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 黎明星* 歐春英 徐濤
(1.湘南學院 湖南郴州 423000;2.嘉禾六中 湖南郴州 424500)
在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中,體育和醫學的融合之路,成為當下影響民眾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在健康中國戰略的不斷推進下,體育課程與醫學的融合涉及多個方面的知識,包括運動醫學、營養學等,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但在實踐中仍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種種不良因素之下,二者的融合之路所產生的效果尚待提升。只有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持續推進體育融合,進一步普及其應用范圍,才能進一步全面保障人們身心健康。現就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體醫融合路徑闡述如下。
體育學科為促進人類健康提供了有效的內容和合理的方法指導,并為促進人類健康提供了科學途徑。教育部在體育衛生事業和藝術指導綱要中,對普通高校體育課在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建設與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體醫融合的重要性,將其逐步落實到學校體育的環節中去,對實現體育與醫學的交叉融合,并在理論、思想和實踐中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
在高校中關于體醫融合的教改,為教學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并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向和空間,在課堂教學之中,將“體醫結合”與體育鍛煉、校內外體育活動等相融合起來。
在高等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中,將學生的健康問題作為核心關鍵,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然而,當下體育教師作為課程的引導者,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夯實體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以進一步達到提高體育訓練效果的目的。
在現有的校園管理模式中,體育和醫藥衛生相脫軌,二者未能實現真正的融合。如今大多數高校,尤其醫學院校未能真正重視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僅制定了簡單的方案,尚未把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加之受思維定式影響,因而體育和醫學未能真正實現融通。在體育和醫學的互動配合中,涉及醫學的項目幾乎為零。且大多數體育教師及基層一線醫務人員在思想認知中,往往將體育單純歸結為運動鍛煉,而割裂了與“醫”相結合的觀念,同時也缺乏協調共識理念,無法結合實際狀況來確保整個體系的完善性。
各級院校高度重視學生的健康問題,并在體育課程及各年級學生中深入引導,著力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偏執地運用大運動強度提高體育訓練效果的情況下,除了忽略學生的個體狀況外,還極容易造成體育課堂教學環節安全事故的發生。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調研結果表明,部分高校在大學體育課程進行之后的醫療監督流于形式,未能將理論真正落到實處。加之課程教學管理模式陳舊,尚未在體育和衛生間實現和諧共通,因而在協調共識理念缺乏的情況下,整個課程體系的進行流于形式。
當下我國高等教育體育教學環節,受制于行政管理體制等多因素影響,故很難解決“體醫結合”模式在建立和實施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加之體育與衛生部門間管理和系統的分離性特征,引發了管理體制及其制度等的缺失;在社區體育建設的工作中,受體育與衛生部門間的相關問題影響,體育與衛生部門在體育課程進行的過程中,無法真正做到統籌兼顧。
體醫融合理念的誕生,最初源自美國。且在該國的深入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乃至論證。在我國,通過全面剖析“健康中國”這一新的理念,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在實踐中融合了運動醫學、營養學等多門學科優勢,讓體育課程與時代更相稱。
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當下,有必要認清形勢并加以改變,合理控制慢性病發生率及死亡率,并從增強全民健身意識的角度出發,來達到有效改善人民健康狀況的效果;同時還為節省醫療成本,降低社會負擔等提供了可能。而在城市社區體育科學化指導中,通過提升指導水平來保障服務水平的精準性,更能實現對慢性病患者的身體機能狀況、健康水平、服藥情況等的了解,讓大學體育教學更好地服務城市社區建設。
大學體育教學中,以“健康”為教學理念的活動的開展,能為社會儲備優秀的、合格的人才。在當下激烈的社會競爭格局之下,健康的身體是一個人深入社會后勝任崗位需求的關鍵,也是為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有效推動國內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并向發展的基本前提。
健康中國理念建設背景下,應將體育課程改革作為高校體育活動進行的基礎,即始終秉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并在傳統課程教學設置之中,創新教育方法,讓“健康運動”與“掌握運動技能”和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并重。在高等院校中,全面評估學生的體質健康,并應國家標準要求,適度調整健康檢測方案。
以某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為背景,在常規基礎數據整理實踐中,通過細致化分析并全面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以針對特殊體質的學生制定健康運動處方,并予以其適宜的運動指導。通過個性化體育運動的開展,達到強健體魄的效果。同時在課改中,面向學生和教職工共同開設健康檔案,多途徑展開調查并針對性開具“運動處方”,讓師生的體質健康均邁向新臺階。
體育教師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培養學生品質、塑造良好體質的核心關鍵。在實際的課程教學環節,讓課堂規劃更有序,是確保學生擁有健康體質的關鍵,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理念,是體醫融合貫徹的基本前提。通過深度了解健康知識,審視健康之于“富國強民”的重要性,能夠讓高等教育的體育教學獲得良性發展,也更能在科學性引導之中,話語權更強,運動思想更端正。體醫融合發揮的前提,應是推動體育發展,整合教師成為具備專業體育技能、運動醫學知識的人才,真正實現教授運動技能和醫學健康知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融合后的課程設置環節,選擇符合體育學生健康需求的專業課程,并在醫學理論課程的深入實踐中,通過開設明確的體育教學活動目標來保證體育醫療課程的開發。即從人體構造(人體器官、結構、作用)、醫學健康知識(認識到體育運動對健康的實際幫助),從而真正增強體育專業學生對醫學知識的認同感。也能在豐富的素材積淀之中,讓學生通過生動、直觀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醫學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增加醫學知識儲備,并輕松掌握、靈活運用。通過學術交流,完善教學內容,強化教學體系建設,提升體醫融合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的有效性。
