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雪梅
學語言、習文化,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任務。古詩詞是漢語言的精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學習古詩詞,可以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為了引領學生從古詩詞中汲取更多的語言、文化知識,教師應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如讀思結合、讀畫結合、讀寫結合等,著力優化古詩詞教學效果。
理解詩歌的意象、感知詩歌的意境以及體會詩歌的情感等,都離不開讀思結合。以讀思結合為途徑,學生讀詩的過程會更加深入[1]。讀思結合其實就是適時適度、卓有成效地將閱讀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讀深悟透古詩詞的意象、詩境與情感等。
意象,又稱物象或自然意象,詩歌通常都會有一個或多個意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都是詩人創作詩歌的一些基本技巧。倘若學生對詩歌中的意象了解不全面、理解不透徹,那么,他們也就無法全面、通透、細致地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指導學生閱讀詩歌背景的基礎上,思考詩歌中的各種意象。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宿建德江》這首古詩為例,盡管這首詩歌中的“舟”“煙”“日暮”“野曠”“天”“樹”“江”“月”等意象一目了然,但如果學生對這首詩歌的背景知識一無所知,那么,他們也就無法準確理解這些意象。鑒于此,教師應指導學生細致入微地閱讀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這首詩是仕途失意、滿懷悲憤的孟浩然離別家鄉趕赴洛陽途中,在漫游吳越時所做。當學生了解了這一創作背景后,他們就能夠透過“舟泊暮宿”的意象,感知詩人內心深處的悲涼,透過“清江蒙月”的意象,感知詩人思慕親友的憂思之情。
引導學生讀背景、思意象,可以讓他們更為準確地理解意象中所蘊含的濃厚情感,對學生進一步鑒賞詩歌起到鋪路架橋的作用。
詩歌通常以抽象的文字表現一種具象的意境。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知詩歌中的意境,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情真意切地朗讀詩文,并以詩文中的字眼為切入點,以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架,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如此,學生就能夠入情入景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大意。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題臨安邸》這首古詩為例,為了讓學生清晰、完整、細致地感受這首古詩的意境,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淺出地閱讀這首古詩。如學生由于受到自身視野的限制,對“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句詩文所描述的意境并不理解。為了引領學生突破視野限制,更為真切地感知這句古詩中的意境,教師可以借助一些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現重巒疊嶂、樓閣林立的情景。聚焦這些情景,這句抽象的詩歌就會在學生的腦海中形象化。
通過教師的啟迪、指導與點撥,學生會更加形象、生動、直觀地理解古詩的內容。與此同時,詩文中的意境也會如一幅清晰、完整的畫卷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
準確把握詩歌的節奏,有助于學生更為真切地感知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在指導學生學習詩歌時,教師應指導、啟迪學生準確劃分詩歌的節奏。當學生明確了詩歌的節奏之后,他們不僅可以讀出詩韻,還可以讀出詩情;不僅可以感受到詩歌的韻律之美,還可以感知詩歌的情感之豐。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為例,在自主讀詩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一邊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一邊給這首古詩劃分節奏。《楓橋夜泊》是一首七言絕句。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七言絕句,因此,他們完全有能力劃分這首詩的節奏。在準確劃分節奏的前提下,教師還應指導學生一邊有節奏地朗讀古詩,一邊思考這首古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例如,透過“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致,學生可以深切感知作者所表達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等思想情感。
當然,在朗讀古詩詞時,學生除了要讀出節奏,還要讀出輕重緩急、高低起伏。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夠通過讀詩準確感知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并將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感知詩行音韻、理解關鍵字詞、體會詩文意境等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一些基本要求[2]。當學生對詩行的音韻有了一定了解后,他們就能夠讀出詩韻;當學生對關鍵的字詞有了深入理解后,他們就能夠讀出詩意;當學生對詩文的意境有了真切感知后,他們就能夠讀出詩情。鑒于此,教師應該在古詩詞教學中做到讀畫結合,由此讓讀詩更加有趣。
古詩詞在表達思想情感時,不僅要通過語言文字,還要結合節奏音韻。同時,古詩詞也因其清晰的節奏、變化的音韻而具有韻律美。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既要讓學生勾畫出古詩詞節奏的變化,又要讓學生勾畫出詩詞音韻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學生就能夠情真意切地展現詩歌的韻律美。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暮江吟》這首古詩為例,為了讓學生讀出詩韻,教師可以指導他們準確、清晰地勾畫出詩詞中的音韻。如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所以其節奏非常清晰明了。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鼓勵學生用一些醒目的符號畫出這首古詩中需要重讀的詞語以及應該弱讀的部分。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清晰、準確地畫出詩行的音韻,并情真意切地讀出詩韻,充分感受古詩詞的音韻美。
