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夢婧
(作者單位:四川省自貢市電視臺)
近年來,互聯(lián)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人們通過互聯(lián)網來了解最新發(fā)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每天自覺不自覺地都會接收大量的信息,并且會接觸到大量的不同的新聞語言。新聞語言,就是用客觀真實、準確精練、簡潔明了、樸實無華、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新聞事實進行報道。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離不開新聞語言藝術,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不但要有好的主題、好的體裁,有清晰完整的思路和充實的內容,還要有符合新聞報道要求、體現(xiàn)新聞特性的新聞語言。新聞作品傳遞的內容是否正確、是否恰當,就是要看新聞語言的運用是否符合新聞寫作的要求,是否正確、是否恰當。新聞語言具有本身的藝術特點,必須形象地揭示新聞內容,準確地表達新聞作品思想。
新聞語言的客觀真實,就是要具體,不能用抽象含糊的語言。具體就是原原本本地說出或寫出所發(fā)生的新聞事實,不能用夸張、概括的語言去描述新聞事實。新聞事實,本身就是具體的、真實的,不是抽象的、虛假的。陳述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真實地在受眾面前再現(xiàn)新聞事實,新聞語言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記者在寫稿時,對于新聞的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事件原因、事件結果等,其報道語言必須準確、恰當,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新聞所報道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用來表達新聞事實的語言也必須是客觀的。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寫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1],寫文章如此,新聞作品的語言也是如此。新聞作品雖然要求寫得鮮明、生動,但必須以能夠準確、具體地反映新聞事實為前提,不能以堆砌華麗辭藻來吸引人們的眼球,只有客觀真實才能感動人。新聞語言必須客觀真實,應成為所有新聞工作者的準則。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能違背職業(yè)道德,要時刻不忘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要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若不能保證新聞語言客觀真實,就會喪失人們對媒體的信任,對新聞事業(yè)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新聞語言不能帶虛假陳述,有的新聞記者為了提高傳播效果和受眾的關注度,無意夸大了新聞事實,導致軒然大波,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僅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也影響了個人的發(fā)展。從這點來看,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具備專業(yè)的職業(yè)道德,時刻認清自己的職責和使命,要有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及時、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正確地使用新聞語言,如此才能成為合格的記者,所寫的新聞才能力透 紙背。
在新聞語言使用上,要求精確性較高,力求消除語言的含混性,達到準確精練。新聞語言準確精練,即不能用不確切、有歧義的詞語,力求受眾接收新聞之后所獲得的信息與事件真相一致。新聞語言準確精練,就是不能把所有發(fā)生的新聞事實,不加選擇地、毫不保留地呈現(xiàn)給受眾,而是要對新聞事實加以取舍。準確,就是概念要明確,報道事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能含混不清;精練,就是新聞事實不能模棱兩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正如畫家手中的筆,一筆一畫,都要恰到好處。新聞語言不準確精練,容易造成新聞失真,影響傳播效果。有的新聞作品明明有具體的新聞發(fā)生時間,卻使用“最近”等不確定的時間來代替;有的新聞作品可以用具體的數(shù)據(jù),卻用“很多”等不確定的數(shù)量詞來代替具體的數(shù)量;有的新聞作品則用“很快”等詞語來代替事物進行的具體程度;還有的新聞作品用“最新”等極端用語結果把話說過了頭,反而讓受眾產生疑惑,這些我們在新聞報道中都要加以重視[2]。