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
(聊城市東昌府區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 山東聊城 252000)
肉牛健康是牛肉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時也與牛場的經濟效益息息相關。生態發酵墊床式飼養模式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飼養技術,該技術利用鋸末、稻殼、秸稈等干燥原料作為墊床進行微生物菌種發酵,在尊重生態、優先養殖的情況下也能充分保證肉牛品質與動物福利。該飼養模式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會帶動其他養殖業的生態養殖。要使這種新型技術得到一定的應用與發展,就必須要從墊料的合理使用、飼養環境的嚴格控制、肉牛的日常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整。
發酵墊床式飼養是將鋸末、稻殼、花生殼、秸稈等干燥原料以一定的厚度鋪蓋在牛舍里,同時根據墊料厚度均勻播撒有益微生物菌種并進行充分混合,待肉牛進入牛舍排泄后,利用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作用,以糞尿為營養源進行迅速繁殖,將糞尿污染物一部分降解為無臭氣體被排放掉,另一部分轉化為粗蛋白、菌體蛋白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用來提高肉品質。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該技術以微生物發酵為理論基礎,以動物福利為本,從根本上解決了糞尿排放問題,無須再針對牛舍額外沖洗,可以減少污水以及有害氣體的排放。
肉牛發酵墊床式飼養是一種生態、成本低廉的養殖方法。首先,利用發酵床內微生物發酵的各種有益菌群來實現呼吸作用,促進牛排泄物以及各種有害氣體原位降解,同時釋放大量熱量,能夠有效抑制病菌。另外,該飼養方式在源頭上消除了肉牛的糞尿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微生物發酵釋放的熱量還可以加速牛舍水汽蒸發,使養殖場達到無污染零排放的良好效果,實現了環保生態養殖。其次,發酵墊床減少用藥頻率,大幅度減少藥物殘留,使肉品質更優、口感更好。借助該種養殖形式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成本低廉的農副產品,由于牛糞中的有機物質和各種N、P 含量豐富,還可將發酵的糞污制作成有機肥進行出售,增加肉牛場額外收入。奶牛躺臥時間的長短是判斷奶牛舒適度的重要指標,使用發酵墊床式飼養可增加肉牛的躺臥率,提升奶牛躺臥舒適度。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抗生素是一類對有益菌或者有害菌均能起到殺菌作用的藥物,因此發酵墊床不能使用抗生素,肉牛無藥物殘留,更符合現代化健康飲食理念。綜上,發酵墊床式飼養是一種可以提高動物福利與減少人工成本的環保養殖模式[1]。
合理的場址布局與牛舍建設是實現發酵墊床飼養的重要基礎。①要選擇安靜、陽光充足、排水通暢的區域,牛舍應該以坐北朝南、東西走向為主;②發酵墊床在發酵時會產生大量熱量,為避免牛體應激,牛舍頂棚應選擇冬暖夏涼的材質,同時可搭配遮陽網、卷簾、風扇等通風降溫設備來實現降溫通風;③合理設置發酵墊床的位置,留出相應的通道以便翻刨機械設備能夠順利進行翻刨操作;④在布局水槽時要注意單獨設置排水溝,不能在牛舍中間設置水槽,避免水濺灑到墊床上。
發酵墊床主要是利用墊料中的有益微生物來進行發酵,菌種密度影響著墊料的厚度以及牛群的飼養密度,因此要合理選擇發酵菌種,發酵菌種要多樣化,如黏菌、絲狀菌、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均可以作為墊料的發酵菌種,盡量選擇復合菌種。每隔3~4個月需補充初始投入總量5%左右的發酵菌種,以保持菌種的持續分解能力。目前使用的發酵墊料主要有鋸末、稻殼、花生殼、秸稈等,要結合牛場的經濟能力及周邊環境因地取材,選擇透氣性好,吸水性強,舒適度高,適合菌種繁殖且成本低的墊床原料。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墊料厚度,夏季應該保持在40~50cm 左右,冬季保持在70~90cm。
