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迪
(樂山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民族舞蹈是通過肢體來傳達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國民族眾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舞蹈文化,這些舞蹈文化呈現出強烈的地域特色,高校應當積極進行民族舞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發揚各民族的特色,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對民族舞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將民族舞蹈和其他類型的舞蹈進行明確區分,重視民族文化的發展。
我國有56 個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民族舞蹈宛如河邊的樹木,在歷史長河旁扎根生長,歷經千年而不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舞蹈就像一本活歷史,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民族舞蹈的最大特點是民族性,如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踢踏舞、新疆的“麥西萊甫”等,這些民族舞蹈都是在各個民族的發展變遷中演變而來的,彰顯出不同民族的風俗。
民族舞蹈往往是人們在農耕或打獵生活之余創作的,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很多時候,民族舞蹈是各民族人民的娛樂活動,是人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本能表現。人們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之中,不知不覺地隨著節拍起舞,這些舞蹈是人們最真實的情感表達。
文化是支撐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傳統文化經過了歲月的沖刷和考驗,閃爍著民族精神的光芒。進行民族舞蹈教學不僅能向學生展示該民族的獨特文化,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民族舞蹈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傳播民族文化的功能,對于弘揚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要想弘揚傳統文化,除了通過媒體宣傳等方式外,在高校開設相應的課程也很重要。教育本就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以高校為平臺,開設相應課程,不僅有較廣的傳播范圍,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舞蹈蘊藏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追求,如苗族人通過敲木鼓、跳木鼓舞的方式表達對祖先和大自然的崇拜,具有原始文化的特點;土族的安昭舞表達了人們對五谷豐登、幸福生活的向往;侗族的多耶舞表達了人們祭祀神靈、祈求六畜興旺的美好愿望;彝族的“阿西跳月”熱烈歡快、豪放粗獷,具有強烈的感召力;維吾爾族的“賽乃姆”質樸生動,彰顯了維吾爾人民的大方好客與熱情善良;土家族的“八寶銅鈴舞”動作復雜繁多,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舞蹈特征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和史學價值。將它們融入民族舞蹈教學,不僅能激發教師的講授熱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教師對舞蹈進行創新,豐富民族舞的內涵。
我國民族眾多,民族與民族之間差異極大。在進行民族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由于文化差異而失去學習興趣。在學習民族舞的過程中,許多學生由于對該民族文化不了解,只能學到民族舞蹈的“形”,而沒有學習到其中的“神”,進而出現動作僵化等情況。在學習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學習民族舞蹈,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舞蹈的內涵,提高學生的領悟力,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
隨著我國高校擴招政策的落實,高校學生人數出現了很大增長。然而,不同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學生的舞蹈基礎各不相同,這給民族舞蹈的教學帶來很大挑戰。
舞蹈是外在的形體藝術,更是舞者內心情感的表達。無論是民族舞蹈還是現代舞蹈,都表現了人們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人們通過外在的肢體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1]如果想完美地表現民族舞蹈,就必須將舞蹈與舞者的感情進行融合。如朝鮮族舞蹈動作幅度大,多用于表現瀟灑和歡快的情緒,很多舞蹈動作都是即興的,需要舞者現場發揮。蒙古族舞蹈也是如此,舞者的面部需要做出夸張而熱情的表情,才能展現舞蹈的特點。然而,很多高校舞蹈教師僅僅注重對動作的講解,而忽略了舞蹈動作傳達的感情,不能體現舞蹈背后蘊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在跳舞時無法進行適當的情緒表露,不能完全投入舞蹈表演,囫圇吞棗般地學習與表演舞蹈,無法理解民族舞蹈的深刻內涵。
首先,雖然我國很多高校都有民族舞蹈這個專業,但是,許多學校沒有專業的師資力量,許多高校缺少正規的民族舞蹈教學團隊。其次,民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十分鮮明,若學生只是單一化地學習,必定會忽視其民族特色,不能體現民族舞蹈的優勢。最后,許多教師對學生的教導過于機械,沒有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含義,使舞蹈教學逐漸流于表面。
當前,我國十分重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同時,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要培養多樣化、符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高校更要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安排教學課程。首先,高校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制訂教學目標,根據社會的需要培養學生。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的核心,決定了教學方向。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技能訓練,使其具備專業的民族舞蹈功底。同時,還要適度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素質和競爭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優化考核體系,不定時檢查教學成果,檢測教學目標的完成度,在考核中了解教學的不足,進一步完善教學工作。其次,我國民族文化豐富,民族舞蹈復雜多樣,若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高校要建立完備的教學體系,配備相應的師資及與民族舞蹈對應的傳統服飾,有效提升學生的表演水平。最后,高校應發揮本土優勢,根據不同民族的特色開展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如安徽本地的高校可以開展“花鼓燈”教學,而云南本地的高校可以進行“孔雀舞”的教學。同時,學校要根據教學目標進行相應的課程安排,不必對每種民族舞蹈都進行學習,要達到“專”和“精”,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如開設選修課,讓學生的精力集中于某一支舞蹈或某一類民族舞。
