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兵
(中電科西北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8)
供應鏈金融指的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企業融資渠道:其中,供應鏈指的是由一家以資源整合為主導的大型企業(核心企業)為核心,與之產品的生產、銷售等形成上下游關系的中小型企業為資源供應商,兩者形成一種緊密圍繞且相互關聯的關系。供應鏈金融就是處于產業下游中小型企業為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所采取的解決自身資金問題的手段,商業銀行向供應鏈中的供應商提供較為優惠的資金政策確保其流動資金的充足;而核心企業(也可稱為資源整合商)則獲取了足夠的產品后,擁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銷售,并且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整個供應鏈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得到了寶貴的時間,有利于中小型企業抵抗市場波動對企業自身帶來的較大威脅。
1.參與主體多樣化
供應鏈金融服務最大的特點就是參與的主體較多,供應鏈上下游多個企業(中小企業、核心企業、物流單位、保險單位等)和金融機構共同組成供應鏈金融,并參與其中。金融機構可幫助各個企業在流動資金方面具備更大的主動性,也能更快地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更好地開拓市場以謀取最大化的發展效益。
2.風險較低
商業銀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大型核心企業發展及供應鏈的發展穩定性問題之上。在供應鏈金融服務過程中,核心企業是整個服務體系中的核心(即責任主體),商業銀行依靠核心企業為中小型企業“背書”而提升中小型企業的信用額度,進而向其提供資金支持。這也表明,只要供應鏈能夠穩定地運轉,那么資金運轉的安全度就會越高,商業銀行就能夠在動態調整資金投放力度的同時,更好地規避資金風險。
3.整體性較強
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是一個因合作關系形成的、以固定模式運轉于一體的合作關系,這種關系的整體性較強。商業銀行從投資角度出發整合整個供應鏈中的資金、信息、物流等信息,以分析各類信息為基礎重點關注供應鏈整體信用狀況,以便于評價本次投資的合理性。
4.平衡性較強
在供應鏈金融結構模式基礎上開展金融活動是相對穩定的,并且在此階段供應鏈上下游參與者生產活動產生的貿易效益均能有序地隨著整個供應鏈效益周期聯動。商業銀行在此過程中能夠利用小額度的資金周轉將自身與供應鏈產業轉變為持久性、穩定性的合作關系,進而體現出該模式的平衡性。
從法律角度看,供應鏈金融是基于《合同法》《擔保法》而產生的,供應鏈金融雖然在結構上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較多、融資模式靈活、契約設計復雜,在運作上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1.核心企業信用風險
作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參與主體,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更容易通過供應鏈的傳導效應進行傳播擴散,而且其對上下游企業的影響力較其他企業而言更大,尤其是核心企業的道德風險,嚴重的話可能還會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通過對當前理論研究的梳理,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多被視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核心內部因素,一般考慮其所處的行業地位、所具有的產品優勢、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及盈利能力等因素。
2.融資企業信用風險
作為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震源”,融資企業的信用風險一般被視為是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產生的源頭,其主要是通過供應鏈進行傳播擴散,并進一步形成整體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融資企業信用風險的分析大部分都是以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因素作為起點,在此基礎上加入融資企業供應鏈相關的因素,具體表現為融資企業行業地位、融資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融資企業的信用發展狀況及融資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以及發展潛力等。
3.供應鏈關系風險
供應鏈關系,顧名思義,是指供應鏈企業特定時期內在信息貢獻、風險分擔基礎上所建立的一種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關系。研究發現,供應鏈關系可能還會影響信用風險發生的頻率及信用風險所造成的后果的嚴重程度。就當前的理論與實務經驗而言,供應鏈關系主要通過供應鏈相對競爭地位的供應鏈競爭力、產業鏈主體之間所出現的約束制衡關系的強度、綜合體現產業鏈上各合作企業之間本質關系的關系質量、合作企業之間的合作頻率和合作時間長短等方面,上述要素主要是從傳導機制和傳導路徑方面來體現供應鏈金融風險發展演化的內部動因。
供應鏈上下游多個參與企業均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形成一個龐大、復雜的供應鏈。商業銀行在沒有準確了解供應鏈和中小型企業資金的發展狀況、沒有準確把握金融活動和操作流程以及工作人員個人行為等前提下,開展相關業務勢必會帶來信用風險及操作風險。商業銀行為了規避各類風險,必須重點研究供應鏈的整體風險,以及對終端有償服務對象的各項信息進行嚴格審查。
系統性風險主要包括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等外部影響因素。其中,環境污染、自然災害會對第一產業的供應鏈上游企業產生不可忽視的破壞,進而使供應鏈供求關系和成本發生大幅波動,乃至引發整個產業鏈都無法預知和控制的巨大風險。在國際政治環境惡化的大背景下,跨國交易的摩擦、經濟環境極端波動及經營政策調整等事項會頻繁發生,從而造成某一產業鏈失去競爭優勢,引發供應鏈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物流監管企業在整個供應鏈金融體系中起到連接各方主體的作用,供應鏈金融所需的質押物監管及擔保服務均由物流企業提供。物流監管企業在供應鏈金融體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現階段,我國物流監管企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和準入水平都較低,這也就導致物流監管企業因發展水平有限而致使新的經濟風險出現。除此之外,一旦物流監管企業參與到供應鏈企業違法活動或與供應鏈核心企業產生糾紛,例如,物流企業監管瀆職、與中小企業合謀詐騙或與核心企業發生糾紛,都會對供應鏈資金方案的制定和落實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嚴重時將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金融中斷或者崩潰。
1.以系統思維指導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管控