發酵墊床可采用濕式和干撒式兩種制作方法,將發酵菌種均勻鋪灑在墊料上以后,要翻耕2 個來回使菌種與墊料充分混合。微生物的有效發酵和墊料的pH 值也有關系,墊料pH 值在6.5~8.5之間為宜,最好為7.5 左右。發酵菌種分解糞尿的同時也會損失墊料,因此及時補充墊料是維持發酵墊床性能穩定的重要保證,每隔1~2 周補充一次,翻刨墊料和補充菌種可同時進行。為保持墊料的通透性,防止墊料出現板結現象從而降低發酵墊床的使用年限,要經常翻刨墊料,尤其是牛只躺臥的地方,不少于2~3 次/周,每次30cm 以上。為保障發酵墊床中微生物發酵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若發酵床牛糞堆積過多,還需人工疏糞,將集中的牛糞均勻鋪散并與墊料充分混合,一般2d 進行一次疏糞,高溫高濕季節時可將糞便掩埋至墊料下20cm,能減少蠅蛆的傳播與產生。發酵墊床的使用年限一般為2~3 年,在使用年限到達最大值時要整體進行更換[2]。
發酵墊床的內部溫度是微生物發酵的重要前提,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發酵的快慢。在菌種分布后在30~40cm 深處隨機選取3~5 個點測量墊料溫度,理想的墊料溫度為30~40℃,不得高于50℃。發酵墊床表面溫度控制在23~26℃左右時肉牛的舒適度較高。墊料內部水分控制在40%~50%最有利于有益微生物全面繁殖,也可用手緊握墊料,以手指縫隙濕潤但不滴水為最佳標準。可根據季節或空氣濕度的不同而調整,當墊料內水分含量過高,墊料中的氧含量會降低,墊料可能會進行無氧發酵產生惡臭氣體,影響發酵的效果,因此需要將水分過高的墊料運送至空地進行晾曬,然后再運回牛舍循環使用[3]。
嚴格控制牛舍的飼養密度。不同階段肉牛的糞尿排泄量也各有差異,6~8 月齡育成牛的飼養密度應在10m2/頭,成年母牛排泄量較大,飼養密度應以10~15m2/頭左右為宜,還要根據養殖場的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在炎熱的夏天,適當降低飼養密度可以減少肉牛的熱應激。
首先,養殖場的工作人員要定期進行專業且系統的肉牛養殖技術培訓,尤其是新入職的員工更要做好入職培訓,確保養殖人員能夠充分理解發酵墊床的原理以及優勢,要培養工作人員的吃苦耐勞精神。其次,可以通過設置激勵機制、增加節假日福利、團建活動等措施來充分調動工作的積極性,使得工作人員以場為家、以牛為本,為養殖場的發展做出貢獻。
發酵墊床牛舍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種在環境中占主導地位,有害菌不易存活。要及時補充發酵菌種進行發酵,利用發酵過程中的高溫殺滅致病菌,也會起到消毒作用。平時只要將過道及水槽消毒即可,不要往墊料上噴灑化學消毒藥品,因為消毒藥品會抑制甚至殺滅墊床中的有益微生物,因此在鋪灑墊料之前要對牛舍進行徹底消毒并空舍通風1~2 周。
所有牛只在進入發酵牛舍前必須進行免疫接種,防止將寄生蟲或病原菌帶入發酵墊床,同時每年嚴格按照防疫計劃進行免疫接種工作,增加肉牛的抗病能力;夏季和秋季是寄生蟲疾病的高發季節,因此肉牛在飼養過程中要定期驅蟲,以防止其患有寄生蟲病。
飼養標準是能否充分發揮飼養技術優勢的關鍵條件,要按照肉牛的飼養標準來制定飼料配方,實現精準飼喂。可根據肉牛不同品種、生長階段、膘情等進行合理搭配,同時在飼料中可適當地添加微生物飼料添加劑,既可以促進肉牛生長,又可以補充牛糞中的有益菌。牛群的飼料與水源要及時更換,保證飲水充足,冬季應供應溫水、夏季加冰塊來緩解冷熱應激。
綜上所述,奶牛養殖業日漸規模化和集約化,同時也面臨糞污處理困難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肉牛發酵墊床式飼養是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的一種新型生態養殖手段,在前期制作時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建設,一旦發酵墊床建成之后只需日常維護。在飼養過程中發酵菌種與墊料的選擇、墊料更換周期、飼養密度等還需要和肉牛養殖場實際情況相結合,在生產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新的問題,管理者必須要及時發現并解決相關技術難題,才能更好地遵守生態養殖的宗旨,促進我國肉牛行業向環保化生態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