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 方金
(1 北京豐臺區長辛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 北京100072;2 北京市豐臺中西結合醫院治未病科 北京 100072)
偏頭痛這種疾病的發生率較高,其病情特征是一側或兩側呈現搏動性劇烈頭痛,臨床癥狀較多,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干擾。由于偏頭痛存在反復發作的特點,所以急需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幫助患者盡快地改善病癥,提升身體的舒適度[1]。目前,臨床上越來越多的運用中醫治療偏頭痛疾病患者,其中比較典型的療法就是針灸聯合川芎茶調散加減,普遍效果良好。本研究中,采取對比分析的方式,探究川芎茶調散加減、針灸結合治療風寒型偏頭痛患者的效果,報告如下內容。
本研究中的72 例患者全部屬于經過臨床嚴格檢查,最終被確診為風寒型偏頭痛的病例。將患者隨機劃分成各具有36 例的研究組、參照組,兩組中患者的病程1~10 年,平均(3.29±0.18)年。
研究組平均年齡(40.82±0.17)歲;男性20 例,女性16 例。
參照組平均年齡(41.56±0.69)歲;男性19 例,女性17 例。
比較兩組的相關資料,無統計學價值,P>0.05。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經腦電圖、CT、TVD 等檢查確診。
納入標準:為2020 年5 月~2022 年5 月從本院進行治療的風寒型偏頭痛患者;以頭痛為主要的表現,頭痛發作比較劇烈且比較快,以前額、太陽穴部位最敏感且會連及到頸部伴有聚集的感覺,同時表現頭痛、無汗,受惡風寒無熱而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等癥狀;具有研究內容的知情權,自愿加入到本研究中。
排除標準:嚴重癲癇、頸椎病、腦血管病、腦外傷等疾病引起的偏頭痛者[2];感染或出血者、器質性病變者、精神障礙者。
1.2.1 參照組的治療方法。此組36 例患者進行針灸療法。選取相應的穴位,即太陽、合谷、百會、率谷、風池、內關、太沖、內關穴等。運用電針儀,對穴位展開針刺治療,得氣后,連接起電針儀電極與針柄,采用連續波,設置患者可以承受的電流強度,每次治療半小時。對此組患者進行治療4 周時間。
1.2.2 研究組的治療方法。此組的36 例患者,接受相同于參照組患者的針灸治療方案同時,增添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藥物構成包括:川芎、防風、白芷、延胡索各15 克,荊芥、羌活各10 克,甘草片、薄荷各6 克,綠茶8 克,細辛3 克。在此基礎上,遵循患者的實際癥狀,加減治療。前額及眉棱骨疼痛者,增加知母10 克;額顳部疼痛者,增加黃芩片、柴胡各10 克;枕部疼痛顯著者,增加蔓荊子10 克;頭頂疼痛明顯者,增加吳茱萸5 克;頭痛部位固定且如針刺、舌質紫黯、脈弦澀者,增加桃仁、紅花各10 克;遇熱加重者,增加白菊花15 克,并且拿掉細辛;遇寒甚者,增加桂枝、麻黃各8 克[3];頭痛如裹者,增加蒼術、半夏各10 克;頭脹痛者,增加鉤藤、天麻以及珍珠母各15 克。以上藥方,用水煎煮,早晚溫服,一個療程為10 天,連續治療3 個療程。
首先,比較兩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經過治療以后,如果患者完全或者基本消失頭痛及伴隨癥狀,屬于治療顯效;結束治療以后,明顯的改善頭痛及伴隨癥狀,或者持續癥狀時間明顯減少三分之二,屬于治療有效[4-5];頭痛及伴隨癥狀在治療以后未改善,頭痛時間未減少或者減少幅度不足三分之一,屬于治療無效。
其次,記錄腦動脈血流速度。治療前后,以顱多普勒超聲(TCD)進行檢測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
最后,記錄頭痛改善程度。即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進行客觀的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此表從0-10 分計分,0 分為無痛感,10 分為劇烈疼痛,隨著分值的增加,疼痛程度更大。
處理本研究中數據的軟件是采取SPSS22.0 統計學軟件。()[n(%)]體現數據,前者表達的是計量資料,運用t 值檢驗,后者表達的是計數資料,運用χ2檢驗。具備統計學價值的標準就是驗算以后P<0.05。
研究組的總體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1。
研究組的VAS 評分改善程度更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VAS 評分()

表2 比較兩組VAS 評分()
觀察時治療前VAS 評治療后VAS 評間研究組參照組tP分(分) 7.26±1.027.69±1.23 0.53 >0.05分(分) 2.45±0.184.72±0.06 5.40 <0.05
研究組治療以后的血流速度改善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流速度()

表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流速度()
組別治療時間大腦前動脈血流速度(cm/s)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cm/s)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cm/s)研究組參照組治療前66.50±8.0785.69±10.7255.66±12.31治療后53.40±5.0461.82±10.7341.95±9.20治療前64.58±8.4288.69±14.0354.34±12.03治療后59.60±6.8570.18±11.3749.08±9.81
偏頭痛從中醫學角度講,產生的因素多因為感受風邪而誘發,并且范疇為“頭痛”“頭風”等[7]。目前,臨床上治療偏頭痛西醫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整體效果來看,并不適合大部分患者的治療需求,整體治療效果差強人意。應用中醫治療偏頭痛逐漸被推廣運用于臨床,普遍取得良好效果。很多種中醫方法具有治療偏頭痛的作用,其中比較典型的、應用較多的就是針灸、中藥內服等[8]。其中,針灸治療偏頭痛已經具有悠久的歷史,研究顯示,針灸能夠對于患者的微循環進行積極改善,調節腦血流,促使將腦組織血氧飽和度有效地提升,進而可以輔助改善血液流變學,獲得降低疼痛感的效果。
在治療偏頭痛的中藥中,川芎茶調散加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功效是辛散祛風的同時調和氣血。藥方內,川芎上達巔頂,且長于治療少陽、厥陰經頭痛,能夠進行活血、祛風、止痛;白芷可以對于陽明頭痛產生較好的功效;少陰頭痛中的治療中,細辛能夠發揮散寒止痛之效,效果較佳[9];防風、羌活、荊芥可以共施疏風散寒止痛的效果;產生行氣作用的為方內的延胡索,同時其施展活血、止痛之作用;薄荷能夠疏肝,輔以止痛之作用;甘草具有對藥性進行調和的效果;茶葉制約風藥過于苦寒、溫燥、升散,施以清上降下之性。方內藥物共同協作,發揮出各自的優勢,最終一方面達到疏風活血的效果,另一方面實現行氣止痛的目標[10]。現代藥理學研究指出,在川芎茶調散中,川芎中川芎嗪這一有效的構成,能夠積極的阻礙異常的收縮血管平滑肌的問題,以及防止集聚血小板,可以針對腦細胞缺血缺氧問題有效地改善。而且羌活能夠對腦循環發揮出改善的效果,可以產生中樞性鎮痛功效,對緩解偏頭痛癥狀具有重要的應用效果。另外,中醫治療講求辨證施治,所以,在基礎藥方的應用中,可以按照患者的實際病情,辯證的加減藥物,讓治療更具備針對性、個體化。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患者采取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聯合針灸治療模式以后,其腦動脈血流速度、VAS 評分、總體治療有效率均明顯的優勢于單一采取針灸治療的參照組,說明聯合治療方案更有利于偏頭痛患者。
綜上所述,川芎茶調散加減聯合針灸治療風寒型偏頭痛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模式,可以明顯地提升治療總有效率,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感,而且積極地改善血流速度,安全性較為可靠,所以可以推廣運用。