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成彥 | 山東省濟寧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柏菊英 |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李營中心小學
進入新學期,許多教師特別是新上崗的教師,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充滿期待,積極落實新課標、新課程要求,在教學創新上積極探索,也有部分教師有一些疑難問題。筆者根據小學思政課教學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圍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談一些認識。
近幾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廣泛開展思政課金課評比、思政課教學大賽、思政教師基本功比賽、優秀教學設計評比等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提高了思政課教師的思想認識和專業素養。
但仍有教師認為思政課是“弱小學科”。再加上任課教師緊缺,課堂教學質量不高,更增加了思政課的邊緣性。因此,在新課標、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們要增強對思政課程鑄魂育人重要性的認識,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創新“教” 的方式。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機械記憶、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努力創設情景化教學氛圍,貼近學生實際,釋疑解惑,讓學生懂得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人,讓思政課成為浸潤式教育。
創新“學” 的方式。“課堂+”“互聯網+”是新時代的教學特點。要借助社會資源開展教育,利用各關鍵時間節點和社會現象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討論,引領學生走出校門,學會運用生動案例說理,用具體事實說話,為學生成長奠基。
突出學科育人特點。思政課要上“活”,增強親和力、親近感,激發學生興趣,要有意義、有意思,讓學生喜歡教師、喜歡思政課程。德育要融入生活、指導生活,充分體現生活、活動、生動特點,發揮探究、體驗、感悟作用,明晰教學評一體的小學思政基本教學流程和教學策略,即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強化生活感知、深化學習認識,增強活動體驗、激發生活情感。
教學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注重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提升能力素質,就是要站位高、視野寬、理解深;提高專業素養,就是要求教師熟知課程育人導向,明確新課程要基于培養目標。
許多教學骨干和名師,都是邊實踐邊學習邊成長,在研討過程中汲取經驗,快速成長。幾年來,我們組織了小學思政課骨干教師培訓,開展了首屆濟寧市思政課金課評選、首屆濟寧市思政課教學大賽,建立思政課教學名師工作室,評選思政課優秀教師,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提升了思政課教學質量。下一步,教師們要線下走出去,參加各級教研活動,線上利用好平臺,抓住學習、研究的機會,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強化學習意識,繼續保持良好的學習研究狀態。一是擴大視野,博覽群書,提高資源儲備。提高政治理論水平、政策水平,熟悉時事政治,指導思政課教學。二是善于反思總結,積累教學經驗。深刻理解課堂教學深度學習要義,引導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提高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是爭做教學領頭人。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善于思考、反思、總結,積累教學經驗,讓更多的年輕教師獲得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