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玉(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后龍實驗小學)
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發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同時強調“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范性,加強課程內容整合”。基于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解讀課程標準,多方面整合課程資源,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以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深入研究課程內容,全盤了解教材資源并進行科學整合,首要任務,便是圍繞整個單元的大主題展開教學。
例如針對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內容進行整合。一是整合單元生字。把《賣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兩課的生字一起教。教師借助翻轉課堂,制作生字歸類學習的微課,在課前讓學生先自學,然后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方式檢測學生對于生字的認讀、識記、理解與運用。同時針對部分學生不會寫或者寫錯別字的情況,教師在教學指導中,讓字詞回歸課文,隨文識字,加強訓練課文中的重難點字詞,扎實學生的語言基礎。
二是整合單元課文。圍繞“品味童話故事的想象力”這一主題進行閱讀指導。教師重點講解《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并把拓展閱讀篇目《一塊奶酪》融入教學,作為主體課文的遷移運用。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互動交流,遵循學情,順勢而導,結合《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問題促使學生順利遷移,并思考“小女孩幾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表達了她怎樣的愿望?”這些問題,以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跟隨故事一起探究童話的魅力,從而實現創新思維的發展。此外,教師還根據《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相關內容,將編童話故事的意圖融入教學,拓展童話閱讀,讓學生感受童話的動人之處。
三是設計單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表達。教師圍繞“品味童話故事的想象力”這一主題設計趣味表達活動,引導學生看圖編童話,設計半開放式說話,同時適當引入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有條理、有層次地表達所看到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綜上,相較于傳統的單一化教學,圍繞主題展開的單元教學,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了展現,讓他們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和閱讀的精彩,豐富了閱讀積累,也實現了讀寫結合。基于此,教師應繼續研究課程標準,對教材的單元資料進行整合、挖掘,從而落實語文要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樹立“大語文”觀念,打破封閉單一的語文教育系統,實現語文與其他學科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推動語文教學和科學、美術、音樂等“動感”較強的學科相互補充、相互作用,進而創設活躍的教學情境和愉快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比如,在一年級上冊《秋天》這篇課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抓住天氣、樹葉、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點,描寫了秋高氣爽、黃葉飄落、北雁南飛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為了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課文的內容,教師將語文課與科學課的資源密切整合,組織了“走進秋天”的跨學科實踐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調查、資料收集、交流與討論等活動,進行了學習探究,了解秋天里氣候變化、植物變化、動物遷徙等知識。通過實踐活動,學生逐漸學會了用感官捕捉生活中各種秋天的信息,學會了網上信息的搜索、整理,大大擴充了知識量。同時,學生也從科學層面對秋天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在大自然這個天然的課堂中學習了知識,獲得了成長。
再例如,在《習作:國寶大熊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美術課程資源,實現教學整合。在第一課時的指導中,教師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抓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展示大熊貓的圖片視頻以及文章,追問學生:“你是從哪些方面感受到大熊貓的可愛的?”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抓重點詞理解的方法,進而在頭腦中勾勒出大熊貓的形態,為下節課的寫作奠定基礎。同時,教師融入美術元素,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畫大熊貓,呈現其憨態可掬、逗人喜愛的形象。這樣的資源整合,可以讓語文與美術學科融合滲透,進而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認識美、感悟美、創造美、享受美,進而提升語言能力、提高審美素養,從而讓第二課時的寫作水到渠成。
語文與其他學科課程資源的整合,能夠改變“唯語文”的教育模式,豐富課程資源,優化課程教學實踐,同時也可以拓寬教學范圍,擴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內容的整合要關注數字時代語言生活的新發展,體現學習資源的新變化。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靈活利用數字化資源豐富課程內容,讓信息技術為課程教學助力、賦能。
例如,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這篇課文,講述了戰國時期政治家西門豹管理鄴地時,為民興利除害的故事。全文結構清晰,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分為摸清底細、懲治首惡、興修水利三部分內容。在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數字化資源整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體會西門豹計策的巧妙,感受其智慧、破除迷信思想。同時,在理順文章邏輯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簡要復述能力。具體來講:第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利用動畫視頻引導學生回顧課文,整體感知內容,并設計問題: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派西門豹去治理鄴縣。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回想一下西門豹燒了哪三把火啊?學生通過觀看動畫、回顧課文,逐漸明確了西門豹這三把火,即摸清底細、懲治首惡、興修水利。第二,把握重點,厘清邏輯。教師要求學生自讀第10~14自然段,并鼓勵學生想象:如果你就是那個衛士,請試著把懲治首惡者部分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整個故事的發展順序,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展示情節梯圖,以引導學生復述懲治巫婆、懲治官紳頭子、懲治剩下官紳各個部分。情節梯圖直觀可見,重點明晰,與課文內容密切結合,學生在圖形的提示下,可以很快完成故事的復述。第三,舉一反三,整體復述。教師繼續利用電子白板展示整篇文章的情節圖,并在圖示中留下空白,作為學生復述課文的根據。教師引導學生類比之前所學內容,完成整個故事的梳理和復述。
綜上,在數字化教育背景下,數字資源與語文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能夠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形象、立體生動。教育工作者應抓住機遇,把握方向,扎實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并增強國家課程數字化資源規模化應用意識和能力,促進語文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整合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應本著構建生活化教育的目標,創設一種生動融入生活資源的語文學習環境,恢復語文學習的本來面目,使學生養成語文意識,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努力做到在生活中體驗、閱讀、表達、提升。
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父母之愛”。在單元教學指導中,教師要整合生活資源,構建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并理解父母之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導入,設置了一個父母與學生之間因為生活瑣事而發生沖突的情境,讓學生產生共鳴。這一課時教學的側重點在于“體會并理解父母之愛”。在此情境下,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分享彼此在生活中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傾訴煩惱,說一說父母行為背后的動機,總結父母表現愛的方式。接下來,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出發,讓學生從點滴中感受父母之愛,促使其理解父母行為背后的考量。
再如,《燕子》這篇經典散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靈動的姿態,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在讀寫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手法。基于此,教師設置觀察活動,即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觀察一種動物,并用生動的筆觸記錄下與小動物互動的精彩瞬間。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并將自己的觀察發現和語言表達融為一體,培養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鍛煉他們描繪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充分運用教育藝術,將“生活”這一活水引入課堂,創設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使學生的潛力不斷得到激發,從而真正地會學語文、活學語文、樂學語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科學整合教材資源、學科資源、數字資源、生活資源,有效展開大主題教學、綜合性教學,扎實構建信息化、生活化語文教學模式。課程內容的整合對于深化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思路,多渠道獲取教育資源,以推動語文課程改革的高效開展,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