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新聞語言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點,沒有準確精練的語言,就無法使新聞報道呈現(xiàn)事實本來面目。寫出準確精練的新聞,是每一名新聞工作者時刻都應追求的目標,也是防止新聞失實的有效手段之一,否則很難產生好的新聞作品。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通訊《“和諧搬遷”背后的故事》,因為在報道中運用準確的語言和數(shù)字,如“截至2011年12月20日,558戶搬遷安置協(xié)議全部簽完,418棟新房已竣工408棟,搬遷入住率為93.1%”,給人以準確精練之感,整個和諧搬遷的成效躍然紙上,把當?shù)亍疤煜碌谝浑y事”的搬遷工作不再難準確地展現(xiàn)在受眾面前。作品刊發(fā)后,被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社編委會評為最高質量稿件,并獲第四屆“江西省反腐倡廉建設好新聞獎” 特等獎。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記者應力求語言簡潔明了,這樣既能夠讓新聞工作者報道出完整的新聞事實,又能夠滿足受眾的理解需要。新聞語言簡潔明了,體現(xiàn)在新聞語言要干凈利落,不能拖泥帶水,這也是當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很少細讀品味新聞,而是希望一眼即知、閱后則明。同時,新媒體時代要求新聞工作者要迅速及時地把新聞事實報道給受眾,這也就要求新聞語言簡潔明了。那么,怎樣才能把新聞寫得簡潔明了呢?一是在句式上,少用長句,多用短句,言簡意賅、短小精悍的新聞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青睞。二是在詞語上,不能用過于華麗的詞語,不能堆砌辭藻,不能用矯揉造作、艱澀生僻的文字。三是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四是新聞報道主題要明確。新聞報道只能有一個主題,不管是報道新聞事件還是新聞人物,內容要簡潔具體,文章結構要條理分明。五是直接寫事實,不要穿靴戴帽,要精選事實,對新聞事實本身不要作過多的解釋,讓新聞事實說話[3]。1984年7月29日,27歲的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國奪得第一枚奧運會金牌,這是讓所有國人歡呼雀躍的事情。7月31日《人民日報》就頭版頭條刊發(fā)了題為《奧運會開賽第一天傳來“零的突破”喜訊 我國運動員奪得兩枚金牌》的報道。這篇報道不僅標題簡潔醒目,而且內容簡潔明了。“7月29日中午十二點二十六分,奧運會射擊場上響起了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我國選手許海峰和王義夫在奧運會第一天上午進行的男子手槍慢射比賽中,分別奪得冠軍和第三名。中國在奧運會金牌榜上‘零’的紀錄被打破了。這也是本屆奧運會決出的第一枚金牌。”其新聞報道簡潔明了,揭示的新聞主題卻十分突出,讓人過目不忘,至今還給人們留下清晰的印象[4]。
樸實無華,這是新聞語言的又一特色。新聞語言不同于詩詞歌賦,一定要樸實無華。樸實無華,就是在語言的表達上要簡練和質樸,所采訪報道的新聞,需要語言上的概括,內容上的具體寫實。例如長篇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鐵人王進喜》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王進喜痛得昏了過去。等他醒過來一看,井架還沒有放下,幾個工人在圍著搶救他。王進喜急了,對大家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猛地站起來,舉起雙手,繼續(xù)指揮放井架,鮮血從他的褲腿和鞋襪浸了出來……”這段文字樸實無華,字數(shù)不多,表現(xiàn)出了王進喜受傷后的頑強,透射出中國工人階級的硬骨頭精神,因而升華了新聞報道的主題。又比如,新華社北京2022年4月16日電訊稿《遨游九天今凱旋——寫在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之日》,新聞稿一開頭是這樣的:“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號飛船在東風著陸場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重回地球的懷抱。離開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號創(chuàng)造了一項又一項新的航天紀錄:神舟飛船首次太空徑向交會對接、中國人連續(xù)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中國女性首次出艙活動、中國人首次在太空過春節(jié)、神舟飛船首次快速返回……中國人在太空一次次邁出的一小步,匯聚成了中國航天的一大步。”[5]開篇文字不多,樸實無華的語言,在所列的一項又一項的成就背后,讓人感受到新聞記者的獨具匠心,表現(xiàn)出來新聞的力量,更是讓人們看到了祖國的偉大、所有航天人的艱辛付出。
