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越秀區海珠中路小學 鐘澤彪
學科關鍵能力是學科能力的有機構成部分,是指學生在學科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典型的學科特性、與特定的學科素養相關聯的特殊學科能力,而在語文學科中的關鍵能力則包含了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普及基本的語文知識。與一般學科能力不同,一般學科能力是指學生在各門學科課程學習中形成的具有跨學科性和各學科共享特征的學科基本能力。
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另一方面,理解與表達正是學生在日后深造、工作中所必備的重要能力。
發展學科能力既要超越知識記憶為本的傳統教學范式,又必須以豐富的知識為能力發展的支撐。由此,需要摒棄以往強調能力為本而忽視知識掌握的做法,探尋適應新課程改革中,自主學習和拓展教學的新方法,通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和大量信息拓展的知識支撐,從而獲得學科能力的提高。
由于小學階段沒有系統的思想政治課,語文學科承擔著思想教育的任務。閱讀經典課文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理解與共情能力,還能通過對一個個人物形象、情節的賞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是非觀、人生觀,成長為一個明事理、知進退的社會主義公民。
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在平時練習中增加了課外閱讀訓練,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訓練量保持在1∶3的比例,引導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培養共情能力,而非在具體課文的內容和中心思想上糾結。
充分發揮范讀之示范作用。播放范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還能使學生盡快掌握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
保證課堂朗讀時間。可以采用的朗讀形式有齊讀、分角色讀、領讀、輪讀等。一般而言,為避免分心走神的情況,1~2年級的學生常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方式;對于高年級宜采用個別讀、默讀,有利于潛心思考。
加強口語技巧的指導。老師在訓練時引導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寫”即規范書寫的能力。進入中高年級,“寫”的能力要求進階為表達寫作的能力,而表達寫作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模仿練習和自由創寫。
模仿練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遷移,模仿練習的主題應與例文的主題、語境密切相關。教師應當帶領學生把握語境,理解例文的結構和意義,實現“形神兼備”。有了大致的寫作框架和方向,寫作的起步難度就會降低,學生也就更有表達的自信。
自由創寫。要讓學生有創作的空間,但考慮到與應試之間的平衡,教師可以在周記、日記作業中布置自由創寫,既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給予學生創作自由,激發寫作興趣。
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從而提升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聽完一段城市的聲音后,讓學生說出“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說出自己對情境的感受,并讓大家分別討論,老師最后總結陳詞。一方面讓學生學會表達,另一方面讓學生借鑒別人的描述從而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
情境教學法除了應用在閱讀教學中,亦可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在狀物類寫作練習中,先讓學生觀看一段景物視頻,在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引導學生將感性的畫面轉化為文字。小學生的詞匯量還并不豐富,因此寫作過程中還需提點一些寫作技巧,從而提高訓練效果。
除了在課堂上發力,還應注重讓書香走進校園。舉辦閱讀周活動,鼓勵學生們閱讀指定的名著,組織寫書評、做手抄報、閱讀演講比賽,讓師生在書海里遨游;建立圖書角、讀書走廊、張貼讀書標語,讓師生在校園中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