要想有效地實現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管理,必須堅持系統的管理思維。首先,要明確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內部主體、依托及連接上下游各個企業的供應鏈系統、信息共享系統、物流系統等。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外部環境的影響。其次,要將各影響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各個參與主體之間的風險傳導機制及協調管理機制綜合起來進行考慮,從產業相互聯結的時間,建構一條既涉及融資方,又涉及核心企業和供應鏈上中下游各企業的金融風險管理機制。最后,要構建涵蓋各參與主體、有利于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互利共贏的生態機制。
2.圍繞企業主體核心,管控好信用風險的“源”和“頭”
以融資企業信用風險的管控作為出發點,來實現對信用風險源頭的有效管理。只有將融資企業這一源頭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好了,才能有效地降低供應鏈上其他企業信用風險發生的頻率及影響的強度。
以關鍵企業信用風險的管控作為信用風險管理的中心,無論是何種因素導致的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由于核心企業的特殊性,一旦核心企業發生信用風險,整個供應鏈都會受到波及,造成整個產業鏈條金融信用風險的發生。具體來說,可以通過風險動態監測機制的建立實現對核心企業風險的實時、有效監控,考察核心企業的經營實力以及對上下游客戶的管理能力。此外,還可以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機制,實現風險信息的有效共享。
3.深入供應鏈關系管理,降低信用風險事件發生概率和損失
供應鏈關系對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發生的概率及信用風險的擴散范圍和擴散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的信用風險管理實踐顯示,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的合作意愿,以及各經辦人員與企業管理人員之間的私人關系是影響供應鏈金融關系的更本質的因素。因此,要想實現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的有效管理,必須要對供應鏈關系的相關要素進行更深層次的把握。例如,供應鏈關系形成時間的長短及各企業之間的合作頻率和合作強度等,從而實現對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有效回避和緩解。
針對當前我國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因素,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制定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規,對金融創新產品實行規范化管理,從而保證消費者投資的安全性、可靠性。監管機關將進一步熟悉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流程和行業相關流程,以準確了解其風險狀況,并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從而降低供應鏈金融創新的風險程度。另外,金融機構應定期開展不同區域金融業之間的經驗與交流活動,相互學習創新經營方式及供應鏈金融體系遇到風險時的防控應對模式。根據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防控風險方案,實現金融開放性與本土化的融合發展,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政府、企業及市場創造更安全、更龐大的金融價值,打造更加可靠、安全的金融市場環境。
在開展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著眼于實際,打造相應的技術團隊,依托管理團隊的參與,確保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目標的達成。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應當做好高素質、專業化管理人員的發掘,以及培養工作,持續提升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使其可以深入參與到供應鏈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確保供應鏈管理的順利開展。例如,企業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通過對人才的定向培養,逐步打造出一支具備掌握供應鏈運行規律的人員隊伍;通過管理人員的全面介入,對供應鏈管理的工作開展提供方向性引導,以確保管理者決策的科學性與策略執行的堅決性,切實滿足現階段供應鏈管理工作的開展要求。
防范外部系統性風險對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影響,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通過保險、分散投資等風險分散和轉移工具,實現引領核心信用風險主體外在系統性風險的分散,避免系統性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發生。其次,可以建立產業信用風險的預警機制,實現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環境的預判,在此基礎上制定應急預案,減輕系統性風險給企業所帶來的傷害。最后,建立系統性風險分級評估和阻斷機制,從而實現對外部系統性風險的評估,并針對不同等級的系統性風險的傳播特質,采取最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
商業銀行必須委派專業的技術團隊深入分析和了解供應鏈的運轉狀況及整體風險,對供應鏈上下游所有相互獨立的個體企業的運作模式、交易背景、交易真實性等重要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小型企業融資資金期限較短且業務交易的頻率較高,商業銀行為規避風險需將風險控制的重點工作集中在監控物權及資金流流轉問題之上。第三方機構的存在可幫助商業銀行更好地把握供應鏈運轉的實際情況,例如,第三方物流監管機構可幫助商業銀行審查商品物流信息是否與商業銀行掌握的資金流一致。
針對來自物流監管企業的風險的防控措施可總結為兩方面。一是商業銀行應提升物流監管企業準入水平,通過招投標等方式優選資質好、信譽高、經驗豐富、專業技能強的企業。商業銀行還應對物流監管企業的合作意愿、違約賠償能力進行綜合評定。二是商業銀行應與物流監管企業之間建立順暢、快捷、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動態地監督物流監管企業行為,實時評價物流監管企業工作狀況。例如,實時跟蹤保兌倉融資模式下的到貨情況、融通倉融資模式下的贖貨情況、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下的貨款回籠情況。
首先,提升供應鏈金融系統中電子商務協同的比重,實現關鍵企業與金融機構電子商務的協同有效發展,進一步實現企業供應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次,企業要加大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創新力度,注重區塊鏈、云計算、共享服務中心及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實現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智能化管理。
綜上所述,當前供應鏈金融有效地改善了我國企業在快速發展階段頻繁遇到的資金周轉緊張問題,促使企業實現快速發展。做好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不僅能夠科學合理地管控供應鏈各環節中小企業的物流和資金流系統,同時還能夠實現單一企業不可控風險向可控風險的轉變。通過加強供應鏈關系管理,從而將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企業平穩、長遠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