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銅
(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轉型進程加快,同時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政府部門根據環境資源現狀,出臺了諸多項環境保護舉措。其中在1962 年,我國對塞罕壩地區實施了綠水青山造福人民的“塞罕壩精神”,大力發展當地林業,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塞罕壩人通過多年的勞苦培育,如今已在荒沙地帶培植出大面積的人工林。
20 世紀60 年代的塞罕壩集中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和少雨等多種極端環境,自然環境極為嚴酷。塞罕壩三代人通過近60 年的奮發圖強,在極其窮困的立地條件下,在9.33 萬hm2的總經營土地面積上,成功造就了7.45 萬hm2人工林,創立了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變為綠洲的人間奇跡,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塞罕壩地區資源境況的可持續發展能夠為后人提供借鑒。
當前,全球環境急劇惡化,氣候轉暖、霧霾危機嚴重,本課題探索的環境保護措施旨在推進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與生活滿意度,使區域環境得到可持續發展。文章通過剖析塞罕壩地區環境資源境況,歸納環境保護方法,為其他地區提供對照。
1.1.1 自然地理概況
塞罕壩是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個壩址,地處東經116°51'~117°39'、北緯42°02'~42°36',連接河北省御道口牧場、圍場縣4 個鄉鎮。塞罕壩位于河北北部山區和蒙藏青藏高原的匯合處,包含有壩下、壩上過渡帶及林地—草地、林地—荒漠的交織帶,地質種類以高原、山地居多。
塞罕壩區域內主要河流有吐力根河、陰河、撅尾巴河等。其中吐力根河、陰河為華北東部兩大重點溪流灤河的總稱,是遼河的主要源流之一;灤河屬于京津唐潘家口水庫干流、灤河兩大水系的源頭,其在潘家口水庫每年入庫水量中占93.4%,直接關系到京津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
塞罕壩的冬天比較漫長,天氣嚴寒,夏季不明顯,春秋時節較短,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該區域的年平均氣溫為-1.5 ℃,極端最高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分別為33.4 ℃、-43.3 ℃;平均年降水量460 mm,蒸氣量1 388 mm;年平均無霜期60 d;年平均積雪天數為169 d。
1.1.2 森林資源概況
塞罕壩共有7 種植被類型、25 個群系,以華北落葉松為首的落葉針葉林,以落葉松、云杉、白樺等為針闊混合林主建群種,以山楊、樺木為首的落葉闊葉林是主要優勢種。
塞罕壩機械森林總營業建筑面積達9.33 萬hm2,其中林地建筑面積7.47 萬hm2(人工林5.87 萬hm2、次生林1.6 萬hm2)。林地總蓄積量1 012 萬m3,林地覆蓋面80%,林地年均生長發育量為48.9 萬m3。目前,塞罕壩原始森林僅有小部分屬于成熟林,其余均在生長期。其中,近齡林為1.47 萬hm2,最高比例達到45.37%,由此可見,塞罕壩林木資源近50%已接近成熟期林,而25.05%左右林木資源屬于中幼齡林,即處于迅速生長階段。
塞罕壩地處河北省圍場縣最北面,區域內既有高原又有丘陵,沙丘綿延,地勢開闊,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易出現春旱、風多風大等氣候狀況,使作物生長期加長。生態環境極差,常出現狂風、沙暴、干燥、霜凍等自然災難及其他災害性氣候。
塞罕壩西北部位于內蒙古草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克什克騰旗、多倫縣接壤,其特點是水資源富饒,原始森林密集、野禽聚居等。而中西部地區屬半固定沙丘沙化地帶,植物覆蓋面較低,土壤沙漠化比較嚴重[1]。
