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文教學是中職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中職學校語文課堂上長期存在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缺乏等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更新教學模式,找準學生學習發展的“最佳期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走出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困境。
關鍵詞: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最近發展區
一、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主要問題溯源
一直以來,古詩文教學是語文課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語言理解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四個方面。從這個角度來看,古詩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起點,對學生理解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職語文古詩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讓學生反復誦讀、抄寫等,進行機械性的記憶性練習,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古今漢字音形差異較大、中華傳統文學作品意蘊深厚,學生語文基礎普遍薄弱,學習難度大;二是教師習慣于“填鴨式”教學模式,增加了古詩文教學的難度。
為什么中職語文課堂上的古詩文教學長期呈現出“教師不知如何教好、學生沒有興趣學好”的狀態?歸根結底在于教學活動未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未能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當古詩文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漸行漸遠,學生對詩詞文本便沒有了個性化的體悟與理解,只為了完成任務而膚淺誦讀,自然無法陶冶情操。
二、基于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更新教學模式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維果斯基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把學習主體的認知程度區域化,進而表明:少兒教育要想達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須找準“學習的最正確期限”。該理論指出,每一個學習主體的認知按照其不同的發展程度可以劃分成“現有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潛在發展區”,而“學習的最正確期限”應該是介于當下發展實際與未來發展可能的“最近發展區”。按照該理論,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該如何確定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呢?
(一)合理設計課前預習
學習基礎、學習經歷、學習環境、學習專業的差異,導致中職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不同態度和體驗。首先,個人的考試成績、學習目標、學習積累的影響。語文成績好的學生自然信心滿滿、興趣盎然,想繼續學習的學生對古詩文的重視程度也會高于其他學生,而古詩文學習過程中的獲得感又會在無形中作用于下一階段的學習。其次,性別和年齡發展特征的影響。從性別差異和思維習慣上看,女生往往在古詩文的理解與感悟上比男生有優勢,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也較強。當然,學生的年齡普遍在12~16歲之間,自我認知能力、想象力、語言理解能力等發展較快,對古詩文的學習狀態存在較大的波動空間。最后,學生所學專業與語文的學科相關性,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導致學生產生不同的學習動機。
就筆者的教學經歷來看,學前教育、旅游管理等文科性質較強的專業需要積累一定的古詩文知識,所以這些專業的學生會有較強的學習主動性;部分理工類專業的學生會因自己所學專業技術偏理工實踐而認為沒必要學好古詩文。正因為學生群體的差異性,教師有必要在課前預習環節下足功夫,力求由點到面、動態輻射,對學生原有古詩文知識積累、新知接受水平、學習期待、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實時監測,以便明確教學任務,及時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以《永遇樂·京口北顧亭懷古》一課的教學為例,宋詞的體裁內容相比現代詩歌更為抽象、復雜,在預習環節,教師要設計詞牌名、基本流派特點等相關的知識填空題或資料收集題。另外,該詞創作于南宋抗金的時代背景,詞中用典頗多,在預習題中,教師應通過具體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初步把握寫作背景,準確定位詞中的典故。學生在預習活動中呈現出來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習慣,有助于教師發現并抓住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明確教學目標,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二)游戲化、競技式課堂活動分解語法學習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多數語文教師都會開展足夠的誦讀教學活動,古詩文尤其需要充分誦讀,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來認知與理解作品。然而,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單純講授語法、節奏、格律等知識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較為抽象,較高的學習難度超出了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很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且易讓學生產生學習挫敗感,更遑論體會作品的文學價值和情感內涵。因此,為促使學生做到準確流利、感情充沛地誦讀古詩文作品,教師應基于學生誦讀能力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指導。
