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種蘭林
成長型思維理論尊重并彰顯小學生探究能力的可塑性以及智力發展的能動性,主張借助小學生的生命活力和主體能動性,實現學習共同體的提質增效、創新發展[1]。因此,教師開始立足成長型思維理論去審視數學學習共同體的融合渠道與建構方法,自覺以成長型思維理論為指導思想打造高品質的數學課堂,深度優化小學生的探究過程與成長環境。這樣,小學生就會獲得良好的思維啟迪與方法引導。
學習共同體是教師立足生本理念科學建構的小學生互助探究團體,以教師的智慧設計與科學引導為技術支持,以小學生群體的生命活力與互助能動為發展動力,以教材中的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為任務導向,努力挖掘小學生的主體能動與互助合力,打造高品質、高能動以及高效率的數學教學[2]。因此,學習共同體能夠突出人文思想,以教師智慧挖掘小學生的認知潛能與集體合力,架構高品質、高能動、高整合的主體成長平臺,實現數學教學的提質增效。
第一,數學學習共同體要具有突出的生本性與主體性,努力挖掘小學生的主體能力和集體合力,為小學生建構一個開放自由、輕松交互、親密互助、集群成長的探究樂園[3]。小學生是數學學習共同體的活動主體,是探究實踐以及認知實踐的真正主人,應在獨立思考、互助交流與合力探究中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
第二,數學學習共同體要具有突出的設計性與策略性,凝聚著教師的教學智慧、活動思路以及育人理念,是教師精心策劃下的育人平臺。因此,數學學習共同體是教師向小學生傳遞教學指導、認知方法以及探究思路的信息媒介與互動橋梁,指引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師預設的探究任務,成為數學課堂的認知主體。
第三,數學學習共同體要具有突出的互助性與交流性。小學生不是單兵作戰,而是立足于集體智慧之下的互助交流活動,可將個人能力自覺融入團隊合力之中,以此對數學知識進行互助探究。可見,數學學習共同體能夠實現小學生高頻率的信息交流與高質量的知識提煉,展示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互助交流能力[4]。
第四,數學學習共同體要具有突出的可行性與實效性,集合教師的教學智慧與小學生的主體能動,科學引導小學生在互助交流中較為獨立地完成數學知識的探究任務,并具有較好的課堂效果。因此,數學學習共同體能夠成為數學課堂上的新型教學模式,立足教師智慧為小學生架構主體實踐、互助交流的認知空間。
第一,成長型思維理論與數學學習共同體都尊重并挖掘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張實現小學生的個體探究與集體交流,引導小學生在積極思考、集思廣益中整合出強大的團隊合力。因此,成長型思維理論與數學學習共同體都致力于開發小學生的生命活力,在主體實踐中促進小學生的實訓認知、互助交流與持續成長[5]。
第二,成長型思維理論與數學學習共同體都弱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對教學時間以及探究空間的直接占用,為小學生群體預留充足的活動空間與交流機會,建構主體課堂。可見,成長型思維理論與數學學習共同體都鄙棄傳統的說教活動,實現教師角色的科學轉變,成為數學教學的幕后導演。
第三,成長型思維理論與數學學習共同體都具有突出的拓展性與創新性,教師要積極踐行生本理念,科學促進數學教學的拓展轉型,切實將人文思想與創新精神融入數學課堂上。這樣,成長型思維理論與數學學習共同體都會成為數學課堂上的創新元素,為數學課堂輸送更多更好的理念支持與拓展輔助。
成長型思維視域下構建數學學習共同體能夠為小學生架構一個有思維啟迪、方法引導、主體實踐與互助成長的探究樂園,實現小學生的切身參與、積極思考與友好交流,借助集體智慧與集體合力,優化小學生的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可見,在成長型思維視域下構建數學學習共同體,能夠充分釋放小學生的生命活力與集群潛能,滿足小學生的求知熱情與表現動機,科學推動小學生成為認知主人。
成長型思維視域下構建數學學習共同體能夠幫助教師積累大量的拓展性教學經驗以及創新性教學方法,鄙棄傳統理念下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堂認知的落后習慣,為學生的個體探究與集群交流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6]。因此,成長型思維視域下構建數學學習共同體能夠幫助教師重新審視數學教學的設計理念、角色定位、活動方法、探究過程等,推動數學教學提質增效與創新發展。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思維性、推理性以及整合性,因而非常適合訓練與提升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并以此提升數學學習共同體的主體性、能動性與進階性。
成長型思維理論要求小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獨立自主地對數學知識進行初步感知,借助個人的聰明才智獲得知識與積累信息,為后續主體交流提供物質基礎。而且,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能夠有效鍛煉個人的思維能力以及信息獲取能力,推動學生在主體實踐中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因此,獨立認知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起點,也是建構學習共同體的信息儲備起點,更是教師施展教學智慧的起點。
在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章“1~5 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學習共同體活動中,小學生需要實現由實物認知中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而且這一過程需要小學生慢慢理解與逐漸頓悟。在“1~5 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數手指法”慢慢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并以“數手指法”為過渡橋梁,逐漸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7]。學生利用“數手指法”熟練掌握“1~5 的加減法”后,就會慢慢擺脫“數手指”的初級做法,逐漸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這樣,學生就會在“數手指法”的輔助下慢慢掌握“1~5 的認識和加減法”,同時推動個人思維能力逐漸獲得提升。因此,小學生能夠在簡單易行的“數手指法”的幫助下慢慢訓練與提升個人的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切實促進課程素養的有效發展,也為構建學習共同體夯實知識基礎。
