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廣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 山東濟寧 272000)
由于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較多、較為復雜,企業在開展各項管理工作時,并不能開展全過程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尤其是企業在開展經濟領域的管理工作時,其并未與各項經濟活動等進行直接聯系;經濟管理的意識較為薄弱;未將風險控制與經濟管理相互融合和滲透等,這些都會給企業的長久發展帶來不良影響。例如,一旦企業在開展經濟活動時,未對可能潛存的風險開展有效的評估和分析,就會導致企業在遇到較大的風險時無力抵抗,進而面臨破產的危機。因此,企業在制定相應的經濟管理制度、開展經濟管理方法時,應積極順應企業發展趨勢,改變當前錯誤的管理理念,將經濟管理模式全部滲透到各項生產、經營風險管理中,以對當前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等進行完善和優化。此外,企業開展經濟管理時,還能對各項經濟資源、生產資源等所發揮出的作用進行全面分析和挖掘,使得各項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達到節約、控制成本、增強經濟效益的目的[1]。
經濟管理工作是對當前市場情況開展全面的分析、洞察后,結合企業自身發展情況開展創新和優化。由于經濟風險存在于各個環節中,企業通過分析自身的經營情況、投資情況、融資情況、發展情況等,制定完善的風險控制措施,從而在根本上加大對各項經濟活動風險的控制。尤其是風險監督機制、風險預警機制、風險控制隊伍的完善等,都為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活力,助推各項經濟管理工作的快速發展。
企業在經濟管理過程中,通過對自身經濟資產、產品研發、產品生產、經營成本、市場影響等做出全面分析,例如發展前景、財務情況、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等,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將這些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收集和統計后,作為企業開展各項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能使各項工作流程更加規范化,避免各部門人員出現不良行為,從而降低風險。
企業在開展各項經濟活動時,會對當前的經濟環境開展有效的分析和考察,了解當前企業發展現狀。在開展考察時,為了避免市場環境風險的發生,企業會通過開展信息的收集、處理等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并以此為企業進行管理和開展預測的主要依據。對于企業來講,想要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其把握先機就是商機,有效規避存在的各項風 險等成為企業走向可持續發展、提高競爭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在開展經濟管理時,為了規避風險,需要對當前市場環境風險進行資料的收集,結合年度報告和行業報告等,對當前的市場發展情況和行業走向、產品營銷情況等進行分析,并通過了解企業當前所處大環境的總體盈利情況,結合行業標準開展各項行為的監督和反思,制定嚴格的經濟管理制度,從而保障企業的經營水平穩步提升。
此外,企業在對外部環境進行優化的同時,還需要對自身內部情況加強管理,全面開展對財務、各項業務活動的追蹤和調查。經營管理工作中,相關人員應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體系和內部管理流程。例如,企業內部的業務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完善的流程數據庫,如圖1所示,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開展業務的管理、業務流程的設計和測試等,這樣做的目的是保障各項管理工作都能開展可視化的操作,即分析好這一業務在市場中的價值、受眾群體、目前獲取的利潤情況等,再針對這一業務的人力、物力、各種經營手段等開展可視化的操作,從而提高各項業務的操作效能,還能進一步避免企業在開展業務時出現的各種業務風險[2]。同時,企業在內部建立完善的控制體系后,管理人員還能借助這一系統開展自我測試和評價,即按照每月的測評開展自我控制,不僅能加強企業日常的管理效率,還能對企業開發的各項產品的使用情況、銷售情況、存貨情況等予以全面把握,從而規避企業相關人員在開展各項工作時出現違規行為。

圖1 企業信息化業務管理流程
企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加強各項經濟活動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是其最為關鍵的環節,也是加強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企業在對經濟管理中的風險開展控制時,一方面,通過預算管理能有效保障實際資金投入與預算投入的吻合性,降低成本的過多支出;另一方面,風險控制時,通過預算管理能對項目中的各個項目預算情況等開展有效的計算和細分,不僅能盡量減少一部分不必要成本的過多支出,降低資金風險的發生概率,還能優化各項資源,使得企業成本得到明顯降低。因此,企業在開展預算管理時,通過制定比較詳細的預算管理計劃,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等,能對企業開展的各項經營活動的成本進行全面估算,對超出預算的部分進行合理地分析,并及時做好防范[3]。例如,以某企業 為例,在開展一個項目的工作時,其預算主要為:施工輔助工程預算110000萬元,工程造價為700元/KM;建筑工程整體預算為320000萬元,工程造價為2500元/KM;環境保護所需的工程預算為1400萬元,工程造價為10元/KM。同時,這一工程還包括其他方面的費用,如預備費用、貸款的利息等,這個工程所需的總投資預算達到1130000元,總的工程造價為6000元/KM。通過對這些工程項目開展細分,便于企業結合自身的情況對預算方案開展有效地調整,加強對這些細分預算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投放,使得企業能從源頭上對出現的經濟風險進行全面控制。
企業在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時,未開展風險控制時,需要做好預警工作。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能做好對風險的超前防范,強化對企業各項業務的風險評估(見表1)。
一方面,風險預警機制能對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出現的自然災害風險、社會政治經濟風險等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運用風險預警機制對這些潛在風險進行全面追蹤;另一方面,對企業經營管理情況開展全面的評估和分析,借助風險分析預警機制及時做出相應的分析和決策。例如,企業在制定風險預警機制時,運用大數據技術,從客戶出現的違約風險、交易風險、內部控制風險、合規風險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在實現各項業務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后,切實為各風險點提供保障。尤其是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能對客戶的信用開展全面監控,大數據在將用戶的一些信用價值、負債情況、還債情況等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后,對不同的客戶進行劃分和管理,從而降低客戶風險的發生[4]。
此外,企業在開展風險管理時,還應對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評估。例如,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站在風險的角度開展管理,保障風險管理各個環節的規范性和合理化。企業風險控制人員通過將風險評估全面滲透到企業各個生產環節中,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專門的風險管理數據庫,能對當前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開展全面地分析、收集,利用有效的預防對策等制定專門的風險控制對策,保障企業各項業務活動不會受到風險的制約和影響[5]。表1對風險評估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

表1 企業風險評估體系的構建
現階段,企業在對當前的市場環境進行分析和開展有效判斷后,通過風險的評估和識別,對經濟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或不確定因素等進行充分挖掘,對這些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提出解決對策等,這些均成為當前開展經濟管理、經濟監督等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企業針對這些不確定因素和可能存在的風險等制定相對詳細和周密的監督方案,再組建專門的監督小組,制定監督流程等,保障經濟管理風險控制工作得以全面開展和落實;另一方面,監督各項經濟活動是否嚴格按照風險控制制度的要求執行,避免產生較大的風險,在根源上控制企業各項活動開展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違規行為的出現。
企業經濟管理中的風險類型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業的變革、企業的創新等出現不斷增加的趨勢。為了全面加強和對企業經濟管理中的風險進行全面控制,本文從把握當前市場環境、開展風險識別和評估、建立專門的風險監督機制等方面構建更為完善的風險控制系統,幫助企業嚴格把握當前的市場動態,強化成本管控,規范自身行為,掌握更多財務現狀后,積極靈活地應對可能潛存的風險,并在未來發展中走得更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