以《將進酒》一課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極具藝術表現力和個人思想特征的代表作,筆者通過檢查課前預習情況發現,學生對作者生平、寫作風格等背景知識積累得比較充分,且頗感興趣,但對詩歌中的生僻字、格律、修辭掌握不到位。有了這一學情監測信息,在實際教學時,筆者避開概念化的抽象講授,打開學生的思路。為了做到準確流利地誦讀,筆者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匯總課前預習內容,鼓勵學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一來,“將進酒”“歡謔”“沽取”等生字新詞的音義辨析、詩歌的寫作背景知識介紹等知識點都能轉化成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任務,而句式長短、節奏、輕重音、停頓延續等誦讀知識則通過個人讀、齊讀、小組比賽讀等誦讀方式得到呈現,在疏通文義的同時,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文本,整體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三)創設情境,催生個性化誦讀體驗
學習古詩文作品時,學生融入個人情感的沉浸式誦讀,能有效促成知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因此,在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重視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引起學生的共鳴,以“因聲求氣”的誦讀感知詩人情志和文本價值。《將進酒》全文筆法夸張,意象雄奇,讀來有如長江黃河,氣勢磅礴。文從字順地讀只能讓學生停留于作品表面,而情境化的誦讀能促使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文意,把握詩情。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選取優秀、規范的視頻或者音頻資源,通過信息化手段讓學生聆聽、模仿范讀,強化學生對詩句音韻、節奏的感受和品悟,整體把握作品的感情波動。接下來,教師結合預習階段收集的人文背景合理設計臺詞,以情景劇的形式一邊再現《將進酒》背后的創作故事,一邊穿插詩文誦讀。聲情并茂的誦讀和表演能促使學生層層遞進地體會詩文背后看似矛盾的情感,理解李白為何在“賜金還山、痛飲狂歌”的歸隱生涯中表現出大悲大喜甚至激憤無奈的復雜情緒,好友相聚暢飲固然歡喜,然而人生短促、青春已逝、懷才不遇的種種困境終究令李白難以釋懷,于是胸中塊壘、情懷壯志都化作了杯盞之間的美酒和狂放不羈的文字。
身臨其境的角色扮演還原了詩句中的特定情境,幫助學生把握詩人借酒澆愁愁更愁的情感內核。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重點品讀“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句,學生能頓悟雖然這糾纏著社會、政治、個人種種因素的“萬古愁”一度讓詩人無法自拔,但詩人仍然沒有失去走出困境的樂觀與曠達,這種心境對難免經歷人生失意的自己何嘗不是一種振奮人心的正能量。
(四)在職業化、項目式任務實踐中感知詩文的時代意義與價值
古詩文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增強學生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彰顯職業教育特色”,聯系生活、鏈接時事,提高學生語用實踐能力;滲透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職業精神元素,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注重服務專業,加強學科協同育人。在古詩文教學中構建“彰顯職業教育特色”的學習支架,教師就要根據學情特點與專業特色,結合單元教學授課內容,聚焦單元教學的核心問題,提煉緊貼專業的學習任務群,深化文本與現實、語文學科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構建沉浸式的古詩文課堂。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下的這首名篇,語言精練形象,意境豪放開闊,無論是思想內涵,還是藝術形象、篇章語法,均具有鑒賞和學習的高度典范性。學生對蘇軾較為熟悉,也已初步掌握了宋詞的相關文體知識,基本能把詞的主要內容讀懂、讀通順,也能大致感受蘇軾詞的藝術風格。這首詞的教學難點在于學生尚不能通過有效的個性化解讀把握作品的藝術精髓和詞人的精神魅力。
基于上述學情,教師在給學生授課時,通過專題拓展、批注閱讀、表格對比、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緊扣“人生如夢夢何如”的問題鏈,解讀詞作藝術特色和蘇軾雄奇曠達的創作風格,以此形成相關背景知識基礎。教師可以在課上布置兩個專業化情境任務:第一,列車即將抵達黃岡站,請以列車播音員的身份創作一份播音文案,為車上乘客介紹擁有燦爛“東坡文化”的湖北黃岡;第二,請以湖北高鐵直播團隊成員的身份,結合你的所思、所學、所見,為黃岡設計一份文創產品或者名優特產的高鐵直播文案。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選擇其中一項任務進行學習探究、展示評價,以專業化的情境任務驅動自我學習,將課上所學的語文知識融入職業化、項目式的實踐任務,對傳統文學具有深層感受和理解。
三、結語
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出現種種問題的癥結并非學生學不好古詩文,也不是學生沒有學習興趣,而是教師沒有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情感需求出發,也沒有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與學生共同發現知識增長的“最正確期限”。因此,在職業教育教材、教學方法改革持續向前推進的環境下,教師要擺脫傳統教學的桎梏,走出古詩文教學困境。
參考文獻:
[1]倪文錦.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解讀(2020年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文靜.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心理學探新,2000(2).
[3]劉恩甲.針對學生特點開展中職語文教學工作[J].職業,2019(26).
[4]袁益芳.中職語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3(8).
[5]樊長仁.新時期中職語文教學的價值定位與實踐思考[J].學周刊,2023(17).
[6]嚴妍.“大思政”背景下中職語文大單元教學優化策略探析[J].教師,2023(14).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22年度廣西技工教育科研課題“‘大思政導向下的中職語文思政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2JGY205。
(作者單位:廣西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