塞罕壩地區森林資源屬于國家級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其地處溫帶草原地帶—高原東部森林草原區和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燕山山地落葉闊葉林—溫性針葉林區交匯地帶,一部分地區生物多樣性尤其充足,另一部分生態境況又十分脆弱。因其異常的生態境況,景觀板塊縱橫交錯,生物多樣性與森林植被分別被草原植被與荒漠沙地植被相互交錯,庇護價值極大[2]。
塞罕壩地區東部、南部鄰冀北山地林區,北靠內蒙古烏蘭布統草原,西部是渾善達克沙地的東南邊緣,有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錯帶。塞罕壩森林資源保護區中的森林生物種群、草原生物種群與荒漠沙地生物種群批次交叉分布,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生物多樣性與其他地區不同,保護價值巨大。
塞罕壩森林區以大片人工林場為依托,人工華北落葉松、樟子松純林、天然樺樹喬木林占絕對優勢,總體上具有林齡較小、林分密度較高、林相單一、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災隱患大等特點,直接造成了大型動物的入性不良、物種多樣性程度不高、生態穩定性較差等現狀,使塞罕壩森林區今后生態演替更加不確定[3]。
1.4.1 生物多樣性評議
塞罕壩系荒漠變森林的典范。目前,有藤本植被9 種,占總數量的1.5%;木本植物102 種,占總數量的16.5%;以草質植被為主的共有507 種,占植被體系總量的82.0%;中生植被445 種,占72.0%;早生花卉122 種,占19.7%;濕生植物或沼生植被有42 種,占6.8%。
物種多樣性異彩紛呈。調查結果表明,保護區范圍內共有大型真菌類22 個科、51 個屬、共79 個種;自生維管束植物有81 個科、303 個屬、618 個變種,其中蕨類植物有6 個科、10 個屬、16 個變種,裸子植物有2 個科、4 個屬、10 個種,被子植物有73 個科、289 個屬、592 種,被子植物雙子葉綱植物有63 個科、227 個屬、462 個種,單子葉綱植物綱有植物10 個科、62 個屬、130 個種。
塞罕壩地區植物群系中含有20 種以上大科7 個,包羅1 319 種的較大科有8 個,包羅59 種的較小科有13 個,包羅24 種的小型科有25 個,僅有1 個種的科有28 個。
塞罕壩地區系表中包括10 個種及以上的大屬共有6 個,包括59 個種的中型屬,共有13 個,包括的24 個種以上的小屬共有124 個,地區單種屬共計有163 個,真單種屬共6 個。
塞罕壩地區內陸生脊椎哺乳動物有261 個種(亞種),分屬4 個綱、24 個目、6 個科、6 個屬。兩棲綱分為1 個目、3 個科、4 個屬;爬行綱分為1 個目、3 個科、4 個屬;鳥綱為17 個目、48 個科、117 個屬,227 個種;哺乳動物綱為5 個目、12 個科、26 個種(亞種)。該區有水生脊椎動物5 個科、24 個屬、32 個種。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內動物種類主要包括有中國林蛙、錐雞、樹尾鸚、黃眉柳尾鴛、朱雀、灰尾掠食鳥、赤尾伯勞、映山紅、戴勝、山斑塢、紅集、小白嘴鴉、寒鴉、銀喉長尾山雀、柳眉長尾山鶯、北朱雀、草原雕、花鼠、貂、馬鹿、青羊、狍子、野豬等,以豹子為典型代表的溫帶山林哺乳動物群;有五趾跳鼠、小沙百靈、鵲鸚、黃羊、鶴鶉、草地黃鼠、艾融、蒙古兔、云雀等,以東北鼢鼠為典型代表的熱帶草地哺乳動物群;有紅點錦蛇、鶴類、斑嘴鴨、白枕鶴、鴻雁、綠頭鴨、無斑雨蛙、黃斑葦鵑、灰鶴、大天鵝、大麻鵑、蒼鷺、赤麻鴨等,以白頭鶴為典型代表的溫帶沼澤哺乳動物群。
自然保護區有昆蟲12 個科、114 個屬、660 個種,以鱗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為主。
1.4.2 地帶典范性評議
塞罕壩地區北部主要以草原為界,東部、南部兩邊是以森林為界限,西部以沙漠沙地為界限,是典型的森林與沙漠交叉帶,其既具有河北北部山地森林普遍特點,又具有內蒙古草原景觀面積。西部仍保持渾山達克南邊緣半固態砂土自然特征。天然地域和動植物種群均呈現強烈地帶性。
塞罕壩地區有較大面積的白樺林,代表了華北山地森林的特點,與其他優生林形成混交林。這些林分均為亞高山灌叢—草甸型植被,以落葉松為主,次生林次之。在開闊的淺谷與漫灘之間,分布有大型積原生性草甸,其是森林—草原交錯區的一個典型代表[4]。
加大賽罕壩地區植物修復力度,該地區土壤喪失比較嚴重,有環境敏感的陽坡沙丘、沙區等,應采取綜合措施,加速植物修復,增強森林節水能力,充分發揮其生態經濟效益。