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教師應當優化教學設計,在課程設計上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盡快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特色。教師應當對民族舞蹈背后蘊藏的民族文化進行系統的講授。在進行民族舞的教學時,老師要對學生進行背景知識的介紹(民族的特色等),讓學生對民族文化有大致的了解。同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教授舞蹈,有點有面,對學生學習中的不足進行輔導,邊講解邊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民族舞蹈的藝術魅力與價值。此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如播放該民族的舞蹈視頻,精講一些優秀的舞蹈作品,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教學質量,還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民族舞蹈具有民族特色,其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高校需要提高重視程度,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在舞蹈教學中穿插不同的民俗文化,豐富學生的體驗。相較于現代舞蹈,民族舞蹈類型豐富,進行民族舞蹈教學不僅能傳承民族舞蹈文化,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其次,我國民族眾多,民族舞蹈的教學工作十分復雜,案例教學是較簡便快捷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因地制宜”,結合本土民族舞蹈編選相關案例,也可以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學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如“一順邊”(手腿同時順著一側運動)這個動作在不同的民族舞蹈中都有。傣族、苗族、藏族等一些民族的舞蹈都不約而同地有“一順邊”的律動。在這些高原地區,勞動人民往往會由于高山缺氧的氣候和崎嶇的山間地形在勞動的過程中使身體重心傾斜,使同側身體不自覺地向同一方向擺動。在千百年的勞動中,人們認為這種方式不僅是最省力的,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危險,所以,這種步態成為高原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呈現出共同的審美特點。雖然“一順邊”是這些民族舞蹈的共同步態,但也會因為各自民族的習俗而產生相應的差別。如貴州苗族的“一順邊”只是上肢輕輕擺動,幅度不大。這是因為苗族婦女衣服飾品較為繁重,步幅不能過大,而較小的晃動正好突出了她們身上的銀飾。云貴地區的傣族喜歡孔雀,常穿簡單的筒裙,所以,在舞蹈的過程中腰部松弛,形成“S”型的步態。[2]最后,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與案例編寫。如針對“一順邊”這個舞蹈動作,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學習探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民族舞蹈。
若沒有文化理論做根基,學生只知道機械地做動作,不知動作從何而來,那么,民族舞蹈便會逐漸走向僵化。因此,開展理論教學極為必要,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要明確民族舞蹈背后的歷史與文化,才能在表演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3]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單元化、模塊化的教學方式,根據民族特點進行理論教學課的編排,再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在課堂上發揮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功能,展示相關的紀錄片或圖片,以及相應的民間傳說與歌謠等,通過不同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民族舞蹈的理解。同時,也可以邀請該民族舞蹈領域的專家舉辦講座,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
無論什么藝術,情感是核心,舞蹈也是如此,只有飽含情感的舞蹈表演才能打動人心。如節慶時的舞蹈往往歡愉,而祭祀時的舞蹈總是莊重內斂。在進行不同的民族舞蹈表演時,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對舞蹈的感知與情感表達。[4]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要進行技法的教授,同時,在表演舞蹈時加入情感因素,將情感融入教學中,使學生知道做表演動作時的情感,掌握舞蹈的內涵。如,在教授孔雀舞時,教師不僅要通過“漫步森林”“點水”等動作展現出孔雀多姿、空靈的體態,更要講解孔雀對傣族人民的文化意義。孔雀是傣族人心中的吉祥鳥,傣族有許多關于孔雀的美麗傳說,因此,在表演時,應當抱有輕松歡快的心情,采用輕快的步伐,體現孔雀舞輕盈靈秀、婀娜婉轉的特點。
只有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民族舞蹈的鑒賞能力,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除了單一地對固定內容進行考試的考查方式之外,教師應采取多種模式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高校的社團與文藝匯演非常多,教師可以以它們為媒介,將考試與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主動將課堂學到的民族舞蹈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通過實踐活動取代常規的考試,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舞蹈,真正對民族舞蹈進行活學活用。不同的考查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
民族舞蹈不僅是我國舞蹈藝術的重要內容,更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當今形勢下,社會各界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保護,重視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高校也要轉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開展個性化教學。教師不僅要“授人以魚”,教授舞蹈動作,更要“授人以漁”,教授文化知識,更好地展現民族舞蹈的內涵,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