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冰妮
摘要:文章分析高校科技類社團開展勞動教育的現狀,以及高校科技類社團開展課后服務的價值,并從建立健全頂層設計、鞏固強化過程實施、合力構建支持體系三個方面著手,提出基于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科技類社團的課后服務路徑,以期讓高校科技類社團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大發揮,為提高課后服務質量賦以新動能。
關鍵詞:勞動教育;高校科技類社團;課后服務
一、高校科技類社團勞動教育的現狀
(一)課程結構設置平庸化
第一,頂層設計淺表化。在高校科技類社團(以下簡稱社團)實際運行過程中,社團負責人員往往熱衷于追捧“短、平、快、熱”的“頭條”效應,學生知識儲備與管理經驗有限,難以匹配社團建設管理的實際需求,致使大部分勞動教育活動周期性不長、可持續發展性較差,難以有序推進高校社團活動的開展。第二,育人內容單一化。社團發展總體囿于第二課堂空間,育人內容往往集中于講授勞動專業知識、宣傳勞動模范事跡,標準化培養傾向過強,差異化不明顯。
(二)勞動價值取向去崇高化
第一,道德取向庸俗化。受社會盛行的逐利性價值取向,部分學生在樹立勞動精神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疲軟松動,僅僅將社團活動視為獲得第二課堂學分、積累個人履歷、評優評獎爭先等既定目標的必經過程。第二,運行治理留痕化。社團的組織模式受高校行政化管理影響,在各個治理主體中,社團僅僅充當指令執行者的角色,本應作為滿足學生社交需求、結群需求、發展需求的服務功能逐漸異位。
(三)資源供給配置單一化
第一,專業資源供給面臨短缺。社團以跨學科融合創新的方式構建了更具彈性、更顯動態的勞育空間。然而,部分社團教師的指導局限于建設管理層面,將安全穩定置于考量社團運行的優先級,對創造性開展勞育活動、保障社團發展的持續動力的關注度不高。第二,人工智能教育的困局。在社團活動中過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容易導致認知思維趨于表面化,極大地削弱了本應從勞動活動中獲取的積極體驗。
二、高校科技類社團開展課后服務的價值
(一)勞動價值取向符合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的邏輯理路
高校勞動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品德,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社團是開展勞動教育的新場域,通過合理引用中華民族傳統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檢驗和掌握真理,激發學生對勞動產生由衷的尊重與熱忱。
從文化傳承維度來看,社團活動弘揚的勞動精神與課后服務中的志愿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互通性,兩者都與倡導“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脈相承、同源同流。從價值取向維度來看,社團在勞動教育方面重點圍繞端正勞動態度、學習基本技能等與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勞動形式展開,常規性的場地清理、設備維護、物資管理,往往是學生勞動素養累積與分化的關鍵,有益于糾正部分學生存在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的錯誤觀念,頓悟勞動幸福的內涵。
(二)課程結構設置符合生產勞動教育的價值歸路
生產勞動教育是形成勞動育人合力的三個維度之一,勞動者在生產實踐中錘煉本領,在勞動過程中修正價值取向,逐步由學習成長性實踐向勞動創造性實踐轉換。從微觀層面來看,第二課堂成績單作為第一課堂實踐教學部分的自然延伸,是社團履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職責的重要紐帶。高校通過為社團嵌入勞動知識技能傳授、勞動情感態度培育等人文教育因素,引導社團成員在實踐過程中厘清課堂所學與物質利益的辯證關系,這點與課后服務所倡導的在“實踐檢驗真理”的基礎上實現“以勞增智”的最終目標不謀而合。從宏觀層面來看,高校依托校企合作、項目化實踐教學等平臺,立足頂層設計將社會力量引入社團活動,能在工廠、實驗室、研究所等勞動教育的新場域,嵌入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的應用培養,賦予勞動標尺更多元化的衡量方式,為課后服務的提質、減負、增效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資源供給配置符合服務性勞動教育的實踐
社團應主動打破把勞動留在課堂教學的“靜態教育”模式,以社會需求調查所反映的現實問題為驅動,把課堂所學運用到解決社會問題與服務社會的層面。從校內資源結構供給方面,高校應著力推進社團的環境建設,從宏觀調控和微觀投入兩個方面,對經費、場地、人員等方面給予社團更為自主的運行空間和使用權限,為社團發揮人力資源與智力優勢提供物質場域。
高校可以考慮為社團提供更充足的專業建設經費,為社團日常服務性勞動教育提供穩定的參與機制,通過班隊會課、第二課堂、益智課程等豐富的課后服務形式,推動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進程。從社會支持網絡供給方面來看,政府和第三方社會機構為社團接觸、認知、融入社會搭建了橋梁,依托進工廠、進實驗室、進場館等多元應用場景的培育嵌入,破解社團發展需求迫切遞增與現實供給不相匹配的困境,引導學生調研生產勞動現狀、提高生產服務水平,實現高校“五育并舉”實踐和社會人才需要的有機結合。
三、高校科技類社團的課后服務路徑
高質量課后服務體系的有序運行需要多元主體協同服務,將社團納入協同服務主體有益于改善課后服務責任主體模糊、資源供給匱乏等困境。本研究擬以搭建社團課后服務育人體系為著力點,從建立健全頂層設計、鞏固強化過程實施、合力構建支持體系三個方面著手,發揮勞動文化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塑造人的引領作用,多角度、多層次、多元化提高課后服務質量。
(一)培育鏈條首端,建立健全社團課后服務育人體系的頂層設計
