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儀
百萬年來,人類免疫系統積極應對病毒入侵,并將其整合到人基因組中,由宿主細胞的遺傳調控系統接管,協同進化。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是數百萬年前遠古逆轉錄病毒入侵整合到人類基因組的遺跡,可稱為“古病毒化石”。在漫長的歲月中,大量ERV 的遺傳信息被人類細胞俘獲,并經過突變、缺失等變異成為人類基因組中的“暗物質”潛伏下來,占據了人類基因組序列的8%左右,通常處于轉錄沉默狀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課題組、曲靜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課題組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發現了ERV 亞家族在細胞衰老過程中被再度喚醒,提出了古病毒復活介導衰老程序化及傳染性的理論,并且創新性地發展出阻斷ERV 古病毒復活及擴散,以實現延緩衰老的多維干預策略。
為了找到古病毒基因被喚醒的機制,研究團隊在自建的不同衰老研究體系中,如兒童早衰綜合征、成年早衰綜合征等,開展了摸底式的轉錄、甲基化的異常研究。憑借高通量鏈特異性轉錄本測序、全基因組DNA 甲基化測序、免疫電鏡等多個學科的交叉技術,一步步縮小范圍,最終精準鎖定古病毒活化的源頭。
據《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劉光慧介紹,衰老細胞中致密的DNA 包裝方式變得松弛,這導致了古病毒基因的轉錄激活,而且翻譯出了病毒蛋白,還包裝成為病毒顆粒。

更為意外的發現是,這些病毒顆粒能夠在器官、組織、細胞間有效傳遞并放大衰老信號,最終使得周圍的年輕細胞因受感染而老化。
研究團隊進一步深入研究發現,細胞在感染時會產生本能的抗病毒反應,在宿主細胞胞漿中出現ERV 反轉錄產物,激活初始細胞及被感染細胞中固有的病毒防御機制。然而事與愿違,這些防御性機制卻恰恰促進了細胞的早衰。
弄清機理后,團隊繼續探尋抑制病毒的方法。“我們首先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手段將古病毒基因復活的調控元件沉默。”劉光慧介紹,通過整個潛伏、復活、細胞間傳遞等不同環節的解析,研究人員開發出更多的抑制策略,比如,靶向逆轉錄酶的小分子藥物、靶向病毒包膜蛋白的中和抗體等技術也可以延緩組織或機體衰老。
該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古病毒復活介導衰老程序化及傳染性的理論,運用分子成像、病毒學、免疫學、化學生物學和分子病理學等前沿交叉技術動態捕獲復活過程,為衰老的程序化、級聯放大和可干預性提供了全新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