新形勢下醫學院校體醫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作為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主模式,應進行細致化研究并深入推進,明確體育教學人才培養目標,為更好地實現體醫融合尋求結合點。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大力提升教師的素質,并在學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800m跑、1000m跑、握力及立定跳等指標方面改善學生體質。
教改還應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在單純的競技類、娛樂類運動項目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重視學生的健康教育。通過優化課程體系,適度加大健康教育的比重,對體育教育、健康要素等進行重新界定,并在運動和實踐結合之中,充分認識到科學鍛煉對學生強身健體的重要性。協同校內體育部門、醫療部門等共同舉辦講座,或應用案例式教學法,實現學生的科學化鍛煉,并在體質測評中為后續優化課程打下基礎。
“以人為本”的體育教學活動,要求在教學活動中以加強學生身體素質,創新融合思維,個性化開展體育活動,強化學生在體育醫療知識上的學習,提升其在運動醫學方面的預防意識。
重視體育活動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優勢,加大投入;創設良好的體育學習環境,激發學生體育活動熱情。加強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正確認知,在理論知識乃至醫學實踐知識的學習中,讓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加健康地運動。完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并合理安排課程,賦予學生足夠的體育課外活動的空間和時間,進一步促進學生加強自身體育鍛煉;實現對學生人文知識的關注,為其創設良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對體育學習更興趣盎然。
在醫學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立足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探索以體育理論課、公共體育專項課和運動醫學俱樂部為載體的體醫融合教學實踐路徑,將體醫融合理念全方位融入“五位一體”的公共體育課程體系[1]。著力解決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課程形式化、健康元素設置不足、與醫學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發揮高校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
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積極發展健身休閑運動產業,通過開展廣泛的全民健身運動,提高身體免疫力,利用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促進重點人群的體質健康[3]。武術作為傳統民族體育項目,與中國醫學淵源極深,是高等體育院校進行體醫融合教學改革的典范,武醫結合教學模式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武醫結合教學模式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將武術運動與醫療衛生系統進行深層次的、全方位的結合,為治未病、養生、運動康復和制定運動處方提供理論依據,有利于加快構建武醫一體的教學體系,更好地推動高校武術課教學改革[4]。未來體育教育專業建設應加大健康教育的融入力度,以打造“體育與健康教育專業人員”為核心重構專業培養目標,以“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為契機,加大健康教育類課程建設力度,以體醫融合為切入點,優化專業任課教師的背景與能力,以“健康實踐能力”培養為落腳點,強化學生實踐經驗習得,從而對體育教育專業建設形成有效治理,構建專業建設新秩序[5]。
發布體育健身活動指南,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課程設置中加強體育課程與醫學課程相結合,貫徹綱要指導精神,倡導全民科學健身[6]。開展體質與健康知識講座,指導學生安排每天的飲食、力所能及的運動以及作息,指導學生每天按要求填寫體重、膳食、運動、作息表,每周提交一次,干預團隊根據個人記錄給予及時的指導;豐富體育保健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校不僅要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進行體育理論教育,還要加以康復性運動技能的教育,應適時創編針對體質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保健類教材,還要從體育文化理論入手,向體質弱勢學生傳授體育保健理論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建立體質弱勢學生體育參與的自信心,增強體質弱勢學生體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構建移動信息化教學的新模式;教師可以嘗試使用“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與體質弱勢學生進行線上線下互動教學,以指導體質弱勢學生的課內外體育學習。讓體質弱勢群體學生利用網絡,通過微課、慕課、微信、QQ和微博途徑進行體育學習[7]。
針對醫學院校的體醫融合混合式體育保健康復課程教育模式的構想,改善高校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身體及心理的健康狀況,為全國同類院校體育保健課的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8]。加強學校對于體醫融合的宣傳力度,利用校內廣播、校園報紙、學校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宣傳體醫融合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對體醫融合的重視程度,定期請相關專家對學生開展體醫融合知識講座。豐富體醫融合課程,完善體醫融合課程體系,增加體醫融合課程比重,適當添加醫學方面的選修課。明確體醫融合人才培養目標,制定體醫融合課程體系,增加體醫融合師資力量,培養體醫融合人才。加強與醫學院和醫學部門的交流合作,培養出符合國家與社會所需要的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9]。加強健康管理服務人力資源隊伍建設。對學校相關人員進行培養,或引進健康管理領域的專業人員,以滿足大學生的健康管理需求,從而體現出健康管理服務的價值。完善高校各部門之間信息交流共享平臺,高校間逐步建立針對學生的大數據中心與評價中心,進行體育信息化的跟蹤、監測,為每位學生建立個人健康管理檔案,對健康進行評估分析,并根據實際需求對數據進行跟蹤反饋。增設健康教育通識課,普及健康知識。利用新媒體定期推送健康知識與疾病防治,及時回答學生各類健康問題,并借助后臺大數據分析,實現對學生移動端信息的精準推送[10]。
此次研究中,受實驗研究在醫學院校進行的局限性,因而以人才培養為主,而其他的非醫學類的高校幾乎沒有涉及,真正受益的學生群體非常有限。教改方向尚存廣闊的研究空間和發展方向,構建高校體育課程體醫融合的教學新模式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推動下,體育和醫學間的聯系也更為密切。二者的融合作為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熱點議題之一,當下的融合效果并不明顯。而為進一步發揮體醫融合的效果,應通過創新路徑及其管理方法,為學校體育發展提供新的契機。而在現階段高校體醫融合之中,要將檔案管理、師資培訓、教改融入、體育活動等核心要素作為改革著力點,并在體醫融合之中,全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