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亮/江蘇省宿遷市農業農村局
宿遷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項目化方式”抓農業發展,全力抓招商、促投資、建項目。自2020年以來,全市建成農業農村重大項目390個,完成投資444.1億元。
聚焦產業發展,招大引強實現新突破。一是完善招商體系。健全優化招商隊伍,在省內率先成立農業招商服務中心,實行實體化招商運行。建立“市級統籌、縣級跟進、鄉鎮落實”的農業招商機制,以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名義印發農業招商實施方案,壓緊壓實縣、鄉兩級農業招商責任,尤其突出農業園區為農業招商主陣地、主力軍。二是突出招商重點。立足重點產業、重點環節,圍繞“三群四鏈”建設持續發力,按照“接二連三”要求,開展全鏈式招商,持續深耕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瞄準上市企業、小巨人企業、領軍企業等,重點招引投資強度大、產出效益高的大項目好項目。三是辦好招商活動。立足市級抓綜合招商、縣級抓專題招商、鎮(園)抓具體落實,每年編排制定全市農業招商活動計劃,組織農業招商“春季競賽”“秋季攻堅”“冬季攻勢”,積極開展云招商、小分隊招商、委托招商以及農業投資環境說明會等系列招商活動,在上海、蘇州、山東濰坊、福建泉州等地先后舉辦市級專題招商活動11場。
聚焦項目建設,產業能級實現新飛躍。一是強化考核督查,壓緊壓實項目推進責任。連續5年將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招商與建設列入市對縣高質量考核指標,并把投資超3億元農業招商項目列為加分事項。二是健全推進制度,常態化推進項目建設。市委市政府每年組織1至2次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現場推進會,對縣區農業農村重大項目進行現場點評、當場評分、排定名次。建立“月度統計督查、季度調度考核、半年通報總結、年終綜合考評”調度推進機制,把調度會放在項目現場開,當場點評、當場對問題會辦交辦,實現從意向到簽約、規劃、開工、竣工等全過程跟蹤管理,有效提高項目轉化率。堅持“五個一”掛鉤幫辦機制,所有項目專人掛鉤跟蹤。三是提前謀劃編排,夯實項目硬支撐。每年年底聯合國土、交通、住建等部門以及各縣區,編制下年度全市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專題聽取匯報,并逐一過堂審核,針對重點項目和特大型項目,組織專家和有關部門進行項目咨詢評估,確保項目編得進去、落得下來,全年開工率70%以上。通過項目疊加建設和持續帶動,產業發展韌性持續提升,產業特色更加鮮明,基本構建“三群四鏈”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聚焦要素支持,服務保障實現新提升。一是強化政策扶持保障。聯合市相關部門制定《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紓困發展九條政策措施》《惠農政策20條》等若干條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扶持優惠政策。二是強化土地要素保障。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重點支持農業重大項目建設。利用泗洪縣、宿城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改革的契機,重點結合“三區三線”劃定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提前規劃項目布局,推動一批重特大項目落地。三是強化資金扶持。市縣兩級每年安排3億元的農業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并設立10億元的鄉村振興基金,重點支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組織召開全市農業農村重大項目銀企對接會,搭建“政銀擔保”合作平臺,開發“農園貸”“一村一品貸”系列產品,建立貸款需求清單,定向相關合作銀行推送農業項目融資需求,拓寬項目融資渠道。在全省首創農業設施產權登記頒證管理制度,創新農業設施抵押貸款模式,目前全市已頒發農業設施所有權證書34本,發放貸款16筆,累計貸款金額突破6000萬元。
接下來的三年,宿遷將以農業六大百億級產業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快補鏈強鏈延鏈,繼續狠抓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
重謀劃,繪好項目建設“新藍圖”。強化產業布局建設。以培育全國產業單打冠軍為目標,著力打造以洪澤湖、駱馬湖兩湖沿線為重點的生態河蟹產業集群、以泗陽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的工廠化食用菌產業集群、以沭陽縣為主體的花木產業集群。推進全產業鏈建設。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模式,深度研判產業鏈薄弱環節、缺失環節,加強產業鏈項目建設,構建集種源繁育、標準化種養、加工流通、品牌營銷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堅持接二連三,重點發展“加新高”項目,建設一批產加銷、貿工農一體的龍頭企業,實現產業鏈多環節增值增效,到2025年全市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產業融合類項目占比達70%以上。注重龍頭企業培育。通過規劃引導、要素集成、幫辦服務、對上爭取,打造一批超10億級的大項目,增強產業引領力。以落地項目主體為核心,建立項目培育清單,實施中小項目“育苗扶壯”行動,積極培育一批在產業細分領域有影響力的“小巨人”項目群。到2025年,全市建成農業農村重大項目超10億元項目5個。
重招引,深挖重大項目“蓄水池”。強化體系搭建。推動縣區、園區成立農業招商服務機構,構建“1+5+7”農業招商體系,市農業招商服務中心牽頭做好招商活動組織、招商政策研究、招商聯動服務等工作,引導和督促5個縣區招商服務中心、7個園區招商專班持續加大項目招引力度,深度挖掘各種農業招商線索,高頻次跟蹤招商意向項目,確保每年全市新簽約農業招商項目不少于150個。創新招商方式。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方法,施行定點定員招商,派駐專業招商人員,深耕福建晉江、山東濰坊等食品加工集中區,做好企業對接考察等工作。靈活運用農業招商服務中心人員每月駐外招商15天的時間優勢,積極對接駐外專業招商機構,與市駐外招商局掛鉤互動,外派專人跟班招商學習,推動構建資源互享、線索共尋、合作辦公的招商模式。加強督導跟進。對縣區項目招引、活動組織、任務完成等情況開展日常督查和定期通報,動態跟蹤在手在談的招商線索、簽約項目。
重服務,搭建要素保障“倍增器”。加強土地供給。科學規劃項目布局,合理調劑土地指標,依托耕地占補平衡、農村公共空間治理回收土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方式,多渠道保障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啟動編制全市涉農鄉鎮農業產業用地“一張圖”,梳理農業用地性質,作為農業農村招商重要工具。加強與市國土儲備中心對接,編排未來三年農業項目用地計劃、項目清單。強化資金保障。優化調整財政支農政策體系,持續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發揮鄉村振興基金職能,推動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項目建設。到2025年,每年撬動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不低于100億元。擴大“農園貸”“一村一品貸”等專屬產品覆蓋面,聯合金融機構開展“鄉村行”行動,開展支部聯建助推鄉村振興活動。搭建項目載體。積極開展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爭取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構建國家、省、市三級園區縱向銜接、聯動建設體系。科學布局科技創新、技術集成、智能管理、產銷對接、人才服務等園區功能,做好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和基礎配套建設,推動現代農業項目、農業龍頭企業優先向農業園區集聚落戶,形成產業發展高地。到2025年,再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2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