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淑端
語文是小學階段最為基礎的教學課程,核心素養理念不僅賦予了其更為豐富的內涵,還對其課堂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因此,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標,按照核心素養理念的具體要求,對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更為有效的優化與創新,以此實現對學生語言構建素養、思維素養、審美鑒賞素養及文化素養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策略作為最為關鍵的教學因素,不僅關系著課堂的多元化呈現,還影響著課程改革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落實。在核心素養理念得到廣泛普及的教育形勢下,針對核心素養理念對課堂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教師應順應理念要求,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有效的優化與創新[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凸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也成為最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因此,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主體性原則的指引下,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與實施,不僅要鼓勵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此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還應承認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以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課堂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重要平臺,教學的過程具有顯著的動態性和自主生成性,很多教育契機是可遇而不可求、轉瞬即逝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靈活地進行教學策略的運用,才能更加科學、及時地把握教育時機,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有效培養。因此,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秉持靈活性的原則,依據不同的內容、對象及時機,進行具體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實施,以增強語文課堂的開放性和自主生成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是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而服務的。而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豐富多彩,同時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也更趨多元化。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策略進行多樣性的設計與實施[2]。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來對教學策略進行多樣性的設計,從不同的層面、角度來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眾多,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選擇,更加有效地發揮其教學優勢,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亟須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秉持適用性原則,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育對象對教學策略進行因人而異的選擇與實施,這樣就能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核心素養是一種跨學科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教育內涵。而語文學科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教學課程,其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體現為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培養與提升、藝術審美與鑒賞、文化理解與傳承四個主要維度。因此,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圍繞這些維度,有效實施教學策略,以此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語言構建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中最為基礎的素養形式,主要在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中形成。因此,在以“語言構建與運用”為導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構建及運用機會,使學生能積累更多的語言實踐運用經驗,以此來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構建及運用的能力[3]。
首先,教師應積極實施誦讀教學策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教學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方法。通過誦讀,學生不僅能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內容的記憶,豐富知識儲備,還能在誦讀中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及情感的共鳴,以此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教學策略是感知語言、理解語言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就應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對學校的情感,富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并在朗讀的過程中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這樣學生就能在朗讀中獲得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閱讀體驗,進一步體會到文中語言描寫的生動性,以此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其次,教師應注重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的實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學生進行語言吸收、感悟的過程,而寫作是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運用進行情感表達的形式,兩者的結合能有效地實現學生語言能力內化,是培養學生語言構建及運用能力的重要形式。因此,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應積極地實施讀寫結合教學策略。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文章展開仿寫訓練,讓學生能及時地將自己在閱讀學習中所學的文章構思、文字構建等技巧進行實踐性的運用,在模仿、創新的過程中更加有效地實現自身語言構建及運用能力的提升。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相對不足,展現出了形象思維占據主體、抽象思維尚未形成的發展特征。這就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只能對淺層次的內容進行理解,而對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情感卻無法透徹理解,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效果。因此,在以思維培養與提升為導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結合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積極實施以思維訓練為主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得到循序漸進的培養與提升。
首先,教師應注重問題導向教學策略的實施。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教師給予有效的引導。而問題導向教學策略是一種以課堂提問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積極思考,以此實現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就可以進行“老屋為什么總也倒不了?”“這反映了老屋怎樣的品質?”等相關問題的設計,使學生結合教師的問題來展開閱讀和思考,并在正確閱讀思考方向的指引下,正確地理解文章主旨,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師應注重合作探究教學策略的實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不足,僅憑自己的能力很難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的互動合作關系能幫助學生有效達成啟迪智慧、完善認知的學習目標,以此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展開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并在后續的合作探究、討論中,分享與討論自己個性化閱讀感受。這樣學生就會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拓展自己的閱讀思路,豐富自己的閱讀感受,在合作中培養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在素質教育體系中,德、智、體、美、勞是最為重要的教育內容,而美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升學生審美情操的重要途徑,關系著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同樣注重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圍繞藝術審美與鑒賞這一核心素養維度,對語文學科中蘊含的美學因素進行挖掘,并通過相應情境教學策略的多元化實施,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感悟語文課程中的語言美、情感美,以此實現對學生審美意識的有效培養。
首先,教師應積極通過視聽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對語言美的審美體驗。小學生形象思維占據主體,對形象、生動的內容及場景會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和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因此,在以藝術審美與鑒賞為導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以形象性的視聽情境來還原文中描寫的場景,以此強化學生對文中語言美的感悟與體驗。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因為很少有學生真正見過海底世界,這就影響了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想象,使學生無法通過閱讀感受到描寫場景的優美。因此,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展現海底世界的優美景物,使學生能伴隨視聽情境進行文章內容的閱讀,這樣學生就獲得了身臨其境的感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其中的語言美和場景美。
其次,教師應積極進行體驗式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對情感美的體驗。學生對美的感知與體驗往往來自親身的經歷。在以藝術審美與鑒賞為導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來為學生創設具有體驗性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扮演文中人物時入情入境,在人物的代入中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感,以此更加深刻地感受情感美,提升自身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語文是我國母語——漢語言的教學課程,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還肩負著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歷史重任。因此,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文化內涵。通過具有文化意義教學策略的實施,使學生親身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其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意識,以此實現對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活動教學策略的實施,通過富有文化內涵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以實踐的方式實現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在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這一故事創作背景的介紹,來進行傳統節日——重陽節的引入,促使學生加強對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傳統道德的宣傳與傳承。同時,教師還可以以此為基礎,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領略登高、插茱萸、賞菊等習俗,感受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使學生在充分了解這一傳統節日的同時,受到傳統道德意識的熏陶。這樣就從實踐的角度實現了對學生文化理解能力及傳承意識的培養。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背景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中的必然發展趨勢,不僅需要教師及時進行自身教學理念的轉變,還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更為科學、有效的選擇與實施。因此,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充分圍繞語言構建及運用、思維培養與提升、藝術審美鑒賞、文化理解與傳承等核心素養的目標,對課堂教學策略進行多樣化、靈活性、適用性的實施,以此來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