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怡 周 飛 周 晶
責任意識作為一種道德自覺,是個體、社會、國家三者關系的基本認知。作為個體對社會有著積極的影響和貢獻;作為社會的成員所具有的高尚品格;作為社會共同體中的一員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魅力等,都是責任意識形成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并影響著個體走向社會,走向成功。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逐步提高,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現象日益凸顯出來。當代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價值觀塑造和價值觀運用的關鍵時期,更是塑造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格的關鍵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要擔負起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擔當起新時代歷史重任,就必須加強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育工作。
責任意識的主體主要是人,而人有思想、有理智,就是所謂的“良知”“責任”。人的“良知”“責任”是實現人與人、人與國關系和諧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當前社會面臨著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問題已成社會的普遍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青年群體的道德認知存在著一定沖突。
1.責任目標模糊,道德導向缺乏明確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培育應當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切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優化提升。責任目標指的是作為人所應盡的責任義務,與青年成長成才息息相關,是構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實踐中,青年時期的責任目標不明確,導致大學生容易受社會現實環境的影響,而做出違背自身道德責任義務的行為。
2.責任理念缺乏有效載體,責任意識難以深入。青年時期的責任意識是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培育和發展起來的,然而青年時期的責任意識卻常常被弱化或淡化。當代大學生在道德意識不斷提升之中,承擔著“歷史責任”,這種責任意識是對整個民族共同發展所賦予的責任意識與責任擔當。但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所承擔的責任主體更加多元化、個體化,大學生思想認識問題日益凸顯,青年時期自我責任感明顯減弱,缺乏新時代所需要的新擔當與新使命。這不僅表現于年輕人缺乏責任認知和責任目標,而僅限于從外界環境因素的考慮問題,還表現于一些年輕人對于社會責任和個人價值意識認識不清、責任意識難以深入等問題。
3.責任實踐無節制,行為動機無節制。實踐能力是青年最基本的素質,而大學生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自由之身體”,因此,青年有權利也有義務去實踐。然而現實中,部分青年群體不能正確認識到自身的責任邊界,以“不能”“不敢”作為借口逃避責任,其更加管制自身能力欠缺而無法承擔重任的問題,由此使其在面對責任的過程中表現出“不敢”“不能”的現象;同時,一些沒有完全具備負責任能力和道德責任感的青年群體缺乏應有的道德觀念基礎和責任意識發展動力,這直接導致其缺乏對他人和社會基本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擔當。因此,有必要反思“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培育新時代青年群體責任心”等問題。
4.責任認知存在偏差,責任目標有偏差。當前我國社會處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對于大學生責任認知上存在偏差,對其責任目標缺乏清晰的認知,這會導致青年群體對責任的履行以及責任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存在較大偏差。一方面,青年個體普遍認為對責任履行是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并沒有意識到自我責任目標要成為現實社會行為指南是一種人生理想狀態的自覺追求。另一方面,青年社會群體對國家發展具有更大的歷史責任感,但是也會忽略自己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這一歷史責任義務。
5.責任擔當動力不足,價值選擇有偏差。在新時代,責任擔當動力不足既包括個體主觀上的責任擔當動力不足,也包括個人主觀上的責任擔當動力不足。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主觀上的責任擔當動力不足,其是由于傳統社會價值觀和傳統倫理價值觀的長期影響造成的。二是在當代社會,物質利益至上、價值取向多元化以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社會主體面臨的價值選擇呈現多元化與多樣化并存的趨勢。這些多元化的價值選擇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與矛盾——社會價值多元與價值選擇分化并行,而利益在多元價值選擇中常常受到不同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在這種形勢下,有些人因為利己主義行為而背棄道德準則而失去了原則擔當精神,造成了在社會生活中對道德標準和法律規則失去了理解與遵守。但是個人主觀上責任擔當動力不足主要是由于傳統價值觀影響太深所致。
1.注重價值引領,發揮責任指引作用。在價值引領下,每一位大學生要有遠大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從而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在責任意識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價值引領,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指引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其鮮明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精神風貌與時代特征,貫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后的社會價值準則與價值取向。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大學生責任意識培育,在開展大學生責任活動中要注重強化思想引領能力。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不是片面地說是一種思維模式,而是科學的方法論體系和方法手段體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具有歷史發展、社會變遷、科學真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人類認識活動。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指導大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2.堅定愛國情懷,樹立時代擔當意識。在當代中國,我們要堅持愛國愛黨,愛崗敬業的崇高情懷,牢固樹立“四個意識”。首先,“愛國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情懷”,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這個中國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和豐富文化底蘊的偉大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敢于勝利的民族。”中華民族具有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應該具備鮮明的文化意識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青年群體已經從文化基因上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因此,增強民族自豪感成為新時代大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時代擔當意識需要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要牢固樹立家國意識。