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 晶
王 晶
天目新聞特別報道中心
在追求新聞時效的同時,如何呈現出更深度更有價值的內容,從而“魚熊兼得”?
這就需要記者在實操過程中,不管是打“游擊戰”還是“陣地戰”,必須自始至終都對策劃、指揮、行動的分工與基本思路脈絡、導向有著清晰完整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融入”和“隱匿”進現場環境,并成為現場一部分。這,其實也決定著一組報道是否能“走紅出圈”。
在互聯網時代,媒體爭相發送同一條內容時,就算前后只差幾秒鐘,整體傳播效果就有可能是天壤之別。所以,如何既能搶得先機又保證內容安全?2022年7月19日嘉興桐鄉女童墜樓事件的新聞報道操作,其實可以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案例來進行分析探討。
當時,我和同事在收到消息后,即刻前往桐鄉。而我們出發時,其實對相關消息的了解有限,對人物關系、事件核心、影響范圍并不是很清楚。這對經常跑突發的記者而言,是常態。關鍵是,盲目心急只顧趕路就有可能錯失最好的時機。確實,當時很多媒體記者從坐上車那一刻開始,就已把直播和評論擺到了大眾面前。
任何突發事件的核心都是“人”,同時“人”也是我們打開新聞事件的關鍵鑰匙。因此,我們在具體操作中,需要從事件核心出發,向上去挖掘人物關系,同步衡量兩個要素:1.確認核心“爆點”;2.厘清事件中所有的人物關系,將他們每個人作為突破口問到信息的困難度,及其對于該事件的重要程度。
通過權衡這兩大要素,我們可以快速找到最先需要去突破的對象、最需要拿到的信息以及分辨出其他可有可無甚至干擾采訪的“閑雜人等”。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直擊核心過程中,不能被各種干擾因素帶偏自己的方向,在有限的條件下,越先整合出有意義的內容越好。
所以在赴桐鄉的路上,梳理事件并和當事人簡單聯絡后,我們首先確定報道核心基調在于宣傳和弘揚“真善美”,這也便于我們后續沿著這條主線去操作。
當時,大眾一直都很關注女童的身體情況和女童父母的發聲,但這在當時是很難突破并直接采訪到的。所以我們轉換了順序——首先,直奔墜樓女童所在的醫院,向其主治醫師詳細了解她的病情,并及時發出了稿件。同時,獨家信息,有時候也要堅持“等靠要”——在醫院病房外蹲守,直至凌晨3點之后,終于熬到了女童父親開口,由此發回了關于女童父親的獨家回應。因為這是熱點事件中的獨家內容,自然也就有了很可觀的流量和傳播優勢。
復盤這一切可以發現,在正式切入現場進行采訪前,路上的每一分鐘,用好了都能讓記者在后續實操中有更清晰的思路規劃,做好臨機應變的準備。
上面也提及,記者到了現場不可控因素太多。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學會“隱匿”于現場。比如此前赴唐山報道燒烤店打人事件過程中,“隱匿”的做法,就給予了記者很多便利。因為在全網抨擊打人者的同時,更多人關心被打女子的情況,以及燒烤店老板娘的發聲,這些都是需要去現場進行深入突破才能了解到。
打人者當時還未全部落網,并且肯定無法通過常規采訪渠道跟進。所以,探訪現場、尋找燒烤店老板娘和被毆打女子成為我們的第一要務。而當時,鑒于此事影響極大,當地警方和社區工作人員對現場的監管是極嚴的,所以我們當時的選擇就是“隱匿”于現場周邊,等待機會“以靜制動”——現場在燒烤一條街上,我們就選擇距離事發燒烤店最近的一家店,化身食客。
正是靠著這樣融入當地的環境中,我們不僅找到了跟老板娘面對面的機會,更從現場旁系關系群體中獲得了更多可用信息。雖然最終老板娘沒有接受采訪,但我們通過客觀描寫以及短視頻的背影呈現,幾十秒的視頻和幾百字配文,引入了大流量并沖到微博熱搜第一。
泥巴起身要摘左小龍的頭盔,說道:“不要緊的不要緊的,我是你的女人么,你的手臟成這樣我都準你摟著我,我來幫你摘……”
此外,受傷的女子到底怎么樣了?當時,網絡上謠言四起,所以核實被打女子的真實情況,成為當務之急。因考慮到事情的敏感性,當地也采取了最嚴“封口令”。但抵達醫院后,我們還是決定先亮明自己的記者身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融入”——在和醫院宣傳、黨辦等科室工作人員溝通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一組信息較為模糊的回應:“受傷的人是在我們醫院,人應該沒事(脫離生命危險)了。”看似信息含量極少,但畢竟是出自院方之口。
