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 王炎艷
(咸寧日報社,湖北 咸寧 437000)
報社記者是報紙媒體中的重要主體,在其職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報社在融媒體背景下,促進其優化轉型,積極進行發展理念的創新。在人們不再拘泥于傳統單一媒體形式的今天,報社記者也要順應潮流進行轉型,主動承擔自身責任,創新工作模式,從而發揮出報紙媒體的優勢,找到屬于報社自身的發展路徑。
在融媒體背景下,新媒體行業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崛起,信息傳播的各個方面均突破了傳統媒體信息的局限,使得傳統媒體要借鑒新媒體傳播的優勢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在融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讓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與傳統紙媒傳播方式相比,新媒體平臺依托互聯網的共享性會更具優勢,為人們接收信息提供了便利,成功打破了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上的時空限制。在融媒體背景下,還誕生了更多的新媒體平臺,信息發酵的時間在廣范圍、高速的傳播中明顯縮短,能夠做到迅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更強,在受眾群體中的影響力也會隨之上升。
在傳統媒體視域下,報刊是人們主要的信息來源之一,報社也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話語權。但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催生出了大量新媒體平臺,受眾群體可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下,利用計算機、智能手機等多種客戶端獲取信息。在信息網絡傳播的背景下,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來源,信息的發現與傳播也不再成為專業負責媒體傳播部門的專屬工作。在融媒體背景下,呈現出了“人人均可為記者”的新局面。在這種環境中,信息傳播的權力已經從傳統媒體中得以分散,信息傳播主體運用互聯網平臺,吸收了廣大自媒體用戶的信息后,會讓當前的新媒體信息素材、內容變得更加飽滿與具有趣味性,扭轉了以往人們對于媒體存在的刻板印象。因此,報社應當在記者的輔助下,考慮到在自媒體用戶中彰顯自身的專業性,也是當前報社明確自身定位的重要問題。
傳統媒體通常具有單向性信息傳遞的特征,缺少與受眾群體間的溝通和交流,導致傳統媒體無法深入了解到民生、民情等,受眾的意見和建議也難以在傳統媒體中得到反饋。而新媒體平臺解決了這一問題,人們可在平臺中對于社會現象、新聞事件等展開評論、討論等,由此反映民生和民情的具體情況。這種聯系有利于輔助媒體人員掌握社會實際情況,站在信息傳播的視角,讓更多受眾了解當前社會的現實狀況,引發社會的共鳴,利用群眾的力量解決問題,也讓自身在媒體行業中的影響力得到保障。這種互動性的強化,也能降低負面輿論對受眾帶來的不良影響,在面對這些輿論時也容易出現權威傳媒機構進行調節,防止發生假信息廣泛傳播的現象。媒體打破以往單方面的信息傳輸,與受眾之間形成互動關系的新格局,成為傳統媒體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報社記者的轉型是融媒體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在轉型的過程中,記者自身和媒體層面均需要做出較大的轉變,也會面臨相應的挑戰。記者除了要轉變思維方式外,還要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繼續提高媒體的應用能力。在融媒體背景下,影響報社記者轉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在融媒體環境中,報紙媒體同現代融媒體在受眾范圍的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報紙媒體的受眾定位可能只是現代融媒體中的參與者、傳播者,未能對“忠實用戶”給予較多的關注,也形成了一種習慣。但由于當代媒體環境中信息傳播、獲取更為便捷,使得報紙媒體同現代融媒體之間出現了“代溝”。這種差異性在報社記者轉型之時,會讓受眾的定位發生改變,也正是由于受眾定位方面的影響,使新媒體得以迅猛發展。
受到傳統媒體思維的影響,部分報社記者對于管理和信息傳播的渠道更加側重于追求平穩,而缺少對創新方面的要求,這種傳統思維意識的程式化,會對報紙媒體信息傳播的時效性產生不利影響。在融媒體的發展潮流下,以往的受眾逐步成為當今熱點信息的參與者,這些信息可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在短時間內讓大量的受眾獲知。但報紙媒體無法獲得此效果,外加部分報紙媒體的監督工作有待完善,容易造成信息傳播的動能、效能有所不足。傳統媒體對于信息傳播方面的要求也相對嚴格,信息通常會經過多層篩選、審核等,流程較為復雜、煩瑣。被動性較強、管理模式相對固定等特征,都成為報紙媒體時效性較低的主要原因。
