。茆意宏[22]主要研究了全國人民群眾居家隔離抗疫情期間圖書館的在線閱讀服務,外出受到限制,大部分圖書館的重心轉移到線上服務,總結出各種閱讀服務平臺的線上服務總量和增長率,都取得了顯著效果。陳晨等人[23]表明北京市委黨校圖書館采取了一種新型的危機情況工作模式遠程協同合作模式,開設了相關領導足跡專題等應急服務。郭亞軍等人[24]挑選127家省級、市級公共圖書館為研究對象,認為公共圖書館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的社交媒體利用率是高于網站的。
因此,可以看出,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眾志成城,為了在抗疫期間不間斷向讀者提供服務,提供有效信息,通過方便快捷的互聯網線上平臺,發布疫情相關信息,幫助廣大民眾不信謠不傳謠,正確認識新冠肺炎疫情。此外,多數公共圖書館積極開展應急信息、應急安全、應急資源、應急活動等服務。
國內公共圖書館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危機,表現出了頑強的意志力,積極采取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有效成績,當然也有一些尚需完善的不足之處。各館在提升應急措施和管理預案時,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控結合原則,各館應樹立“防患于未然”的憂患意識,做好應急服務體系建設,以更科學、更專業的服務,盡最大努力將未知的突發事件的破壞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