讓學生讀懂詩意是古詩詞教學的基本要求。古詩詞中的關鍵字詞是學生理解詩意的切入點。正因如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引領、啟迪學生準確無誤地勾畫出古詩詞中的關鍵字詞。之后,聚焦這些關鍵字詞,學生就能全面、深入、細致、準確地理解詩意。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為例,教師應一邊指導學生朗讀詩詞,一邊勾畫詩詞中的關鍵字詞,如“題”“橫看”“側”“嶺”“峰”“只緣”“此山”等。在勾畫出這些關鍵字詞后,教師應啟迪學生聚焦這些關鍵字詞,深入淺出地分析這些字詞的準確意思和深刻意蘊,據此為學生精準理解古詩詞打好基礎。
實踐表明,指導學生畫關鍵詞能夠讓他們更深、更透、更細地理解詩意。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是詩詞的靈魂。為了讓學生讀出詩情,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詩文內容,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盡情地描繪詩文的意境。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入情入境地理解詩文的主旨大意,體會詩詞的思想感情。當然,在鼓勵學生畫詩文意境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緊扣詩文內容,還要鼓勵學生展開合理想象。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山行》這首古詩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準確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用畫筆在紙上盡情描繪這首詩詞的意境。深秋時節的秀美山景、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雨霧繚繞的山上人家、艷如紅花的楓葉……利用手中的畫筆,學生就能夠清晰、完整地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畫卷。聚焦這幅畫卷,學生也就能夠情真意切地讀出對唯美山景的喜愛之情。
當然,在根據詩文、憑借想象描繪詩文意境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受到自身繪畫能力的限制,導致描繪的畫卷不夠形象。但是,這并不會影響學生對詩詞情感的理解與表達。
在讀詩過程中,學生通常會產生一些表達的欲望,如對詩詞的某一處細節做評價,對詩詞的詩體做評價以及表達自己對詩意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等。基于此,教師可以將讀寫巧妙地結合起來,據此讓讀詩變得更加豐富。
盡管詩文的細節只有只言片語,卻能夠讓學生產生無限遐想。這時,教師可以鼓勵、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盡情地描繪、書寫在紙上。這樣不僅可以做到讀寫結合,還可以讓學生讀深悟透古詩詞的深刻意蘊。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贈劉景文》這首古詩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閱讀詩文的細節,一邊抒寫自己的聯想。圍繞“荷盡已無擎雨蓋”這句詩,學生可以展開合理、大膽、豐富的想象。“荷盡”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擎雨蓋”又是一種怎樣的姿態?圍繞這些細節,學生可以抒寫自己的聯想。如學生可以通過對比“接天蓮葉無窮碧”夏日的荷葉,進一步表現秋日荷葉“荷盡”之后的凋零景象。
通過閱讀細節、抒寫聯想,教師既能夠引領學生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又能夠讓學生在抒寫的過程中更為細致、真切地感知詩詞的唯美意境等。
詩體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即抒情詩、敘事詩和說理詩等。詩體不同,其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如抒情詩側重于抒發、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的思想情感;敘事詩側重于通過敘事或寫人等,真切表達思想情感;說理詩側重于通過講道理和發議論的方式,表達真情實感。為了讓學生更為通透地理解古詩的詩體,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適時適度地仿寫古詩。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這首古詩詞為例。通過閱讀這首詩的詩體,學生會發現這是一首說理詩,重在闡述一個道理,即觀察事物時,為了全面、準確、細致地理解某事物,必須嘗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在指導學生閱讀詩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指導學生仿照說理詩的詩體,自編自創一首說理小詩。
在上面的案例中,讓學生在閱讀詩體的基礎上仿寫古詩,既能夠讓他們更深、更細、更透地理解詩體,又能培養學生的詩詞創作能力以及表情達意能力。
在深入淺出、細致入微地閱讀古詩之后,學生難免會產生一些意猶未盡的感覺,產生一些表達的愿望。鑒于此,教師可以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一些表達的機會,搭建一方表達的平臺,讓他們在閱讀詩意、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擴寫詩文。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清平樂·村居》這首詩詞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詩意的基礎上,展開自由想象,對詩意進行適度擴寫。如“大兒鋤豆溪東”時,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景?烈日炎炎、汗流浹背、蟬鳴鳥叫,還是天氣陰沉、涼風習習?“中兒正織雞籠”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雞籠有多大?中兒在用什么材料編制雞籠?中兒編制的雞籠是什么樣子的?“小兒在溪頭臥剝蓮蓬”時,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是在專心致志地剝蓮蓬,還是在三心二意地剝蓮蓬?剝出的蓮蓬是什么樣子的?是晶瑩剔透還是粒粒飽滿……這一切,都可以成為學生擴寫的內容。
實踐表明,在深入淺出閱讀詩意的基礎上,學生往往會對詩文有一些所思所想。借此機會,教師可以實現讀寫結合,讓學生在準確讀詩的前提下,合情合理、適時適度、恰如其分地擴寫詩文。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做到讀思結合、讀畫結合以及讀寫結合。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夠讀深悟透古詩詞的內容,才能夠準確感知古詩詞的意境,真切體會古詩詞的情感。同時,“三結合”也能夠讓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變得異彩紛呈,能夠讓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