報社記者通常會受到長期工作經驗的影響,基于官方的視域進行信息的采集、編輯、傳播等,角色定位和信息報道方式較為固定,在部分敏感問題上的傾向態度較為明顯,有時會相對空泛,很少存在代表受眾意愿或完全以受眾觀點為切入點進行信息報道的現象,同實際情況存在出入。但融媒體背景下的報紙媒體信息報道則要考慮到編輯和傳播的差異性角度、平臺等,在發展中會存在記者自我定位不足的問題,容易造成記者的認知偏差,在采訪、編輯、信息處理時也可能會出現錯誤等。報社記者在實際工作中,應當考慮當時的背景環境、事件發展、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但由于采訪、報道的程序化、官方化,會阻礙記者在認知思維方面的轉型。同時,報紙媒體的傳統采訪模式效率較低,記者通常要結合當時的背景與條件需求,對于采訪中設計的問題會同編輯的信息存在出入,加之交流方式的固定化,會出現采訪與編輯的慣性障礙。而在融媒體環境中,報社記者可沿用面對面采訪的方式,也可開展線上采訪工作,溝通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報社記者在轉型中會在傳統媒體思維的影響下處于被動地位,在短時間內難以突破固有模式的限制,使得自身的媒體傳播思維和傳播能力有待提升,采訪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也會承受較大的工作壓力。
報社記者要深刻意識到融媒體背景下發生的變化,與時俱進、敢于創新,懂得突破常規和立足新觀念看待信息傳播各個層面的轉變。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平臺,使傳統采訪、編輯等各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得以高效解決,增加更多信息傳播途徑,展示出自我價值。在工作實踐中,記者還要密切留意融媒體新聞的報道,在報紙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記者應對信息傳播方面進行全面認知,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從發揮專業優勢的角度出發,在專業范圍內拓寬自己的視野。思考多種傳播方式的運用,在新聞信息二次創作上加以挖掘,優化對于自身的職業認知,保證二次創作與信息挖掘目標的最終達成。
由于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具有更強的時效性,在采訪后處理信息的時間也得到了壓縮。為保證信息傳播的質量,報社記者要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使采訪工作更加順暢。記者的首要任務是充分了解受采訪者的自身情況,可選擇提前溝通的方法,對采訪的形式、內容等同受采訪者進行協商,確保采訪的順利進行。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安排多個備用方案,按照既定采訪計劃決定后期工作,也便于發生突發情況時可隨時補充使用,讓記者在采訪中更加自信、從容不迫地處理各種情況,由此獲得受采訪者的信任。若受采訪者想要保護隱私,記者可對采訪的畫面、聲音加以處理,也可采用語音采訪的方式,提高采訪工作的隱私性。還要檢查采訪工具的性能,如電子航拍、攝影機的運轉是否正常,若發現了故障要及時進行修理或更換等。在對社會事件進行公眾采訪之時,則要按照不同年齡層受眾關心的熱點提出差異性的采訪問題,順應受眾對于事件自身具有的不同的關注點。記者可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力量,先就受眾對于事件的關注程度進行調查,明晰受眾的真實想法,適當調整采訪的重心,使采訪工作效率和質量獲得保證,高效回應受眾對于事件的關注,提升采訪工作的價值。比如,在新冠疫情的新聞報道中,前線記者通常會采用線上采訪的方式,使更多受眾可了解到當前的最新信息。在采訪當地方艙醫院建成之時,記者在采訪前便要進行充分準備,了解施工進度等有關信息,可在采訪中從施工材料、施工人員、裝配情況等角度提出實際問題,使受采訪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能夠為受眾留下專業化的深刻印象。
新媒體借助互聯網技術擁有更快的傳播速度和更多的傳播渠道,同時也存在不良文化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的問題,對于新聞報道自身的公信力產生影響。部分娛樂記者與媒體編輯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與受眾的關注度,在信息傳播時未能進行核實,新聞標題也采用夸張的手法,或對信息中的部分內容加以隱藏,引起了社會公眾間的矛盾,以負面討論的方法獲得流量,沒有堅守媒體人員應有的職業操守,不利于融媒體的健康發展。為此,報社記者要做到繼續堅守職業道德,在開展新聞報道工作時,要始終站在受眾的角度審視新聞信息的重點,更加準確、真實地還原新聞事件的內容,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本著對受眾群體認真、負責的態度,在新聞采編時也要體現專業素質,不可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錯誤的引導,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做出更多的貢獻。