第一,規范制度建設。課后服務從屬于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其公共服務屬性引導課后服務科學化、規范化建設,離不開指導性、可操作性的明確規定。社團應構建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課后服務教育活動激勵評估指標,將課后服務質量納入社團年度評價考核指標,評估社團課后服務開展情況,針對個別工作不達標、質量不過關的服務活動給予及時整改。此外,社團應將日常考勤、評價反饋、動態跟蹤以可記錄、可評價、可測量的指標予以呈現,精準對接服務對象對所學知識、相關技能的量化評估,反映出課后服務參與主體,即社團成員與服務對象在活動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第二,明確權責主體。管理單位、掛靠單位、指導教師、社團負責人、相應社區等五類主體,必須主動作為、權責分明,保障各項信息的流轉暢通,以貫穿到社團課后服務的全過程。比如,高校團委、院系等集管理、服務需求于一體的掛靠單位,需要打通機構管理、社員管理、通知管理等內部管理模塊,為各方力量協調聯動提供根本遵循。指導教師應在業務指導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尤其是重視創新型勞動品格的培養,聚焦專業發展,關注前沿熱點,合理引用中華傳統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勞動教育相關內容,打破部分學生將勞動教育等同為走馬觀花式參與的刻板印象,幫助社團成員將自己的專業能力、興趣愛好、期待的服務方向與課后服務實際需求相結合。
(二)賦能鏈條中端,鞏固強化社團課后服務育人體系的過程實施
第一,夯實思想價值引領。社團必須在組織育人上下功夫,充分發揮社團凝聚青年動能、表達時代強音的角色使命;必須在價值引領上做文章,著力弘揚中國勞動者的實干精神和勞動品質,形成思想領先的社團大思政育人格局。
第二,促進技術技能培養。社團課后服務課程建設應擔任其整合學科優勢的角色使命,發揮智力密集優勢,除了繼續深化STEAM(跨學科的交叉性教育)、創客等專業課程體系,還需要突破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科本位與學科壁壘問題,通過跨學科整合的內容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等交織重疊,提高學生跨學科技能,形成以興趣為導向的跨學科課程,迸發出新的科學技術活力。在此基礎上,社團服務對象的高階認知能力,即批判思維、邏輯思維、反省思維、元認知思維、創造性思維將得到充分鍛煉,提高學生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鍛造鏈條末端,合力構建社團課后服務育人體系的支持供給
社團課后服務育人體系的支持建設指向兩個維度。第一,吸納參與建設的多元化主體。課后服務屬于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其公共性質的重要體現就是不同子系統參與主體的公共性,參與主體形成以社團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第三方力量支持的課后服務育人合力。高校通過優化社團資源供給結構,構建齊抓共管的資源協調共享機制,確保社團從校內外發展環境中獲取勞動教育資源,創造出社團成員在物理空間上共同在場的各種社會參與機會。此外,社團積極吸納與兼容社會資源,具有相關資質的第三方社會機構可以在勞動教育場所、勞動教育人員、勞動教育設備等方面不斷調整供給內容結構,以應對新的需求變化,確保社團這一課后服務主體與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共生聯動與動態耦合。
第二,兼容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課后服務育人體系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價值導向,意在彰顯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與價值觀塑造。因此,課后服務建設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傾聽學生所表達的成長需求與觀點態度,實現課后服務供給側與學生發展需求側的匹配平衡。一方面,社團要適應差異化層次導向,針對不同學段、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知識講授與興趣啟發,在兼具益智性與娛樂性的生活類實操課程中,促使學生完成對勞動世界與自我認識的對話探究;另一方面,社團要適應功能化運用導向,融合科學、勞動、美術等多學科和多領域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動手實驗與親身實踐中全面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勞動教育的建構性與操作性使得其具有全局參與屬性,能與其他學科實現綜合融通。以電子愛好者協會為例,社團通過介紹包括計算機、電子白板、音箱、視頻展臺等班級多媒體基本組成設備及其常見問題的維修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掌握多媒體設備的基本運行原理與正確使用方式,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多媒體設備常見故障的維修使用中,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愛惜公物,在動手操作中形成穩定的心理結構,進而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獲得勞動價值感和成就感。
參考文獻:
[1]田守雷.從新中國勞動價值觀的演變看勞動精神的培養[J].工會博覽,2019(33).
[2]曲霞,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辨析與體系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9(2).
[3]王毅,王玉飛,吳嘉佳.人工智能時代的勞動教育:內涵、價值與實現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1(2).
[4]王賢德.“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協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2(2).
[5]劉紀蕊.開放教育新時代:公共財政進入鄉村課后服務[J].中國電化教育,2018(8).
[6]李政林.“五育融合”視域下勞動教育的過程邏輯與未來路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
(作者單位:嶺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