隨后,就需要我們自己來找尋更多信源和內容,證實上述工作人員提供的信息,使之從模糊走向清晰。于是“融入環境”重要性再度凸顯——我們以多種身份,探訪了急診、值班室和醫院所有的ICU病房,采訪了醫院值班大爺、保潔人員以及ICU醫護人員等等。通過多重交叉印證,得到準確信息:“受傷在醫院救治的女子已從ICU轉入普通病房。”
也正是如此,借助豐富扎實的信源基礎,又一條幾十秒的視頻和僅僅幾百字內容的獨家報道,在刊發后也隨即登上微博、百度、頭條熱搜榜第一。
這種“融入”和“隱匿”的作用,更能讓記者在復雜的現場環境中,獲得更為符合自己需求的內容。在唐山打人事件不斷發酵過程中,當地開展的雷霆風暴行動掀起了軒然大波,前往唐山市公安局門口反映投訴的群眾排起了長隊。毋庸多言,其訴求和表達其實都是很繁雜的,并且坦白說絕大多數也很難操作。但如果能很好地“融入”和“隱匿”這場景,報道群像和現象,盡可能少涉及個體案例,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所以我坐到排隊人群身邊去,傾聽傾訴,保持“控場”能力,最短時間內找到現場思路最清晰的幾個人,或者最有可能受到關注的話題、事件,并且根據我們的采訪主旨,單獨對他們進行采訪,并進行必要的表達引導。現場剪輯短視頻時,挑選一些帶有觀點且不偏激偏信的內容,融入視頻,既有內容也體現現場感,更反映了客觀事實,并且視頻內容帶有共情感。所以這條視頻播發后,播放量過億。
抓到了大量現場報道的“活魚”后,我們就要開始考量深度報道的可能性。比如嘉興桐鄉女童墜樓事件中,除了對話當事人還原事發經過之外,我們決定追蹤事件之外的人物故事,尋找更多聲音來解釋,為什么繼“最美媽媽”吳菊萍之后,這樣的善舉會在桐鄉這片土地上再次出現,并引起全網如此之大的共鳴?《天目特稿|浙江桐鄉“吳菊萍式舉動”再現:偶然背后的必然是當代“90后”的成熟與擔當》,就是對上述問題較為完整的思考后,依據一手信源做出的稿件,其影響力和傳播度也遠高出其他新聞稿件。
其實很多人一提到深度報道,都會覺得很嚴肅。當然,這是肯定的,因為深度報道就是要引發思考、推動進步、創造價值的。但從形式上來說,深度報道的內容形式也可以是有趣的、有用的、有知識性的,這樣才能開闊記者編輯的思路和考量范圍,讓一則報道能被讀下去看下去。越是深度報道越要避免枯燥乏味,因此故事化呈現已經是一種基本共識。
同時,結合當下最熱的短視頻來說,短視頻的“長度”因天然的時長限制難以擴充,但卻依舊可以賦予其“厚度”——事件性、時效性、完整性、話題性、深刻性等報道特點,與短視頻的碎片化、淺層化、娛樂性看似背道而馳,但實際上,只要制定正確的策略,掌握短視頻傳播的規律,也能實現“短”與“深”的有效融合。這也有利于媒體建立連續性短視頻矩陣,形成立體化傳播效果;利用短視頻互動優勢,增強深度報道的交互性;以“深度”增加短視頻“厚度”,做好垂直領域細分。
再者,依照目前短視頻行業的發展,亟需通過深度內容來提升價值:將深度思維融入短視頻生產,可以使短視頻擺脫原來集中于影像表達、關注于顯性主題的敘事,從簡單的表意功能提升為更高層次的價值傳播功能,形成對于受眾深層文化價值的塑造與引導。
所以,我認為快訊的“快”、短視頻的“短”和深度報道的“深”,三者是可以兼容的。特別是在全民短視頻時代,深度報道通過制定正確的策略,掌握有效的方法,也能搭上短視頻的快車,從而助力我們的內容報道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和交互性。
《做偉大時代的記錄者》征文評選揭曉
記錄社會變遷,續寫時代華章。身處改革開放大潮,我們新聞人踐行“四力”,用自己的筆墨見證國家和社會的每一次跨越,傳遞新時代新征程上踔厲奮進的感人故事。自2022年1月開始,歷經一年時間,由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傳媒評論》雜志社共同舉辦的“做偉大時代的記錄者”征文活動日前結束。經舉辦單位嚴格審閱、評定,共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人民日報余榮華等6位作者獲獎。
現將評選結果公布如下:
一等獎
融媒10年,有變,更有不變——作者:人民日報/余榮華(刊2022年第9期)
二等獎
1.托起山里娃的求學夢——作者:浙江日報/梁臻(刊2022年第12期)
2.用節目記錄時代,用聲音服務百姓——作者:杭州之聲/雷鳴(刊2022年第8期)
三等獎
1.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作者:浙江日報/李燦(刊2022年第1期)
2.為百歲老黨員圓夢——作者:溫州日報/張佳瑋(刊2022年第2期)
3.在路上,才有最美的風景——作者:湖州日報/吳建勛(刊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