家國意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強調的重要方面。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應當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是中國人就該有我的根”“中國是人民奮斗出來的”;二是要始終牢記黨和國家事業都是我們這一代最偉大、最可敬、光榮革命前輩為之奮斗和付出的成果。這也就要求廣大大學生在實踐中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三是培養愛國情懷,當前有大量革命時期的電影和書籍,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帶領學生觀看相關的革命電影或者新中國成立記錄視頻以及閱兵儀式等,讓學生以最直接的方式來感受新中國建立的歷史發展,體會當時民眾為了反抗壓迫換取美好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從而激發學生對前人所付出的鮮血與汗水的尊敬之情,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3.注重社會實踐,培養責任實踐能力。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要通過實踐鍛煉。學生要勇于實踐,善于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這樣才能真正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從實踐活動中提升大學生理論素養能力,將能夠更好地促進自我價值實現和個人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高校應根據大學生自身需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把培養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責任實踐能力作為教學工作重點來抓。通過“四講四有”學習踐行活動和各項勞動技能培訓工作、參加各類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等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通過開展“五好家庭”“十好班委”“十好團員”“十百千青年志愿者”“十大杰出青年”評選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并且還需要通過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方式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當前正是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重任務疊加的關鍵時期,需要大學生不斷提升責任意識和能力應對突發狀況。在大學畢業之后,大學生需要以個人責任意識為基礎,承擔起社會責任。在大學畢業之后,大學生需要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不僅需要做好畢業前的職業規劃,還應該做好學業規劃與就業求職規劃。在學業規劃方面,大學生需要不僅要明確自己學習目標并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還應通過自己豐富而有效的工作實踐鍛煉,強化提升知識技能的運用能力,進而使得責任意識能夠充分落實于實踐之中。
4.營造良好氛圍,增強責任感觀念。從社會實踐來看,在責任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最重要莫過于道德觀念的培養。這種道德觀念不是形而上學,而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長期實踐而產生的思想認識。人們一旦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了全面清醒的認識,就會把這種認識轉化為自己身上所具有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因而一個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才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期間高校教師需要教育學生做到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尊敬師長要尊敬自己所處情境中對社會對他人承擔責任這一點;對于學習也要講究方法;在日常生活要勇于負責、敢于負責;還要勇于承擔自己所承擔的道德角色使命。只有形成良好道德氛圍之后,大學生才能在責任意識培育過程中養成積極主動、勇于承擔責任的行為習慣。也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
5.提高道德修養,樹立正確價值觀。道德是人所具有的各種價值的總和。道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導向,也是社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倫理行為規范。“人們對其道德行為給予鼓勵和支持,并使其行為得到維護和發展。”人在社會中所承擔的責任越大,他們在社會中所享有的尊重也就越多。在“人類的社會化”不斷發展和進步過程中,可以發現一個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逐漸喪失了道德觀念和道德原則上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由于受歷史條件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以及人們心理、情感因素的影響,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對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觀念認識和道德判斷過程,這些觀念認識往往會隨著自己道德行為而得到相應的強化和提升。因而一個人應該有足夠的責任感來擔當起相應的責任。當然對于責任意識的培育也不能脫離道德觀念進行培育。
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提高國民道德素質而開展的一項長期任務。我們黨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問題,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我們共產黨人最講愛國主義,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道德修養。”“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不僅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堅定的理想信念,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們共產黨人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一個高尚的人。”我國當代大學生作為一種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在社會上生存發展必須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作為社會人應當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根本上實現個體對社會生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責任意識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不僅是個人追求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客觀需要,也是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責任意識是個人、組織、國家和社會發展利益相關者達成利益一致的精神力量,是個人社會行為、履行社會義務、實現個人價值并承擔責任的內在動力和外在表現形式。從社會價值取向看,社會對人們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誠實守信、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等;從個人價值取向看,社會期望通過個人價值認同推動個體發展,社會期望通過個體行動促進社會發展,因此也提出了一些責任感要求。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大學教育方式方法中倫理教育與行為道德培養中倫理教育路徑之間關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進而為推動國家社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