新聞報道要以通俗的語言傳播信息才能為大眾所接受,才能產生應有的傳播效果。通俗易懂,就是新聞語言要深入淺出,淺顯明白,具有社會通用性,要以大多數(shù)受眾讀得懂為原則,如果稿件寫得只有一部分受眾才能讀得懂,那就是新聞工作者的失職。要寫出通俗易懂的新聞,新聞工作者就要深入基層一線,學習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正如“英國報業(yè)之父”笛福說:“我的寫作原則是假設面對五百個不同職業(yè)的群眾講話,而使每一個人都能聽得懂。”[4]新聞語言要通俗易懂,新聞報道就要盡可能更具普適性,為更多人所接受。同時,為了使每一個人都聽得懂,有必要在新聞報道中把人們感到費解的專業(yè)術語變成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語言。新聞語言,應當順應人們日常口語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這樣采寫和報道新聞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消息《昌元化工力壓美國百年老店 掌握全球高錳酸鉀定價權》報道了重慶昌元化工有限公司研發(fā)出生產高錳酸鉀的生產工藝,力壓全球這個領域的領軍企業(yè)美國卡羅斯的生產工藝,無論從產量、出口量還是品質上,昌元化工已全面壓倒卡羅斯公司,掌握全球高錳酸鉀定價權。這篇消息由于通俗易懂,沒有過多介紹行業(yè)科技術語,而是選用人們容易理解的語言直言其結果,讓人們很容易就看懂了這篇國際經濟味很濃的新聞。這篇消息雖然僅有600余字,但卻在眾多稿件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新媒體時代,新聞語言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也就是新聞語言具有時新性。新聞報道要打動人心,新聞記者就應站在時代前列,要確保新聞語言生動,富有時代感,避免“千人一面”。掌握新聞時新性,可以進一步提高媒體的影響力。世界在發(fā)展變化,新生事物不斷出現(xiàn),新的詞語層出不窮,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用語,也使我們新聞報道的用語更加豐富。一是新聞語言的時新性,表現(xiàn)在恰當?shù)厥褂酶痹~,使新聞語言具有更強的表現(xiàn)力和張力,如“很中國”“很阿Q”“很青春”等,使新聞語言充滿時代氣息,增強新聞的可讀性。二是新聞工作者要及時發(fā)現(xiàn)新的詞語,永遠保持新聞語言鮮活。三是老詞新用,不斷賦予詞語生命力。比如“攬金望銀穩(wěn)為先,理清思路覓‘錢途’”。這里“錢途”與“前途”讀音相近,讓人產生自然聯(lián)想,擴展了新聞語言的范疇。如“海歸怎樣找到‘好婆家’?關鍵就在第一步!”,這里的“好婆家”,就是指能夠充分發(fā)揮留學歸國人員才能的工作地點,把海歸找工作比喻成“找好婆家”,突出了海歸找工作的重要性,形象生動的比喻讓人感同身受,在當時這條新聞受到了人們極大的關注。四是新聞記者要與時俱進。在新聞報道中,記者要善于接受新的詞語,豐富自己的新聞報道語言。新冠病毒暴發(fā)后,出現(xiàn)了“自限性疾病”和“壓茬”等新名詞。“自性限疾病”是指最初感染新冠后沒有治療的特效藥,許多患者卻能治愈出院,原因在于這些患者自身產生了免疫抗體,加之中西醫(yī)綜合去邪、扶正固本,人體免疫力提高,所以在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了“自限性疾病”這一提法。“共情傷害”就是在疫情期間,有的人大量關注疫情信息,使自己壓抑得喘不過氣來,心理壓力導致自己身體的壓力上升,也導致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容易被病毒感染,造成“共情傷害”。“壓茬”出自上海市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22年3月發(fā)布的一則通知,其中提到:2022年4月1日3時起,按照壓茬推進的原則,對浦西地區(qū)開展核酸篩查。“壓茬”為陜西方言,是指種地收莊稼要種好、收好。在這里,就是工作要地毯式、不留死角、不留空隙。由于這個詞形象生動,被為多家媒體用于報道中。
新聞語言有它自己的特點,每一名新聞工作者都應該很好地掌握它、運用它。唯此,才能把稿子寫得出色。盡管不同的新聞媒體的新聞語言風格存在差異,但總體來看,其語言主要特點都是一致的。在當今節(jié)奏加快的社會環(huán)境下,新聞的語言風格越來越貼近大眾,恰當?shù)貞煤眯侣務Z言,不僅能夠使新聞報道更加接地氣,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且能更好地彰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我國文學理論家劉勰曾經說:“夫山木為良匠所度,經書為文士所擇,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筆,研思之士,無慚匠石矣。”只要我們重視新聞語言的使用,就一定能寫出更多生動感人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