政府應加大管理監測力度,推進塞罕壩地區的生態建設與發展。加強珍稀瀕危物種的科學研究,對其種群數目、年齡構造進行創新探索,以期為珍稀瀕危物種的庇護與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在科學研究賽罕壩自然保護區時,要正視科研成果的真正轉化。例如,設置氣象、土壤水平、水文等方面的管理與監測系統,全面、系統觀察生態、森林植被源及其他環境因素等;調研與考究森林植被遺傳秩序,尋找人類治理活動在改變森林植被中的作用;對于沙土、裸山面積較廣地帶,為改善其生態環境、修復森林草原景觀打好科學基礎;構建病蟲害防治網絡體系以及完整的消防體制機制,加強對森林資源實行有效的治理與保護[5]。
為了促進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不同項目的發展,必須加強塞罕壩地區的政府構建能力,完善相關單位內部職能組織,建設擴大巡邏隊伍以及注重康養學專業研究等。
在賽罕壩地區,傳統林業管理方法應逐步轉變,同時應構建現代化的科學治理體系和有效的治理方式。以資源保護治理制度內容的改革為主線,科學規范和制定資源治理制度與行政管理制度,促進塞罕壩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賽罕壩地區日常事宜應規范標準化,創建一套立竿見影的保護治理體系。賽罕壩地區應該以現有賽罕壩自然環境保護管理局、環境庇護治理區、環境庇護治理站三級保護管理機制為基石,繼續完善好各種規章制度與體系建設。加強內部相關人員業務學習教育,不斷提高工作團隊的環境治理業務品質與水準[6-7]。
進入賽罕壩地區,公共和教化行動選用向社區居民問好的方式進行,同時宣揚科學知識、環境治理以及自然保護方面知識等。使地區居民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目標與方針政策,并熟悉保護自然環境根本知識,進一步讓居民知曉自己和天然塞罕壩地區之間的關系,同時營造“我和天然的塞罕壩地區是兄弟”的情感氛圍,讓賽罕壩地區居民自覺地加入到保護自然環境行列[8-9]。
首先,在資金方面,塞罕壩地區應該積極爭取資金經費列入地方公共支出預算;科學研究上,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學術交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治理經驗,請有關專家到賽罕壩地區講學并調研,提升塞罕壩地區科學技術管理水平[10]。
其次,壯大公眾力量,制訂相應的政策,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塞罕壩地區的建設,提高社會各界的參與度。同時,創新思維,通過不同的路徑募集資金,構建“投資人和獲益人都有”的利益共享與發展模式。布署國際投資治理機制,全面吸收社會各個方面的投資,其中包括國際融資,從而緩解建設資金不足、旅游產品開發不理想等現狀,為共同開發與管理體制改革鋪平道路[11]。
再次,科學合理運用好有限資金資源,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經費有償使用與支付制度。對從事塞罕壩業務的相關受益單位、部門或者個人,應當依法征收資源保護相應費用。
最后,創新發展塞罕壩地區多種形式經濟,遵循“誰護誰發,誰毀誰復,誰用誰賠”的原則,以塞罕壩地區環境資源健康持續發展為重,通過建設許可證結合有償使用及回收制度,開發利用水域,從各種渠道發揮資源經濟價值。
賽罕壩地區生態資源在保護環境、生態建設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一定要加大對塞罕壩地區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力度。文章通過分析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狀,全面探討了塞罕壩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大塞罕壩地區的保護力度、建立完整的治理機制、加強宣揚教育、開展對外資金技術的交流與合作4 種措施,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塞罕壩地區生態資源,使其生態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以實現塞罕壩地區生態與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