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是報社記者應當具備的能力,也是記者完成轉型的一項關鍵任務,有助于保障后續工作的有序開展。新聞敏感性的本質是對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具備的獨特判斷能力。在融媒體背景下,人們處于信息規模化的外在環境條件中,記者的新聞敏感性甚至會上升為報紙媒體與新媒體競爭的重要因素。需要報社關注這一層面,增強培養記者新聞敏感性的意識,組織記者積累有關知識,培養記者對于新聞事件中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使記者在今后的采訪中可收獲理想的工作成效。比如,安排記者在日常工作中強化對黨的新政策、新精神、新文件的學習,樹立全局意識;鼓勵記者形成終身學習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總結經驗,完善自身的知識框架,增加知識儲備,都會對新聞敏感性的培養大有裨益。
報紙作為我國的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雖然在融媒體背景下,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沖擊了傳統媒體,但報紙媒體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政治宣傳中仍然處于重要地位。為了繼續堅守媒體傳播陣地,完成同新媒體的融合、同步發展,報社記者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政治意識和素養,保持正確的意識形態,使自身的思想和理念符合主流價值觀念,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揭露網絡中的虛假言論,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記者也要對融媒體時代具有清楚、辯證的認知,融入到當代媒體行業環境中,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使自身能夠持續發展和進步。
報社記者在轉型中應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尤其是信息素材的獲取,要注重在社會受眾群體中挖掘線索,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還要以受眾的思考為切入點,滿足受眾群體對于信息獲取的需要。只有堅持深入基層、以人為本,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才能獲得受眾的好感和認可,建立起雙方和諧的關系,保證在報道中對受眾的需求、疑問等加以了解,對于有價值的信息可及時進行追蹤和調查,滿足不同受眾的各種信息需求,促使報紙媒體傳播目標最終實現。在融媒體時代中,每個人都能在新媒體平臺中表達自身的訴求,盡管平臺為人們提供了足夠的自由度,但也會使信息內容的真假難辨。為解決這一問題,報社記者更要深入到群眾生活中,幫助受眾對于信息的真實性加以辨別,顯示出報紙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借此吸引更多的受眾,也有助于促使社會的和諧穩定。
在融媒體環境中,對于報社記者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報社要結合不同的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強化對記者各方面的培養,使記者可以發揮出自身的專業價值,在對自身的稿件寫作能力進行訓練的同時,可將新聞事件的各項信息進行歸納和整理,用符合當前受眾群體習慣的閱讀方式加以呈現。因智能客戶端普及的緣故,人們的信息閱讀朝著碎片化的方向發展,以往報紙中長篇的信息內容已無法吸引受眾的關注。因此,記者要對信息進行概括,以逐層遞進的方法吸引受眾閱讀,還可在維持信息準確性的基礎上,適當采用生動的修辭手法凸顯信息中的矛盾點。記者應該積極學習融媒體背景下的媒體傳播技術,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剪輯加工處理,使信息內容更加生動、全面,擁有強勁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融媒體在發展中,由于自身的社會適應性和優良的傳播管理模式而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因此,傳統的報社記者更要為了適應這一趨勢進行調整和轉型,在媒體融合視野下,通過全方位滲透融媒體理念、做好采訪前準備工作、堅守自身職業道德、培養新聞敏感性、提升政治意識與素養、深入到社會受眾群體中、提高信息寫作與加工質量等路徑,促進我國報紙媒體行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