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雙減”;初中數學;優化措施
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效結合生活化元素開展課堂教學,實現生活與數學之間的有效聯系,加強學生知識應用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師在關于“概念”知識的教學中,可以為學生營造商場抽獎的生活場景:“同學們,我們都去過商場,今天商場舉辦活動,只要消費一定的金額便能進行抽獎。而在抽獎盒中有不同顏色數量的小球,其中金色的小球有一個,紅色的小球有兩個。黃色的小球有四個,綠色的小球有十個。不同顏色的小球代表不同的獎勵,顧客抽取到小球將回去相應顏色的小球。讓我們來算算每一個小球出現的概率是多少呢?”這樣在生活情境創設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也會提升對概念知識的自主學習與思考。
情境教學屬于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能活躍課堂氛圍,增強課堂互動性,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以“軸對稱圖形”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軸對稱圖形,如京劇臉譜、蝴蝶、北京故宮等都屬于軸對稱圖形,學生在圖片的觀察中會了解到對稱的基本性質。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拿出一張紙對折,之后剪出自己喜歡的圖案,然而將對著的紙抻開,看看左右是否一樣,這便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在多媒體情境以及動手實踐操作中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了解。
“雙減”政策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作業設計形式,教師要保證作業設計做到減量不減質,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1]。教師要豐富作業設計內容與形式,例如教師可以設置實踐性作業,利用實踐性作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知識,加深對數學時候的理解與記憶。例如,教師在進行勾股定理與相似三角形教學后,可以讓學生回家之后選擇生活中的三角物體進行測量,如測量學校的國旗桿高度等,以此來做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同時,提升對數學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做好“雙減”政策的深入研究,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做到減負增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鈺.控量減負 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02):28-30.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七中學 盧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