成長型思維理論要求學生在主體探究中有所思考、有所拓展、有所收獲,并使之在學習共同體中進行信息交流的必要儲備,從而能夠向外輸出個性化認知成果。誠然,不同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探究能力與認知基礎,而多樣化的層次恰恰為學習共同體奠定了堅實的信息基礎,使學習共同體展示整合功能成為可能。因此,學生的積極思考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個人的思維能力,也為建構學習共同體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8]。
在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章“6~10 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學習共同體活動中,本部分的難點內容在于“6~10 加法計算中的滿十進一”,也就是說,“十進制”與“數位觀念”的培養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認知難度。以“5 + 7 =?”為例,“5”與“7”都是一位數,二者的和卻是一個兩位數,因而“12”這個和能夠幫助小學生初步感知“十進制”與“數位觀念”。這樣,隨著小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的計算活動以及交流活動的頻繁進行,其就會習以為常地對待“十進制”與“數位觀念”。而且,小學生熟練掌握“十進制”與“數位觀念”以后,就會將個人的計算能力拓展到下一章的數學知識,能夠進行“20 以內的加法計算活動”。因此,小學生掌握“十進制”與“數位觀念”后就能夠在學習共同體中輸出個人的思維活動、計算方法以及探究心得,優化學習共同體的信息基礎。
成長型思維理論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與拓展探究,還要學會互助交流與信息整合,有效啟迪個人的主體認知,加速個人的思維能力發展。交流性、互助性與整合性是學習共同體的價值體現,能夠直接惠及學生的信息獲取與知識提煉,并使其能夠積極聽取他人的思維方法、探究方式以及認知靈感,提升思維能力。因此,小學生能夠在學習共同體中接受他人的思維靈感和認知成果,有效提升思維能力,切實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信息整合功能[9]。
在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章“認識人民幣”的學習共同體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建構一個游戲活動:學生每人獲得5 元活動券,然后在一個紙箱中放入若干購物小票,讓學生進行自主抽取,然后按照購物小票上的具體數值進行減法計算,完成模擬消費活動。如學生抽到“購買中性筆,消費1 元8角”,就需要計算“5 元”減去“1 元8 角”,即“5 元-1元8 角= 3 元2 角”。在該學生計算的同時,其他學生也進行計算,并扮演評委,進行對錯判斷。學生如果計算正確,則可以繼續抽取購物小票,直至出現錯誤為止。這樣,學生就會在相互監督、相互幫助中按照一定次序進行減法計算活動,并能夠在以模擬游戲為活動方式的學習共同體中進行良好的思維活動以及信息整合,積極思考與表現自我,實現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
成長型思維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拓展探究以及信息整合,還要求學生立足個人智慧并與他人靈感進行思維進階,探究出思維活動創新發展的新途徑與新成果。學習共同體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積累、思維碰撞、靈感交匯以及方法溝通的平臺,因而能夠幫助學生積累高價值的思維方法,有助于實現學生的思維再拓展,實現思維創新。因此,學習共同體是一個高能量的信息集流體,能夠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動學生有所創新。
在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章“長度單位”的學習共同體活動中,學生首先使用直尺測量身邊的文具盒、課本、詞典、水杯、花盆等小物品,然后使用米尺測量凳子、桌子、黑板、窗戶、門等物體。這樣,學生就會在互幫互助中進行集體測量,共同強化個人的測量方法以及長度觀念,實現共同提高。最后,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三層的教學樓究竟有多高呢?于是,學生就會利用教師提供的米尺測量教室的高度,教室的高度大約為3 米,上面樓板的厚度大約為30 厘米。那么,三層教學樓的高度就大約為9 米90 厘米,即10米左右。因此,學生立足本節課學習的“長度知識”,能夠較為準確地計算出三層教學樓的大體高度,實現思維創新與探究拓展,展示學習共同體的實效性。
成長型思維理論為數學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指導方法與育人方向,學習共同體為數學教學提供了優質的活動平臺與探究方式,因而成長型思維理論與學習共同體的有效結合能夠為數學課堂提供新型的設計理念與教學方法,有助于實現數學教學的提質增效與創新發展。因此,教師要在成長型思維視域下科學構建數學學習共同體,并努力提升學習共同體的獨立性、拓展性、整合性與創新性,自覺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與交流機會,科學引導學生成為認知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