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林偉
初識徐建林老師是在2018 年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舉辦的“德能兼修的高峰教師”項目班上,那時他作為吳江區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數學教師加入了我帶的理科組。這個組里除了有小學段的數學教師,還有初中段、高中段的數學教師,他是整個組里年齡最小的一位,不過他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稚嫩,反而在組里表現得十分踴躍,有很多新奇的教學想法,是組里的“優秀生”。
徐老師的數學教學是富有童趣的。在項目組的第一次活動,我讓組內的每個成員初步闡述自己的教學主張。那時候,他雖然對教學主張還是懵懵懂懂的,但是他第一個上臺闡述了一些想法,初步提出了“生長數學”。他說:“數學學科的教學要從單純的知識教學走向學科育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讓學生經歷一種成長,見證一種成長。”他從“大教育觀”的視角闡述了自己對數學的理解。
隨后,我們進行了1 個多小時的互動。在被我問及他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時,徐老師說,他這么多年一直在開發區學校教書,98%以上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生基礎差、底子薄,這就需要自己重新調整教學節奏,慢慢地“扶”著他們前行。
的確,徐老師也踐行了他的教學主張,他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對課本知識學得扎實,還別具一格,用他的話說,就是給按部就班的教學進行一些“小創變”。他進行了“寫數學”的教學實驗,不僅讓數學學習更具綜合性,還提升了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他還進行了“畫數學”的教學實驗,在畢業班漫長的復習階段,通過“畫八爪魚”(為了更貼近小學生的思維,他把思維導圖形象地稱為“八爪魚”),讓學生自主構圖,闡述理由。這不僅避免了以往索然無味的“講、練”復習模式,而且有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提升了思維品質,催生了結構化思維。面對學生數學學習障礙,他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學生跳過一道道溝壑,跨越思維的斷層。
徐老師的數學教學是富有“人味”的。徐老師喜歡用心觀察學生的學習,他的課里不僅有數學,還裝著每個學生。他說,自己首先是老師,才是數學老師,不能只關心學生數學成績的好壞,更要關心數學學習的情感,而數學學習的情感培養比成績更有價值。他認為,讓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比教什么都重要。徐老師的教學是有一定立場的,正是源于這樣“有愛”的教學,他的課深受學生的喜愛。
人的發展應該是數學教育的全部。徐老師還告訴我,為了更好地走進學生、理解學生,他認真研讀了很多心理學專業書籍,還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經過心理學專業的訓練,他可以更游刃有余地處理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心理問題,面對“學困生”有了更具有針對性的提升措施。“親其師,信其道”,學生的數學學習終究要將學習的自主權歸還給學生,面對一個個發展中的個體,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跳出數學再教數學,就會帶來不一樣的境界和高度。
徐老師是富有鉆研勁兒的老師,他喜歡用科研的視角展開數學研究。他在學校的時候擔任過副校長兼教科室主任,他不但沒有迷失在忙碌的學校事務性工作中,而且利用空余時間潛心研究數學教學。在項目組的活動中,他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并加以吸收內化,好學并善于實踐,這就使得他的數學課堂有了更多的思想層次。項目組的活動是一場頭腦風暴,甚至有些“折磨”人,他沒有退卻和回避,在反復多輪的推敲琢磨后,他慢慢樹立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學力生長的數學”。在課堂教學中,他也在努力踐行自己的教學主張,通過給學生構建數學學力目標,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設置不同的評價任務,引領學生的思維從低階走向高階。因此,他的數學課堂總給學生帶來一種思維爬坡的樂趣。
后來,徐老師又被借調到吳江區教育科學研究室,分管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站在區域層面,他有了更高的平臺、更廣闊的視角。他開展教育科研的出發點和目的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通過科研的視角可以讓教學穿透經驗的“迷霧”,產生學理的辨析,直抵教學的深處。即便區域科研工作再忙,他的數學教學研究始終沒有停步。他不斷閱讀專業書籍,申報專業課題,撰寫專業論文,用“寫”的方式表達對數學教學的思考。工作至今,他發表了頗多專業論文。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參與的諸多科研論文評比中,他的論文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也是他不斷探尋數學教學之路的足跡印證。科研的助力、業務的精進,徐老師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同行的認可。
如今的徐建林老師正在不斷挑戰自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他主持區域性數學教學研究項目,正帶領著區域內更多的青年教師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希望他們的數學研究之路越來越廣闊,成果越來越豐碩,更愿徐建林老師在不久的將來真正成為“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